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国内研究述评
2014-08-19郭建明
郭建明
【摘要】国家自主性理论是西方国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经历了译介引入、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并行、综合研究三个阶段,呈现出马克思主义谱系、韦伯谱系和当代中国国家自主性研究三个主要领域。本文在综述各个阶段和领域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国内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国家自主性理论和当代中国国家自主性问题提供一个参照系。
【关键词】国家自主性;译介引入;规范研究;经验研究;综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4)04—0068—04
国家自主性理论是西方国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这一研究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于对西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译介和引入;第二个阶段侧重于马克思主义谱系内的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规范研究,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经验研究;第三个阶段呈现出韦伯谱系内的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译介引入、规范研究和结合中国现实的经验研究并行的综合研究趋势。
一、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译介引入阶段(1978-1994)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公开出版了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译著,这些著作中明确论及了国家自主性问题,如波朗查斯的《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在第四章中从结构主义的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统一和相对自主性问题”[1]284-361;密里本德的《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在第四章中从经验主义的角度专门论述了国家自主性问题,不仅涉及资本主义国家,还扩大到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2]71-126这些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起构成了国内学者研究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学术来源。
二、国家自主性的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并行阶段(1994-2004)
在前一阶段译介引入西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开展了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研究,一条路径是沿着马克思主义谱系展开的规范研究,另一条路径是把国家自主性理论从西方语境中移植出来,与中国现实相结合进行的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谱系内的规范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相对独立性理论。如陈炳辉于1994年在《理论学习月刊》第3、4期上发表《试析“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一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认为的“国家具有阶级统治的性质,并非是阶级统治的简单工具,而是具有相对的自主性”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二是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如郁建兴、周澍于2002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期上发表《密里本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批评与重建》一文,专门论证了国家的相对自主性问题,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相对独立性理论。三是分析了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当代发展。如郁建兴、周俊于2002年在《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上发表《马克思的国家自主性概念及其当代发展》一文,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研究,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国家与统治阶级以及官僚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了国家的自主性以及这种自主性存在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限度。[3]时和兴在《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一书中,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学派、回归国家学派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分析了国家权力的自主性及其相对意义,探讨了国家权力的增长与其自主性的变化,阐明了国家权力无限增长的后果与自主性的限度。[4]110-146杨雪冬于1996年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1期上发表《国家的自主性与国家能力——组织现实主义国家理论述评》一文,对组织现实主义的国家理论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初步探讨了韦伯谱系内的国家自主性问题。
运用国家自主性理论,结合中国现实的经验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全球化的角度研究中国的国家自主性问题。如朱陆民于2003年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上发表《国际相互依存中的国家自主性及其限度》一文,指出“国际相互依存侵蚀着国家自主性,同时相互依存关系又要求国家自主性保持一定的限度。”[5]另一方面是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如孙立平于1996年在《战略与管理》第4期上发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一文,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国家自主性问题,指出“国家自主性是对社会的超越,国家一旦形成,一届政府一旦上台,就会拥有它的自主性。”[6]任勇于2004年在《重庆社会科学》第3、4期上发表《国家自主性:政治发展中的一个变量》一文,界定了国家自主性的内涵,区分了其构成要素,并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
三、国家自主性理论的综合研究阶段(2005年至今)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对外学术交流的加强,这一阶段的国家自主性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呈现出综合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出现了多篇关于国家自主性理论的研究综述,国家自主性理论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如张勇、杨光斌于2010年在《教学与研究》第5期上发表《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脉络》一文,对西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刘剑于2010年在《国外社会科学》第6期上发表《国外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述评》一文,对西方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内部争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江红义于2011年在《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上发表《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述评》一文,对国内外国家自主性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述评。曹胜于2012年在《浙江社会科学》第8期上发表《国家自主性的知识逻辑与研究视域——以国家回归理论为中心的分析》一文,系统分析了国家回归学派的国家自主性理论,认为其内部各派理论在国家与社会相互分殊意义上具有知识逻辑的一致性,其内部各派对社会政治结构和公共政策实现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具体实现方式的探讨构建了其基本的研究领域。李志永于2012年在《社会科学》第10期上发表《内外联动时代的国家自主性战略——基于“STIM”模式的透视》一文,分析了国家自主性概念和主权概念的区别,借鉴国家主义视角和“双层博弈”模型构建了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模式(State-centered Two-way Interaction Model,即“STIM”模式),以此分析内外联动时代的国家自主性在国内、国际和跨国力量多重挤压下的存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国家自主性的五种基本战略。
二是新近出版的多部教材著作中也以专门章节论述了国家自主性问题。如孙关宏等主编的《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在第三章“国家”第三节“国家与社会”中以“国家——社会关系与国家自主性”为题简要论述了国家自主性问题。陈尧著的《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在第三章“新权威主义政权的兴起”中专门论述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自主性问题。朱天飚著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在第三编“范式”第五章“国家主义”中,指出了国家主义的问题,即“国家主义者强调国家在国际、国内层面交汇处的特殊位置,但并没有进一步在个体层面(政治家、官僚层面)揭示安全逻辑影响国家意愿和凝聚力的因果机制”。[7]103
