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博物馆空间展示与两岸文化认同
2014-08-19李云煌
李云煌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 泉州 362000)
对台博物馆空间展示与两岸文化认同
李云煌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 泉州 362000)
博物馆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物,随着新博物馆理论发展,博物馆赋予更多功能。作为涉台博物馆,往往承载着文化认同使命。那么这种文化认同是如何展开,文化认同在博物馆发展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本文试着从博物馆实体空间文化展示延伸到虚拟空间文化传播来探讨涉台博物馆文化认同的构建。
博物馆;文化认同;空间展示
博物馆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物,随着新博物馆理论发展,博物馆赋予更多功能。作为涉台博物馆,往往承载着文化认同使命。那么这种文化认同是如何展开,文化认同在博物馆发展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本文试着从博物馆实体空间文化展示延伸到虚拟空间文化传播来探讨涉台博物馆文化认同的构建。
美国学者索杰(Edward W.Soja)将空间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第一空间认识论’对象即列斐伏尔所说感知、物质的空间,偏重空间的客观和物质性;‘第二空间认识论’的注意力集中在构想的空间,从想象中的地理学获得观念,进而投向现实世界;而‘第三空间认识论’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认识论进行解构并重构,对空间综合分析,恢复空间知识的活力。”①这种空间思考模式,其实在博物馆空间展示中也得到具体的体现。博物馆在实体馆中通过文物展示阐释了文化,而通过这种文化投向现实世界,并延伸与重构文化现象。如英国通过大英博物馆塑造,展示出一种帝国文化,显示出民族的认同感。因此,所有博物馆,背后皆有其文化意识形态,这种文化意识形态有显性的,也有隐性。如历史博物馆有强烈价值判断在里面。美术馆等等意识形态展示不会那么明显。
同时在新博物馆理念下,博物馆的文化功能塑造越来越得到各界认可。“从博物馆史的角度来看,博物馆和它所展藏的东西,或所谓博物馆的‘文本’,本身其实就是社会的一种‘文物’(artifact),是人们在人文或科学上创造知识系统,以及整个社会参与其创造过程的产物之一。它带有强烈的社会和历史性格,而反过来又在社会和历史性格的建构上扮演重要角色。”②而连结博物馆与社会关系就是文化了。Staggenborg认为:“文化可以作为维系群体的力量,是形成此一小区网络的重要要素。在此,文化可定义为是种象征、仪式、价值和意识型态等的意义系统。对小区成员而言,文化要能成为促进小区形成与维系的知识和对话的基础资源的具体动力,仰赖社群间是否能够共享、持续实践及发展小区文化,创造出持续的集体小区认同与成员凝聚及行动资源。”③因此我们必须来对文化概念进行分析:“‘文化’应包含以下概念:文化信仰体系(belief system)、文化价值观(cultural values)、以及文化(Liu,2003);此些概念的具体定义如下:‘信仰系统’位于思想与行动的核心,是相信某事的信念,并且指出世界如何运作;‘价值观’则是学习而来的规则组织,用以做决定与解决冲突;‘文化价值观’是‘从文化的社会环境中更大的哲学议题而来,引导感知与沟通,亦即价值观会转变为行动’。‘文化型态’涵盖整体性之信念、价值观、态度、规范与物质面向等文化倾向。最后,‘文化型态’则指形成人们看待与思考世界的方法的条件,以及生活在世界上的姿态(Liu,2003:22)。”④因此文化认同作用在博物馆中逐渐显示出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把自己想象成国家公众的一个成员——想象它是由成千上万的人组成的一个大‘队’、‘家庭’和‘集体’,其中大部分人是永远也不会相识的——这需要一种特殊的想象技巧。这涉及到归属感和兄弟情谊的方式,它超越了直接的经验,但只取决于具体的‘边界’——民族共同体的边界。因为个人认同民族—国家和无数不相识的‘兄弟们’,依赖于文化——种拥有同样的知识和实践、表征、仪式和象征的东西,而不依赖于经验的社会联系。”⑤那么涉台博物馆如何通过实体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从而构建两岸文化认同?
