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静如水,经世致用

2014-08-20刘京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

刘京

摘要:

《十竹斋笺谱》是中国传统套色水印版画的杰出代表,其技术的精妙程度,品格上的高雅清淡,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它是将绘、刻、印三者进行结合的较早实践者与成功者,是拱花技术的发明者。十竹斋的技术为今天的水印版画研究者提供了完美的参照。更重要的是,它那宁静如水的意境,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由来已久的淡泊与中和。其精神的深度与力度,更为后来者所不及。另外,作为实用艺术的传统水印版画,它所具有的传播性与社会影响力,为日益式微的当代版画提供了一个可供探讨的方向。

关键词:十竹斋;水印版画;传统;艺术

从本源上看,版画的特质在于因复制而天生的传播性,因传播而要求的小尺幅,因小尺幅而讲求的精雕细琢。从这个意义上讲,366年前刊行的《十竹斋笺谱》便是版画历史中最符合这一特质的作品之一。

不论是阳刻墨线的山水,渲染丰富的花卉,还是雅致简洁的清供器物,意蕴丰沛的诗画结合,《十竹斋笺谱》的所有细节都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精到与巧妙。更让人如沐春风的,是它那无所不在的文人气与哲学味。打开笺谱看上一眼,即刻便有灵魂出窍之感。

作为笺,更要紧的,是它并不仅仅束之高阁供人瞻仰,而确确实实曾是文人们作诗行吟的载体。它的公众性与社会影响力,又岂是所谓当代版画能望其项背的?

一、无可挑剔的表现技巧

由于水印木刻的特殊材质,决定了它制作过程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它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绘、刻、印,三者的精到,才能成全一件完美的作品。《十竹斋笺谱》就是这么来的。

(一) 构图(取材):

作为笺谱的“十竹斋”,为了符合文人的“清玩”,在选材上可谓用心良苦。不论“清供”、“华石”、“博古”“画诗”,还是“胜览”“入林”“无花”、 “凤子”,以及“孺慕”、“棣华”、“应求”“闺则”、 “建议”、“寿征”、“灵瑞”、“香雪”,都是切合顾客(文人)口味的选择。

山水之构图符合古法,虽不繁密,却很完整;人物画则一般一二个角色,不表现场景,重视古意与神态,并配有文字;动物分两类,现实动物往往舍去环境,只表现动态;神话动物,则往往配有相应的环境描写;古物的表现,是通过相互遮挡、穿插、对比,体现出空间的前后与纹饰的疏密趣味。

(二)刀法:

山水的阳刻线细如发丝,还需讲求疏密、长短、气韵诸要素。虽在方寸之内,却不失名家风度与自然气象;动物的线条,除精细外,讲求动态的表达与纹路的节奏,生动而优美。不是一味求细,而失于装饰与呆板;古代器物虽大多小如拇指,刻工却以难以想象的耐性,将繁复的纹饰进行了再现。不论是青铜器上的饕餮,还是玉器上的云纹,皆清晰可见;人物的刻画,更让人拍案叫绝;线条不多,造型简洁,五官小于芝麻,却动态潇洒,风度俱全,神形兼备;古之雅士贤达的样貌,在刻刀的微微一挑间,见于梨枣。

(三)设色:

笺谱的色彩总体上雅致、协调,但又不失于单调。

山水图全施墨色,线条灵动如白描,单纯明朗;清供图多变而和谐。虽然每个古物的颜色皆不相同,但丰富而不艳俗;人物图的色彩纯度不高,灰而淡雅,更显出古人的清淡;动物画则随类赋彩,有的(如蝴蝶)虽然设色较为艳丽,但因水的调和,不显刺眼,却适当体现了其生动美观。

(四)印制:

《十竹斋笺谱》的印制技法复杂多变,集传统水印之大成,对不同的画面和物体采取截然不同的刷印之法,从而极好地发挥了版画本身的语言特点。正如《门外偶录》中所说:良工,十指皆工具也。指肉捺印有别指甲,指尖有别于拇指也。初版犹可见曰从指纹,岂不妙哉。可见,为达到意图,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印刷实验,采用了极为妥帖的方式印制不同的画面效果。

众人所津津乐道的饾版和拱花技术,更是彩色套印中最精致和巧妙的招数。为使语言更精彩耐看,要反复渲染重叠多次,分版的数量可达数十块之多。

拱花则多用于表现山中的水流、器物的纹饰、空中的云彩等,于空白处见精妙。这一独具匠心的创造,可谓中国传统版画艺术之奇葩。

胡正言与刻印工人“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以14载之心血,打造成这一版画史上的巅峰之作。其选材之讲究、刻制之精细、印刷之完美,足以令当今的版画家汗颜。

