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淑桓:东江游击队之母

2014-08-19黄柏军

源流 2014年8期
关键词:东江纵队东江抗日

黄柏军

名震东江地区的抗日女英雄李淑桓烈士(1894-1941年),广东省鹤山县古劳围坳乡人,被誉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东江游击队之母”。

李淑桓的父亲是鹤山当地一个出名的教书先生。李淑桓自幼勤奋读书,求知欲望强,年轻时候就接受了革命民主思想的影响。课余时间,她最喜欢阅读古代民族英雄和仁义之士的书籍,崇拜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

1913年,李淑桓与同窗郭福荣结婚。结婚之后,她来到广州开办了“时修女塾”,亲自执教。1930年,李淑桓把“时修女塾”搬迁到香港,继续从事民众启蒙教育事业。

送大儿子前往延安参加抗战

李淑桓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虽然家境不济、清贫度日,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多次在自己家门口以大锅煮粥,救济那些逃难经过自己家门的灾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的东三省在日本鬼子的刺刀和铁蹄下不幸沦陷,李淑桓悲痛欲绝,挥笔在宣纸上写下了《哀国难》一词,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学习,报效社会。课堂上,李淑桓积极向自己的学生灌输爱国思想,教授文天祥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讲授从军杀敌的《花木兰》,教授岳飞抗金的精忠报国,讲授清末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抵御外侮、保卫家国的故事。

1938年元旦刚过,李淑桓就通过八路军香港办事处,把自己的大儿子郭显承送去延安前线,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部队,为抗战出力。

再送两名子女参加东江纵队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在深圳大鹏湾登陆,东江和广州周边各县纷纷宣告沦陷,偏安一隅的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许多爱国青年男女纷纷背起行囊返回内地参加抗战。

目睹国破家亡河山变色的李淑桓,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女儿郭云翔和六子郭显怡(后改名郭际)送回东江抗日革命根据地坪山,让他们姐弟两个一起参加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李淑桓还和三子郭显绪(后名郭村),参加宝安青年会领导的爱国抗日救亡运动。她走街串巷设点摆摊,一家一户真诚发动,一双胶鞋、一条毛巾、一把牙刷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地为东江游击队的战士们募捐。1939年5月,李淑桓第二次应邀参加香港海员回乡慰问团,慰问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时候,她把四子郭显和、五子郭显乐和九岁的郭显隆也一起带上。

把七名子女全部送到抗日前线

抗日部队在坪山召开欢迎慰问团的群众大会上,总队长曾生请李淑桓上台讲话。李淑桓首先把自己的五个子女叫上台来(包括已经参军来看望她的女儿和六子),让他们按照高矮次序站好。

李淑桓激动地对台下的战士和群众表示:“抗战以来,我的大儿子郭显承已经参加八路军,上前线打鬼子去了!三子郭显绪在香港做工,今天没有来,其余的儿女今天统统来到这里了。国家兴亡,匹‘妇有责,我没有什么别的可以贡献,我现在把我的这五个子女也交给抗日部队,我最小的儿子叫郭显隆,今年九岁,还不到参军的年龄,但是我决定先帮他在部队里面报个名,等他长大以后再把他送到部队来。我觉得抗日责任,人人有份,我一个家庭妇女,没有什么大的本事,就尽我的这份责任吧。”

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听到这感人的话语,现场群众和战士无不掌声如雷,感动落泪。

值得一提的是,李淑桓言出必行。1941年,她把在香港工作的三子郭显绪送进抗日部队;同年,她再把12岁的小儿子郭显隆也送进东江纵队,至此,李淑桓的七名子女全部参加了抗日部队走上抗日前线。李淑桓也实现了她当初的承诺。

李淑桓对抗日的热忱和奉献,令她赢得了“东江游击队之母”的光荣称号。

家里成了东纵失散战士的收容所

1940年,李淑桓的第五子郭善跟随东江纵队曾生、王作尧两部东移广东海丰、陆丰地区,于3月9日在广东惠阳县吉隆以北的斧头石壮烈牺牲。

东移部队不少在战斗中被打散、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战士辗转来到香港找到“郭妈妈”李淑桓求助。李淑桓在香港的家一时间成为东江纵队失散战士的联络站和收容所。

李淑桓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收留、收容和帮助东纵失散战士的责任。李淑桓总是安慰那些战士说:“你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有得吃,你们就不会挨饿,放心吧,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

李淑桓的鼓励令很多和部队暂时失去联系、处在彷徨无助中的战士重新燃起希望,深感温暖。

李淑桓在香港一连串的抗日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派驻香港特务机关的注意,不断派人前来查问。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李淑桓的安全,把她们母子转移到设立在九龙的交通站帮助工作。

坚贞不屈 从容就义

1941年4月,经过党组织批准,李淑桓带着幼子郭显隆来到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被分配到根据地前沿地区的大塘村小学以教书作为掩护,负责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塘情报站的工作。

1941年农历8月10日,国民党顽固派发起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武装进攻,大塘村首当其冲。李淑桓来不及转移不幸被捕,遭到反动派多次严刑酷打,她依然坚贞不屈,毫不动摇。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逼供,李淑桓拍案而起,愤然反问:“共产党的军队打的是日本鬼子,错在哪里?参加这样的队伍打日本鬼子,何罪之有?你们自己贪生怕死不抗日,还不准人家抗日,不去打日本鬼子反而围剿抗日部队,这又是哪家的道理?”被问得哑口无言理屈词穷的国民党反动派恼羞成怒,最终决定杀害这个东纵女战士。

国民党顽军用一个箩筐抬着身上和手脚被打得皮开肉绽的抗日英雄李淑桓,押到金桔岭顽军徐东来支队司令部秘密处决。

李淑桓女士就义的时候,年仅47岁。

之后,李淑桓的四子郭顺也在第二天的大王岭战斗中负伤后牺牲。

名垂史册 风范长存

李淑桓不幸被捕不屈就义的消息传到大塘村革命根据地,广大群众挥泪相告,悲伤万分,她生前辅导的学生们更是泣不成声。1942年,东江纵队司令部主办的机关报《东江民报》纪念“三八”妇女节特别出版专刊刊登李淑桓女士的英勇事迹,东江纵队号召根据地全体军民学习李淑桓在敌人屠刀前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学习她崇高的革命气节,树立必胜的信念,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同志在他的《曾生回忆录》一书中,专门写下了对李淑桓烈士的深切追忆:“李淑桓同志牺牲的时候已经年近半百。她和七个子女从香港回来参加我们的抗日部队。她本人是在十分艰苦的时候从香港回到东莞大岭山坚决要求参加工作的。她生前未加入共产党,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她是一位共产主义的女英雄。”

在挽救民族危亡、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侵略者的抗日洪流中,作为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妇女,李淑桓深明大义爱国爱乡,以“有国才有家”的伟大信念把自己七个子女先后送到抗日部队;在听闻儿子牺牲的噩耗之后,她强忍悲痛,身体力行,投入抗战事业,继续为保卫家国而奋斗,可谓公而忘私,是为国家而舍小家的光辉典范。

李淑桓和她的七个子女,一共八人投身抗日事业,李淑桓和郭善、郭顺母子三人为了抗日英勇捐躯,长埋南粤大地,成为万民追思的抗日英雄。

“东江游击队之母”这个称号,抗日女英雄李淑桓当之无愧。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江纵队东江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万绿水 东江请原创歌曲|全国征集
东江本地早快速投产配套技术研究
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
爷爷的抗日
异军突起
——东江鱼(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东江纵队在港九地区协同盟军作战片断
东江纵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