纪可梅 法国人很喜欢第五代
2014-08-20李旋
李旋
纪可梅女士(Marie-Claire Kuo Quiquemelle)是法国人,但汉语说得很溜。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频繁造访中国,与中国学者和电影人进行学术交流。从1987年开始,她开始以电影市场人员和学者的身份参加戛纳电影节。
来戛纳是因为有“好片子”
我1986年去中国,和一个朋友合作了一个纪录片。我跟他提起戛纳电影节,因为法国人都知道这里有很多“好片子”—法国人把艺术电影叫“好片子”—这个朋友就给我买了一个电影市场的证,所以1987年我第一次来戛纳就是在市场,没有看电影(编者注:注册电影市场需要收费,证件不能看竞赛片)。之后我先生(编者注:郭钧亮,香港旅法外交官及影评人)给杂志写文章,我也会写点东西,所以就有机会以记者的身份看电影,有机会介绍一下中国电影。
那时候,中国人很聪明
戛纳第一次有中国电影,应该是香港导演李翰祥的片子,然后有胡金铨,因为那个年代有文化大革命,没什么内地电影来戛纳,但胡金铨能代表中国的电影文化,他的《侠女》艺术成就很高,让人特别感动。改革开放以后慢慢就有很多中国电影了,《哪吒闹海》《阿Q正传》……那时候西安电影制片厂来了一批年轻人,吴天明是他们的头儿。他们很聪明,知道怎么做广告,把自己的电影片名写在T恤上,很多外国记者来拍照。那些年轻人就是后来的第五代,在法国人们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知道中国电影的。
第五代老了
法国人很喜欢第五代的电影,张艺谋和陈凯歌在法国很有名。张艺谋的《活着》,对法国人很重要,张艺谋拍得好,余华写的故事也好。陈凯歌也是,比如《黄土地》《霸王别姬》。但是他们后来的片子法国人不喜欢。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后来拍的电影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中国的特色,所以法国人不喜欢。第五代老了。
现在没人谈论导演
我不反对商业片,但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艺术电影,商业是不可能做好的。美国人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请世界上最好的导演去好莱坞,把他们的艺术和技巧变成美国的东西。现在来戛纳的很多中国电影人都在说,“我们很不容易,这个片子花了很多钱,它一定是最好的”。在戛纳,大家关心的只有这个片子的导演怎么样,故事怎么样—以前中国的片子来了大家还会谈这些,但是现在,没人介绍导演,就是介绍这个片子花了多少钱。
应该有人教教他们
在法国,电影不是一个商品,很多年轻人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就有很多比赛,还有人给他们写剧本,慢慢地把他们培养起来。我去中国,和年轻人说话,他们很多人以为世界就是美国,我觉得这一点很可惜。中国电影需要一些“中间人”—既了解中国,又了解法国,还了解世界。要这些中间人告诉你们,什么样的中国电影,外国人才会喜欢。比如今年来戛纳有个新片子,关于孙悟空的(编者注:《大闹天宫2》),我们可能就不会喜欢。我们还是喜欢过去的那些中国好片子,但很遗憾,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都不知道中国有过这些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