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古郡”和平
2014-08-19巫平泽
巫平泽
打开地图,在广东省东北部,和平县像一片桑叶娴静地落在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
春秋战国时期,和平属南越之地,当时已有客家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这片古老的土地,置县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县城设于和平峒羊子埔,如今的阳明镇。据史载,明正德十三年,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率师平叛。其督兵镇平现和平属浰源(浰头)、上陵等处农民起义,遂奏朝廷,添设和平县治,经核准割龙川县属和平、仁义、广三图(都)和河源县属惠化图以及江西龙南县邻界一里以内的地域,设立县治。这是“和平”二字首次出现在行政区域名称上。
和平置县竟与一代大儒王阳明有关。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人称阳明先生,谥文成公,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两广总督兼巡抚、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封爵位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等。王阳明创立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着深远影响。
据考证,和平县造纸术从宋末传入,据传王阳明建县后对其进行了技术革新,和平县人民为了纪念王阳明,将和平土纸命名为阳明纸,用阳明纸制作的雨伞和扇子称为阳明伞、阳明扇。清代,县城北兴建有王文成公祠。民国时期设镇建制,将县城驻地称为阳明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和平县城的诸多建筑都冠上了“阳明”二字,如阳明一小、二小、三小,阳明中学、阳明大桥、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等,福和中学门口小广场内石塑刻有“知行合一”,阳明博物馆广场中央树立起王阳明的铜像。为弘扬国学,挖掘王阳明与和平县史料,研究王阳明对和平的影响,2014年5月,和平县成立了王阳明研究会,创立了会刊《阳明研究》。
和平县与王阳明结下不解之缘,因而获得“阳明古郡”之美誉。
在和平县政府前面,相传王阳明当年亲手种下的大榕树,现已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见证了和平置县近500年来的岁月沧桑。
既有“古郡”之名,和平县自然少不了“古香古色”。
和平县城阳明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点丰富,有旧时和平八景之一的仙女灵石,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重建于1993年的对江塔,占地30万平方米的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中国第一座抗日纪念碑——淞沪抗战和平籍烈士纪念碑等。
位于和平县东南部的林寨镇素有“文化之乡”之称,历史上出现过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儒、政要、巨贾。镇内遗存有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寺、古亭、古桥、古树等“老八古”文物旧址和229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客家古建筑四角楼,有林寨古村、留云古寺、天后宫、七叠泉、撑腰石、云外赏、响水滩、蟾蜍石等众多旅游景点。其中,严村村是孙中山先生先祖入粤始居地,兴井村于2008年被认定为首批27个广东省古村落之一。近年来,林寨古村先后获评“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名村”、“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大坝镇山高林密,风光秀丽,五花嶂的“五花旒秀”是和平八景之一,也是县内有名的佛教旅游胜地;客家建筑独具特色,水背村被评为省第三批古村落。镇内温泉资源丰富,天上人间温泉度假村占地面积400多亩,拥有广东省最大的人工温泉瀑布和汇集各省风格特色的纯温泉水泡池。
下车镇有五眼桥、浰东小筑、紫薇宫、进士牌坊、兴隆古村落等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据文化部门考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5处,包括文昌阁、马山坳、赤地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5处,敬公祠、德公祠、乌鸦落洋等明代古建筑7处,书廊下、赤鼻咀,家燕大夫第等清代古建筑38处,白面嶂“紫微宫”、石达开祖居地、徐傅霖故居等近现代重要史迹5处。兴隆古村落在2011年被省文联定为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徐傅霖故居在2012年被定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县古迹众多,不胜枚举。如长塘镇的雪山嶂神庙,优胜镇的鹅胸桥、古村落,东水镇的赵公庙、大坝村古村落,彭寨镇山的万家寨、古建筑“华表塔”,青州镇的连和县人民政府旧址、九连工委驻地等革命历史遗址,热水镇兴隆民俗文化村、中共和平县委第一个党支部旧址、中共“七大”代表方华故居,浰源镇留有明代名人王阳明手迹的岩洞“李田仙岩”、水口九公庙等,都是各方游客的驻足之地。
近年来,和平县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先后获得“中国温泉之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温泉度假城市(县)”、“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旅游特色县(温泉)”等称号。
“阳明古郡”和平,其深厚的古文化底蕴,保存良好的文化古迹、古村落,与温泉、漂流、农业观光、客家文化等生态旅游特色一起,吸引着众多游客,为这片古老的客家土地经济腾飞焕发出新的异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