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几位男性形象分析
2014-08-19刘琳
刘琳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几位男性形象分析
刘琳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北京爱情故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年轻一代的生活、奋斗和情感,以及他们在成长历程当中的困惑与迷茫,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样态的“80后”群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阶层;形象;北漂
《北京爱情故事》中的这几位男女主人公都生活在北京,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身份和家庭背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位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个性都比较丰满,关于他们各自的奋斗与心路历程的描画大体而言都较为清晰真实。程锋、吴狄、石小猛是编剧设计的不同类型的生活在北京的青年,三人基本上可以代表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三种价值取向,他们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人生选择都很值得探讨。
一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程锋是权贵资本阶级的代表,《北京爱情故事》赋予了这个家世显赫的公子哥许多美好品质,如不谙世事、真诚善良、重情重义等。程锋是大德集团董事长程胜恩的儿子,多年前由于父亲的不忠导致的母亲自杀,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痛,父子关系也因此而十分紧张。于是在母亲去世后,他开始游戏人生,整日沉迷于风花雪月之事,试图用放浪的行为来报复父亲。剧作开篇部分,程锋一直都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形象,但是在爱上自己的好哥们石小猛的女朋友沈冰之后,他渐渐开始收心,真正地成长成熟起来,与之前的花花公子形象判若两人。
可以看到,导演力求将程锋打造为一个执着于真爱、并且又很重朋友义气的比较完美的人物形象,而人为地把很多不堪的东西处理得云淡风轻。然而质而言之,程锋尽管具有朴素的单纯善良以及朦胧的理想主义追求,但他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核心价值观依然是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皆我所有,追求以自我意志为主导的人生信条,毫不顾及他人感受,喜欢什么就一定要拥有,“牺牲”这个字眼对于他来说没有必要也绝不会实践,夺人所爱还要付诸行动,要充分享受既得利益阶层凌驾于普通民众之上的诸种特权。当然,生在权贵之家并非程锋的错,他对于自己感情的无力把控也可以理解,但是他从未对自己与石小猛的不同处境和遭遇表现出半分反省。他在金钱上竭力资助石小猛有兄弟情分和为自己夺人所爱的道德压力的赎罪,但他所付出的没有一样真正触及到自己的核心利益。
程锋与石小猛之间的不平等其实是一种历史性的阶级不平等,他和石小猛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没有石小猛所不得不面对的那些沉重的压力、诱惑和抉择,也不会有石小猛的那种极端的绝望和无路可走的恐惧,因而他能够心无旁骛地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能够抛开一切潇洒地去追求所谓的真爱,而不必有任何其他方面(如物质)的顾虑。于是,“当疯子为了他纯粹的爱情可以做个情圣的时候,小猛却为了他的爱情只能做一个卑鄙的小人。这就是金钱所导致的差距”①。正如剧中大德集团的另一位元老梁君正所说的,程锋就是一个用钱铺路的公子哥。然而整部电视剧似乎都在强化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势单力薄的穷小子到最后因为穷困而徘徊歧路众叛亲离,甚至连最心爱的东西也无法保护;而富家公子却可以名利双收,凭借他得天独厚的富有轻而易举地就拥有一切。故事的最后,程锋不仅守住了,家族产业,而且也收获了友情、爱情和亲情。正如有网友所指出的,这部剧让观众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钱不仅能够让一个人拥有权力,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让一个人拥有道德豁免权。在《北京爱情故事》里,程锋夺人所爱的最终结果是赢得了所爱之人的芳心,并且到最后除了石小猛外,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他流露出谴责的意思,甚至连剧中最具道德正义感的吴狄也选择了站在程锋这一边。
二
普通老实人吴狄可以看作是城市新兴中产阶级的代表。虽然不像程锋那样家财万贯,但基本能够靠自己的努力过一种衣食无虞、安稳自足的小康生活。因此,财富对于他来说,不再像石小猛那样是最为焦灼的梦想,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这让我想起了有学者在一篇文章中对于小资的定位:“如同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小资’总是以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建立在个人奋斗基础上的‘成功者’逻辑,以及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爱’的哲学,构成了‘小资’们理解世界的特定视角……‘小资’文化过滤掉严酷的现实,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朦胧的玫瑰色的美梦,但这个梦正如一个肥皂泡,很容易破灭”。
