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助力“幸福佛坪”
2014-08-20李晓恒
文/李晓恒 张 帆(本刊记者) 李 双
民生工程助力“幸福佛坪”
文/李晓恒 张 帆(本刊记者) 李 双
孤寡老人们在县中心敬老院就餐
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佛坪县推行的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更是幸福工程。
“我只掏了35000多元,就住进80平方米、厅室厨卫齐全的新房,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提起自家的新房,佛坪县西岔河镇村民何益斌言语间流露出幸福与喜悦。
如今在佛坪,像何益斌这样乐享幸福生活的群众越来越多,这都得益于近年来该县在民生方面下的大功夫。仅2013年1—10月,就将3.4亿元投入民生建设,超过全县财政支出的80%。
“佛坪是山区穷县,但发展成果要让人民共享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县委县政府的责任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县委书记刘德力说。
学有所教:贫困县办大教育
行走在面积不大的佛坪县城,一座标准化田径运动场格外显眼。400米的标准塑胶跑道、人工草坪的足球场以及能容纳2000人的看台,让人似乎忘却了这是莽莽秦岭的山区腹地。
“这可是我们这里最好的一块地,县上专门划拨给教育了。”县教育局局长王建庆告诉记者,以前的操场和校园被108国道一分为二,1500多名师生每天上学、放学、上操都要横穿车流不息的公路,极为危险。
县上划拨60亩地,投资2200万元用于建设佛坪初级中学和标准化田径场,终结了该县没有标准化体育场和大型活动场地的历史。直接受益的中小学生和城乡群众超过1万人。
在佛坪的惠民举措中,教育始终放在首位。
去年9月1日,长角坝镇小南坪村村民李国强带着女儿来到镇上新建的幼儿园报名。意外的是,幼儿园只让他预交了当月60元的生活费,其他费用一律减免。“真没想到这样的好政策让我们赶上了,15年义务教育让我没了后顾之忧,可以放手做活挣钱了!”
三年前,佛坪县开始实施13年义务教育。县财政拿出80多万元,启动“一免一补”政策,为学前一年儿童每人免收保教费700元,为低保、灾困、困难农民工等家庭幼儿发放学前一年生活补助费750元。但由于佛坪县地处秦岭山区,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再加上幼儿园数量少、规模小、托管超员等问题,许多学龄前儿童仍无法得到系统的学前教育。
为了有效扭转困局,佛坪县将学前教育列入“十二五”规划持续实施、重点督办。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高标准改扩建公办中心幼儿园2所,新建镇中心幼儿园3所。把学前三年儿童全部纳入免除保教费范围,将13年义务教育延长至15年。
如今,宽敞明亮、配套齐全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和镇中心幼儿园都按时投入使用,入园接受学前教育的农村儿童净增100多名,15年义务教育政策惠及800多名3—6岁城乡儿童。“目前,1所能接纳400名学前儿童的示范性县中心幼儿园正在建设中,2014年就能投入使用。”王建庆说。
老有所养:生活无忧享天年
“我无儿无女,来到这里什么都有人管,生活很安逸!”石墩河镇石墩河村66岁的孤寡老人郝景奎早年以打零工为生,年老后生活困苦。如今,与他一样在县中心敬老院里乐享天年的还有194位老人。
2013年11月8日,记者走进敬老院,楼墙上“无忧无虑度晚年,有衣有食享天年”的标语格外醒目。漂亮整洁的U型楼前,老人们正聚在一起闲话家常。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集中供养的多是五保老人和城镇孤寡老人。敬老院对老人们实行编组管理,每名工作人员负责7至10名老人的生活起居,一年两套包括鞋袜、内衣在内的单、棉衣服按时发放,按每人450元/月的财政供养标准精心变换营养可口的三餐饮食,每人每月还能领到20元零用钱,做饭、洗衣、起居、诊病等事务都有专人负责。
“这里好呀,待我们像亲人!”“年纪大了,牙口不好,他们做的饭软烂,吃得惯!”“这儿啥都有人管,我们不操心!”……看到记者,老人们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有些老人常年独居山上,生活过得十分凄苦,为一个人拉线修路又不现实,将他们集中安置供养不失为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的好出路。”县民政局局长张成龙告诉记者:“县上经过多方协调,投资1000余万元、无偿划拨近60亩土地,终于将敬老院建起来了。”
