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间剪纸的发展
2014-08-19李迪
李迪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论中国民间剪纸的发展
李迪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但是剪纸艺术确是在很多地区都有不同形态的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和乡土气息。剪纸的发生和发展也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
剪纸;发展;传承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史记》中就有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的事情。在战国时期也有用皮革镂花,唐代崔道融的诗中,还有:“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有这样的词。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
我国剪纸的开端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那时的人们采用一些较薄的材料,通过雕刻或的技法制成工艺品,这事的工艺品在真正意义上还算不上市剪纸艺术,因为这个时候的载体是在金箔、皮革、绢帛、树叶上剪刻一些纹样,但是技法已经纯熟有雕、剔、镂、刻、剪。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当是从纸的发明开始算起。换句话说汉代纸的出现时剪纸得以发展和普及。
在唐朝中国的剪纸艺术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后宋代的造纸业又已经十分发达,纸张的品种很多,这样为剪纸的发展提供了很好条件。,并达到鼎盛时期是在明清时期,这时的剪纸艺术已经走向真正的成熟。因为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因此将这种习俗带入了皇宫之中,在皇宫中的婚嫁中都能看到剪纸的身影。中国传统女性的女红是鉴别中国女性完美的重要标准。因此女性在幼年时期开始接受相关的练习,女红中刺绣又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女孩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临摹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等,不单单是要临摹还要学会剪纸样,长久的练习到后来就可以随心所欲剪出任何自己想要的样式来。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从主观出发去想象,这就使剪纸的形象随心所欲,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
纸张是非常不容易保存的,环境的影响是保存的关键,在我国最早的出土剪纸艺术品是在新疆的吐鲁番,哪里干燥雨水很少,剪纸才会得以保存。可在南方的诸多地方躲雨潮湿并不能长久的保存剪纸作品,因此现存的历史久远的剪纸艺术作品并不多。
婚嫁节庆是最为喜庆的时刻,在民间这一时刻是少不了剪纸的身影的,民间的妇女们就是靠着一把把剪刀和简单的材料,在折叠与落剪中将自己的喜悦和美好的期盼寄托在这剪纸上。她们可能是母亲的手艺传承也或是师傅徒弟的手把手教导,不管是哪种传承的方式都让这种艺术形式生生不息。她们的剪纸是最直白的表述,用写实的手法减去那些繁枝縟节,保留下最有特色的部分,让它们生动起来。这些勤劳的妇女并没有接受过任何美术的训练,但是也正因为没有这些束缚才会使得她们可以不受任何拘束的去表达。
随着时间的变迁剪纸艺术也在不短的变化和发展,逐渐分成了传统剪纸艺术和新派剪纸艺术,两种不同风格剪纸同样都丰富着劳动人民的思想。首先我来说说传统剪纸的特点:
传统剪纸多以吉祥的图案为主主要分为三种方式表现:第一种是以有寓意的,吉祥的或是谐音的一些纹样或是图案,比如说梅花的寓意是喜上眉梢,倒着的蝙蝠寓意着福到等等。第二种是多维法就是把不同角度的形象组合在一个画面上,让画面有了突破正常空间时间的不同视觉感受。第三种是套叠法,这种表现形式是在一个形象内套加另一个形象。聪明的民间艺人们用生活的点滴来积累自己的创作素材,可谓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是高于生活的。
新派剪纸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展的剪纸艺术,当然它是从传统剪纸中发展而来的。新剪纸艺术虽传承了传统剪纸的诸多表现手法,但是它更多的是吸取更多艺术形式的营养,打破传统剪纸的格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在内容上表现人们日常生活的题材多样化了,在用途上也将领域扩大到了装饰和展示上,同时还有电子媒体上的应用。不得不承认这是大胆的创新。但是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的。新派剪纸加入了过多的装饰意味和专业的美术指导后,这种艺术形式的味道也就变了,失去了民间的那种纯朴的浓厚味道。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遭受着冲击,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状态也是迫在眉睫,等待着我们在保护,现在,诸多高等美术院校,都开设了这样的剪纸课程,让年轻人或多或少的多去了解我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短短的几节课并不能学习到剪纸艺术的精髓,但这种艺术形式不能被忘记。它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块瑰宝。我国现在也建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站。这些措施与行动,都是为了可以将中国过去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下去,并可以继续发展。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并不能代替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这是独有的。
J528
A
1005-5312(2014)17-01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