城市中产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加上他们自身的弱点,使得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缺乏强烈的道德激情,也很少有超越自身利益的,更为前瞻的社会批判精神。《北京爱情故事》当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点是吴狄在程锋和石小猛之间的立场选择,可以看到,几乎自始至终吴狄都是倒向程锋这一边的。吴狄的选择向我们昭示了当代中产阶级的道德处境,作为权贵阶级的基石,他们自身利益的获得与权贵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他们永远更倾向于权贵阶级这一边,所以他们的道德观只能说是一种“相对”的道德观。表面而言,吴狄似乎代表了某种理想主义的回归:公理正义超越金钱权力,简单纯粹的精神追求才是人生真谛,但他对石小猛的冷漠与缺乏理解关怀则毫不留情地刺破了他虚假的道德原则,将中产阶级的精神溃败暴露在了阳光下,使其褪去了曾自我赋予的道德光环。
三
与程锋相对的北漂一族石小猛则是城市贫困阶级的代表,也是该剧中最具争议的人物。石小猛来自云南的偏远农村,无法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的经济资助和社会资源,在诺大的北京城举目无亲,没有程锋得天独厚的优越,也不像吴狄那样有一个可以依仗的靠山。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充斥着“小部分的羊和大部分的狼”(吴魏语)的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个政治经济格局都已趋于凝固的社会格局里,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跻身“上流”获得成功,一个没户口没人脉没金钱没靠山的穷小子就只能靠出卖情感与灵魂。
剧作将石小猛刻画为一个将曾经的爱情一纸合同卖掉,又背信弃义,一心追逐名闻利养的形象,甚至拿配角肥四的幸福生活与石小猛的所作所为以及最终的一无所有进行了尖锐对比,刻薄有余,悲悯不足。仔细想想,石小猛后来的迷失是种种外界因素一步步酿成的,像他自己说的,他是一个被逼坏的男人。怀揣梦想,承载着家人的希望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本想靠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城市扎根,然而勤奋和努力,比不上背景和权位;兢兢业业,朝九晚五,换不来一个38平米的五环外房子。繁重工作的挤压,低廉的待遇,精神的自我围困,孤立无援的飘零感,崇高感的丧失,让他埋藏在心底的梦想日渐被这个陌生的城市撕裂和蚕食。内心理想和生存现状的巨大差距、命运的嘲弄横亘在眼前,让曾经的执着和坚守显得愚蠢可笑。他发现自己即使付出比别人多一百倍一万倍的努力,在那些拥有“先在资本”的人面前,也时时处于弱势,而有些人比如程锋他们无需努力,天生就是“完美”的。他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与权力在这个社会中所向披靡的能力,还有最痛苦的剥夺与失落。在这个城市中,身份、地位和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之上的,没有钱的人永远都是边缘人的身份,永远都没有话语权。就像他曾经对沈冰说的,没钱没房,在这个城市里你永远是个外地人,你穿的跟墙壁一个色,你站在大街上一动不动,永远有人找你查暂住证,稳定这两个字永远不属于你。仅仅是因为没钱,他就得忍受被没口德的房东羞辱,被出租车司机嗤之以鼻,被售楼小姐瞧不起,就像程锋父亲说的:财富和地位才是男人的脊梁。没有女人的男人还是男人,没有金钱的男人,就像被抽了脊梁的软体动物,永远抬不起头,直不起腰来。
石小猛的堕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客观而言,石小猛世俗化的追求尽管伸向的是财富和地位的拥有,实际上何尝不更是为了谋求爱情的保障和人性的尊严呢?如凡勃伦曾指出的,仅仅占有财富并没有什么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能为个人赢得尊重。
《北京爱情故事》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它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北京的这些年轻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的茫然与希望、破灭与新生,恰如其分地折射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们在面对这种历史性的震荡和变革时,必将会遭遇的价值裂变、信仰危机和心理冲突等转型所带来的阵痛。
注释:
①田宏宇.献给满是伤痛的青春——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J].创作与评论,2013,(8)108.
J905
A
1005-5312(2014)17-0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