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4-08-20罗从森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学生教学模式思维

罗从森

新时期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所在.

本文结合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不足以及当今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新方向展开相应的研究.

一、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培养,进而带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对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不足

1.教学思维定式较为严重

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思维,即存在一定的教学思维定式.传统教学思维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存在很多的弊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不能很好形成,最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思维定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应加以重视.

2.教学手段研究与实践存在严重不足

教学手段研究以及实践运用过程不能及时突破已经成为影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将一种教学手段进行反复运用,导致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进而使学生对于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信心受到相应的打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相应的消极影响.这一问题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之一.

3.教学模式的开发与运用较少

对于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过程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教师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的关键所在.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运用“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就使学生对学习氛围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由此降低,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4.教学情境改变过于忽视

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教学的传统认识,进而对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优化也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然而有的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对于教学情境的建立过程并不重视,甚至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情境究竟是什么.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较为机械,忽视了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新方向

1.转变传统数学教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维的积极转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素,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内在条件.而转变传统数学教学思维的方法在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过程逐步增加,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积极组织相应的培训与学习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自身的想法及时提出,对于积极的思想能够进行及时补充,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从而改变初中数学教师传统教学思维定式的局面.

2.积极研发教学手段,并加以充分运用

在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手段进行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首先应对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对学生不同的类型以及学习积极性的程度进行有效划分,将小组竞赛以及问题教学等手段进行充分的运用,带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针对教学手段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教学手段不断创新的表现,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手段的研究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3.运用“探究式”及“合作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将学生探究意识进行提高,让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需要结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展开,让学生自身的观点能够不断充实,对于问题的考虑逐渐形成全面性,将其合作意识进行培养,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4.积极转变教学情境的运用过程

教学情境的转变与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的改变之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让教学过程走出课堂,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移学生自身的注意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将其学习兴趣进行不断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以及学习习惯.采用“探究式”教学以及“小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生教学模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维跳跳糖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