二、“经世致用”的实用价值

中国传统的水印版画自隋唐而下,多数用于宗教宣传、书籍插图、市民娱乐、文人抒怀、歌功颂德、传承技巧等较为实际的用途,与经世致用的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如:唐有“咸通九年金刚经扉页说法图”(宗教宣传),宋有“纸牌” “书籍插图”(世俗娱乐),元代出现“平话插图”“道释版画”,明代的戏曲小说插图与各种笺谱画谱(文人书写、传承技巧),清代的殿版版画(歌功颂德)、木版年画(增添节庆气氛)。可以说,所有的古代水印版画都有其实际的用途。这与当今的“纯艺术”版画是多么地不一样。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当水印版画的实际用途被越发先进的印刷技术所取代的同时,它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依据,而只能找一个所谓“艺术”的借口苟延残喘,以至于自我慰藉呢?换一句话说,当版画失去实用价值的时候,其存在的意义何在?虽然,当代的水印版画作者们也各有发明,也创作出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作品,然而这些作品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是多么地微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300多年前的人们在十竹斋收录的各种笺上优雅书写、互诉衷肠的时候,“版画”是多么体贴地关照着人的性灵。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可在当时又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

当代版画是停留在小圈子之内的孤芳自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学科类别,是一小撮或者限于个人喜爱或者靠这个发迹的版画家们自娱自乐的游戏与饭碗。

也许,我们该寻回一些版画曾有的传播方式,从美术馆、画廊里走出来,从十竹斋那样的经典里找一些挽回的方法,或许能有新的希望。

三、宁静如水的精神境界

作为文人抒怀的载体——笺,自然应具有一种文人的气息与味道。更何况,它的作者胡曰从,本身就是当时的名士。他能书能画,又善于治印,是个十足的文化人。由此,《十竹斋笺谱》中那清淡高雅的品格,宁静如水的境界便是顺理成章的了。其意境的深度与精神的力度,又岂是如今动辄数米的“巨幅”版画所能企及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符号。“上善若水”,是道家的追求;“逝者如斯夫”,则是孔子的感慨。“水”还是上古阴阳五行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国人对水的亲近由来已久。最典型的:传统绘画与书写所采用的墨汁与颜料都属水性。而中国的版画,从来都是水印的版画。到了十竹斋,这种水印的技术与语言才被发挥到极致。

水印的过程是一个“修炼”过程。它不只要求创作者有水一般的心境,还对印刷环境有苛刻的要求。在炎热和干燥的环境里印水印是非常麻烦的,在印制过程中必须不断地给环境和纸张加湿。一旦水分不够,印出来的画面就缺少韵味;太湿的话,水又会像脱缰之马,任你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控制住它.正是水印版画这种难于控制的特点,暗合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人力与自然力共同创作的过程里,水性的颜色、湿透的纸张、水淋淋的空气与百分之七十由水组成的创作者一起做着水的游戏。游戏的痕迹被纸张保留下来,呈现给观者。在这场游戏里,人是跟着水的性格行进的。这是人格被水同化的过程,是“神化”与“无限”的过程。

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以后,数次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是油印木版、铜版、石版等外来版种取代水印版画而成为中国当代版画艺术主流的历史原因。这与轻视民族文化的当代艺术大环境是一致的。看看这几年来的各种大型版画展览,水印版画的影子越来越少,而更新锐的版种(如:电脑版画)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我们固然不能阻止合理的创新,有容乃大才是“水”的境界,但对“根本”的忽视肯定是个错误。人类精神意义的生命与物质意义的生命有着共同的遗传基因,这一基因只有在祖居的环境里才会有正常的功能。最适合的环境里才有最旺盛的生命,好比桔树到了北方只能结出苦涩的果实。同样,任何人类文化只有深扎在本民族传统的土壤里才能有健康的发展,否则,要么夭折,要么长成怪胎。版画艺术也一样。

【参考文献】

[1]鲁迅、郑振铎,十竹斋笺谱[M]第一卷, 荣宝斋印制,1952

[2]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M],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

[3]鲁迅、郑振铎,《北平笺谱》广告[J] ,文学,1933(11)

[4]冯鹏生,中国木版水印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美术动画系】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竹”的传统与创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