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燃思维 打开创作的门扉

2014-08-20鲁忠友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8期
关键词:点燃媒介

鲁忠友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最让教师们力不从心的就是作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不知疲倦地讲评却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苦思冥想却无所适从。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问题在哪?是学生积累的素材不够丰富,还是教师没有提供好的创作技巧呢?这些原因确实存在,然而最主要的是忽视了对学生创作思维过程的指导,因此,点燃学生创作思维是打开创作门扉的钥匙。

【关键词】媒介 点燃 创作思维

大家都知道,创作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度复杂的认知创造过程,需要进行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学生提笔创作,需要选择素材、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这些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情趣。换言之,创作的关键在于能否点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而我们的学生往往缺少这种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点燃学生的创作思维呢?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媒介”激发学生情趣,点燃创作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数居多的学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经常叹息:没东西写,没话说。这说明我们作文教学中的命题与学生的写作趣味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鸿沟”,不能激发他们的情趣,点燃他们的创作思维。因而,“媒介”的沟通至关重要。正如教育家夸美妞斯所说:“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反之则大相径庭。”因此,对作文教学而言,应着力让学生“想吃”,这样他们才开动脑筋,乐于表达思想。所谓“媒介”是指那种引出、唤醒表象(原材料),使其大脑的潜意识活跃起来的手段或方式。

如何用“媒介”将人脑潜意识中的表象“翻”将出来,并且使之确切、清晰而完整地再现出来呢?

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只有用语词恰当的命题和富有感染力的语境启发指导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引出鲜明的形象。“望梅止渴”的历史故事,从写作的角度看,至少给了我们两点有益的启发:第一,“望梅”的话是在士兵们有过吃梅子的生活经验并且是他们的统帅在士兵们非常渴的条件下说的;第二,曹操必须要说“前面有一大片林,可以摘梅子吃”这样的话。由此,我们联想到作文课上教师的命题和指导,如果学生没有“吃梅子”的体验,没有“吃梅子”的需要,你偏要出那方面的题目,他们当然“流不出口水来”,当然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另外,重要的是要有“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并且可以“摘下梅子吃”这样的语词。

据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课前自由演讲,浓厚创作兴趣

很多学生怕写作,甚至敬而远之,他们惧怕的心理,导致他们无从谈起爱好、喜欢写作,因此拉近学生与“写作”的距离是当务之急。所谓课前自由演讲,就是指学生按照次序在上课前进行演讲;内容不受限制,可以是经典作品的片段或身边的新闻信息等;三分钟左右;其他学生边听时边作些记录,也可以写下自己的片刻感悟。采用这种方式就是让学生积累素材,感受文学,了解创作的特点,品味生活的味道。长期以往,逐渐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产生创作兴趣。

二、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所谓情境,指通过多媒体或学生的大课堂(自然或社会)这些间接的语言提示,积极引发他们的思考与想象。例:正值深秋时节,窗外落叶满地,大地呈现金黄的颜色;针对此时此景,笔者让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读“秋”》。这种设置可让学生具体感知对象,如可由“落叶满地”想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进而感叹时光荏苒,抒发要珍惜光阴的感情;或由“金黄一片”想到丰收的季节,进而表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等等。以此获得创作的灵感,点燃自己的创作思维。

三、营造自由创作空间,启动学生的创作

创作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创作规律,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规定的范围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有效地训练和提升写作能力。这时,应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开启他们的思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因此我们要放开形式和内容的束缚。

1.打破形式的局限

新课改倡导学生要进行个性化的写作,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多种文学样式的指导和训练,如书信、随笔等,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文体,展示出巧妙的构思,传情达意。例: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同学选用说明书的样式,题目《快乐说明书》,从成分、用途和注意事项方面描述快乐的特点,这样既新颖又独特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2.突破内容的框架

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以我手写我情”,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真情实意地表达感受。鉴于此,笔者布置的作文题比较宽泛,往往自拟题目;如“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动,不妨选择特定的角度将这种感受写出来,题目自拟。”这种开放式命题,能让学生根据个性差异与经历的不同,构思出丰富多彩的文章。其中一位学生写道:“那天,我放学回家时,发现妈妈正在厨房里偷吃好东西,悄悄走近时,发觉妈妈吃的是我昨天吃剩的苹果。”这段文字从细微处入手,道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真实而感人。这就是激发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结果。

四、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推进学生的创作

1.找准切入点,梳理学生的创作思维

如让学生以“理解与隔膜”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出示题目后,教师必须予以启发,引导学生从有形之物寻找无形之意。例如教师可以先提示学生注意所处环境里的“窗”与“墙”,然后说:“房间因为有了窗才有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才有希望和理解,生活中会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你该作何思考呢?眼前的墙隔出了房间,构成了无数精美的建筑,然而世界上还有许多无形的墙,建在人们的心里,它让我们束手无策。这些墙更高、更厚,阻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断无数美好的心灵,它让人误解、仇视、纷争。你又看到了多少这样的墙呢?”有了这一番的言语启发,无形之中化解了学生的思考难点,学生动手下笔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2.通过演示创作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在一次作文教学课上,当谈到在写作中需要学生善于把宽题变成能够具体化的窄题时,笔者列举一个题目《我》,然后将此题具体演绎,即从以下几个角度选择重点描绘:

(1)我的长相(高、矮、美、丑……)

(2)我的内心(渴望、追求、梦……)

(3)我的性格(天真、诚实、热情……)

通过这样的示范,学生充分感受到宽题变窄题的思维过程,又掌握到宽题和窄题有机结合的方法,理清了自己的创作思路。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我的母亲或父亲》,最终效果甚佳!

3.教师积极“下水”,总结心得,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

散文家朱自清在从教期间,常和学生们共同写作,他的学生们也倍感写作的快乐,可见教师身体力行,大有裨益。

由此可见,通过创设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再加上适时的点拨,发挥了他们的想象,点燃了他们的创作思维,使他们由内而外地产生创作冲动,打开创作的门扉,酝酿出美丽的篇章。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点燃媒介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安静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等待
好问题“点燃”语文高效课堂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
基辅骚乱再次“点燃”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