首先,博物馆文化认同构建与国家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的。两岸文化认同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阐释。如习近平同志在会见连战时说:“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两岸走近、同胞团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们割裂开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为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特定的心态。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熨平心里创伤需要亲情,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真情,我们有耐心,但更有信心。”⑥因此空间建构上,一则是通过国家主权历史事实进行阐释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特别强调了建置沿革,展示台湾早期经略、府县初设、清初统一、台隶闽省、台湾建省和回归祖国等,从法理角度来论述台湾自古是中国一部分。二则则是通过中华文化传承来论述。中华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台湾的传统社会,成为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其次,通过族群认同来进行论述。更多侧重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在台湾地区传承来进行论述。族群一般指一个国家范围内,共同祖先共同文化下,构成群体。这些共同祖籍地民众在开发台湾时,必然将祖籍地民俗风情带到台湾,延伸了祖籍生活习惯。更重要是通过族群认同形成了归属感。连横在《台湾通史》风俗志中写到:“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闽居近海,粤宅山陬,所处不同,而风俗亦异。故闽之人多进取,而粤之人重保存。唯进取,故其志大,其行肆,而或流于虚。唯保存,故其志坚,其行陿,而或近于隘。是皆有一偏之德,而不可以易者也。缅怀在昔,我祖我宗,横大海,入荒陬,临危御难,以长殖此土,其犹清教徒之远拓美洲,而不忍为之舆隶也。故其轻生好勇,慷慨悲歌,十世之后,犹有存者。此则群德之不坠,而有系于风俗焉,岂小也哉!”⑦因此,《闽台缘》主题馆用了文脉相承、诸神同祀和风俗相通三大部分来展示海峡两岸文缘关系。族群通过文化风俗传承使得台湾整个社会脉络得到有效展示,从而形成两岸文化认同基础。
最后,通过历史人物在台湾地区发展作用来展示。对台湾有历史作用人物如陈永华、刘铭传等。连横在《台湾通史》评价陈永华:“汉相诸葛武侯,抱王佐之才,逢世季之乱,君臣比德,建宅蜀都,以保存汉祚,奕世称之。永华器识功业与武侯等,而不能辅英主以光复明室,徬徨于绝海之上,天也!然而开物成务,体仁长人,至今犹受其赐,泽深哉!”因此,中闽台缘博物馆通过大量史料来展示一个个历史人物在台湾发展历史中作用。这些历史人物放在国家叙述层面下进行论述,使得整个文化认同从点、线、面形成完成体系。
总之,博物馆从实体空间文化展示延伸到虚拟空间文化传播,其实就是在不同形式建构文化认同。如在文化认同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采用了闽台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来论述文化认同,换一种说法就是通过国家、族群、个人三者关系在博物馆客观地、理性地展示,更好地运用博物馆文化资源展示来强化两岸文化认同。同时,必须认识到博物馆本身也是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其实就是博物馆另外一个空间。通过这些实体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毕竟“虚构的东西相对于多变的现实、短暂的人生可能具有更加永恒的意义;虚幻的东西一旦被众人接受将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⑧
注释:
①索杰(Edward W.Soja)著,陆扬等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②张誉腾.博物馆是为谁存在的?http://art.tnnua.edu.tw/museum/html/forum1_2d.html.
③张春炎.地方文化传播与小区营造:苗栗‘湾宝小区’动员之初探研究[J].新闻学研究,2013.7:173-206.
④转:黄懿慧.华人传播研究:研究取向、辩论、共识与研究前提[J].新闻学研究,2010.10.
⑤沙伦·麦克唐纳.博物馆:民族、后民族和跨文化认同[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2).
⑥吴亚明.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N].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2014/0219/c1024-24398451.html.
⑦连横.台湾通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⑧童燕萍.谈元小说[J].外国文学评论,1994(3).
G260
A
1005-5312(2014)17-02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