敬老院院长时革告诉记者,原以为把硬件搞好就行了,可没想到,新的问题随之显现:“这些老人勤劳了一辈子,突然闲下来反而觉得不舒服。精神空虚无法排解,没病都能憋出病。”
为此,敬老院将周边所属土地平整开垦,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种植和养猪,在县农技推广中心和种子公司的指导帮助下,让身体尚可的五保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加耕种和养殖,按出工多少计入工分,折算零用钱。
“你瞧那些玉米,都是今年的丰收成果,全是老人们自己种的!”时革指着院墙上高悬的一捆捆玉米,自豪地说:“今年共种植玉米8.8亩,洋芋3亩,红苕1亩,四季豆、辣椒等蔬菜近4亩,生猪出栏9头。”
“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张成龙介绍说,“目前,全县476位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44%,形成了以中心敬老院为主体、镇敬老院为补充、投亲靠友安置为基础的五保老人供养体系。”
住有所居:乐享幸福生活
在西岔河镇三教殿陕南移民集中安置点,村民庞小虎家10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新房宽敞明亮,47寸液晶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燃气灶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阳台上各种花卉竞相绽放,为新房增添了生机和希望。
说起搬迁前后的变化,庞小虎充满感慨:“以前住在山上,山道难行,生活不便,娃娃上学愁死人。现在搬下来,离县城很近,终于成了‘城里人’。我在县城租门店开了洗车行,预计去年能收入6万多元哩。”
像庞小虎家一样,曾经分布在沟沟岔岔里的佛坪农民,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启动后的3年中,陆续告别“通信靠吼,交通靠走,安全靠狗,娱乐没有”的日子,开始搬出深山,走进集镇,共享文明幸福生活。
2011年至2013年,佛坪县建设集中安置点24个,实施搬迁3119户,超额完成58户,提前7年完成移民搬迁任务。
“我们用前3年时间抓紧移民建设,解决‘搬得出’的问题,再用后7年时间,重点搞好基础配套和产业发展,妥善解决老百姓‘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这才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更是幸福工程。”刘德力说。去年,省上对陕南28个县区移民搬迁工作进行年度验收评比,佛坪各项指标综合评分第一名,被授予“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先进县”。
眼下,西成客运专线过境段袁家庄镇施工建设现场机器轰鸣,焊花四溅,一派繁忙而紧张的施工景象。
东岳殿村村民王铭勋的家曾经就在这里。“一听说要通铁路,即使娃娃两周后就要结婚,他也二话不说同意拆迁。为啥呢?通铁路可是佛坪人祖祖辈辈都在盼的大事!”袁家庄镇镇长王东介绍说:“把保障房安居工程规划在这里,等铁路修通了,可是黄金地带呢!”
县城建局局长靳耀斌介绍说:“建成后,我们将提供经适房、公租房、限价房等在内,针对不同层次群体的住房1695套,有效解决佛坪5000余人的住有所居问题。”
西成客运专线过境设站、陕南移民搬迁、引汉济渭……近年来,一系列中省战略机遇推进了佛坪城市扩容提质、特色乡镇创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步伐,以县城和中心集镇、特色村组为核心的《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为佛坪的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
城区交通道路、绿化美化、排污防汛、老街棚户区改造等市政工程开工实施,平安建设、医改、家电下乡和农村清洁工程等惠民工程逐步启动,安保维权、医疗教育、现代科技、生态环保等公共服务惠及村组和社区居民均等享受……
如今,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等一张张亮丽的名片,标志着一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宜居和谐山水家园在2002年“6·9”洪灾的废墟上屹然崛起。而一个个民生难题的妥善解决,也实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