三是马克思主义谱系内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出现了进行系统研究的博士论文。一篇是人民大学张勇博士的毕业论文《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2010年5月20日),在回顾国家简史的前提下,分别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密里本德、普朗查斯和奥菲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解国家自主性的综合性框架,并分析了国家自主性与善治之间的关系。另一篇是武汉大学江红义博士的毕业论文《国家自主性的逻辑——关于马克思、波朗查斯与密里本德的比较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对马克思恩格斯、波朗查斯、密里本德的国家自主性理论作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三者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它们的产生原因与理论贡献。
四是译介了多部韦伯谱系内的国家自主性的著作。如《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找回国家》(埃文斯、鲁施迈耶、斯考切波编著;方力维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约斯、霍布森著,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米格代尔著,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民主国家的自主性》(诺德林格著,孙荣飞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社会中的国家》一书也被列入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出版日程,而遗憾的是埃文斯的《嵌入式自主性:国家与工业转型》至今尚未被翻译。这些著作既有国家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代表作,也有“新国家主义”视角下的代表作,其中《找回国家》一书因明确提出国家自主性的概念而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五是运用国家自主性理论结合中国现实进行的经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在国家自主性研究文献中的比重变得越来越大。主要有:和谐社会方面的国家自主性研究。如董业宏于2006年在《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上发表《和谐社会与重建国家自主性》一文,主张通过推进行政改革和培育公民社会致力于国家自主性的重建,以此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全球化与国际体系方面的国家自主性研究。如吉宓于2008年在《国际政治研究》第2期上发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寻求自主性的战略路径——以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为例》一文,指出国家有可能以经济全面市场化及开放化为路径,重建国家自主性,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田野于2008年在《国际观察》第2期上发表《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一项研究框架》一文,提出了国际制度增强国家自主性的三个命题,由此认为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可以利用国际制度来改善国家治理。比较政府方面的国家自主性研究。如张孝芳于2011年在《教学与研究》第8期上发表《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发展问题:经验困惑与理论解释》一文,运用国家自主性理论分析了非洲、拉美国家和东亚国家在国家干预市场的经济绩效差异上的国内政治根源,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理论解释力上的不足。朱雄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上发表《国家自主性与新加坡国家构建探析》一文,认为国家自主性理论重新审视国家的性质和职能,而国家构建理论重新重视国家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契合之处。文章运用这种契合之处,分析了新加坡的国家构建过程中,在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国家自主性突出的特征。地方政府方面的国家自主性研究,如邵任薇于2011年在《浙江学刊》第2期上发表《镶嵌式自主:城中村改造中的地方政府》一文,认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引入镶嵌式自主性可以“解救”地方政府自主性危机。何显明于2007年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上发表《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及其行为逻辑——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的视角》一文,论证了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扩张,使地方政府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体系的引领者,也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体系的阻碍力量。国家政权建设方面的国家自主性研究。如陈毅于2009年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中发表了《中国国家政权建设的出路:从“文化国家”到“权利国家”》一文,认为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更应该寻找国家自主性和治理有效性的内在逻辑。曹海军于2010年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国家建设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经验》一文,认为“党领导下的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立基于党的建设、调适与转型”。[8]政治发展方面的国家自主性研究,如杨雪冬于2006年在《社会科学》第3期上发表《国家自主与中国发展道路》一文,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一个有效发挥国家自主性,协调和利用国家——社会关系、国家——政党关系、中央——地方关系以及国家——国际体系的过程。”[9]当代中国国家自主性的整体研究。如王星于2011年在《人文杂志》第2期上发表《1978年以来中国“国”与“民”关系之历史演进——立足于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思考》一文,文中借用国家自主性落实的三个层面——资本积累、国家机构的整体行为和政治文化,从产权、经济社会行为协调以及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分析了1978年以来的“国”与“民”的关系结构。李月军于2011年在《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第5期上发表《试论当代中国国家的自主性》一文,归纳了“回归国家”学派的国家自主性理论,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并分析了影响中国国家自主性的多方面因素。陈毅于2013年在《社会科学》第1期上发表《中国转型社会的国家治理有效性——基于国家自主性的视角》一文,厘清了社会转型危机、国家治理危机与国家自主性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客观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给国家治理带来的风险和困境,从“构建性自主”、“嵌入式自主”、“反思性自主”和“无为性自主”四个维度探讨了中国经由何种路径走出国家治理困境,达到有效社会治理。
四、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的简要评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国内学者十多年来的努力,国家自主性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关于国家自主性的内涵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三种理解,狭义的理解认为国家自主性只与统治阶级相关联,强调的是恩格斯所言的国家相对于统治阶级的“凌驾地位”,是指国家在特定的情况下,有可能摆脱统治阶级的控制,实现某种相对独立的目标,以陈炳辉、范春燕为代表。广义的理解强调的是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的超越,以林尚立、龙佳解、杨雪冬、孙立平、陈舟望、程竹汝为代表。综合性的理解是在广义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了主权国家相对于其他主权国家的自主性和官僚相对于社会的自主性,以朱陆民、杨雪冬为代表。[10]二是关于国家自主性的基本属性仍未取得一致共识。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国家自主性只是资本主义国家才具有的,并不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以杨雪冬、范春燕、董业宏为代表。另一种看法认为国家自主性是国家的固有属性,并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才具有,历史上各个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具有这一属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以林尚立、孙立平、陈舟望、朱陆民为代表。三是马克思主义谱系内的国家自主性研究侧重于规范性,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基本的分析框架,而韦伯谱系内的国家自主性研究侧重于实证性,以政治制度为基本的分析框架,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没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规范性和实证性相统一的分析框架,从而影响了国家自主性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路径的分析力和解释力。四是国内学术界在把国家自主性理论从马克思主义谱系和韦伯谱系中移植出来,应用于中国现实的分析时,没有结合中国的具体语境对这一理论进行合理的修正,区分其适合之处和不适合之处,给人以用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剪裁”中国现实的感觉。五是对当代中国国家自主性的整体研究还比较稀缺。
参考文献:
[1]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密里本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M]黄子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郁建兴,周俊.马克思的国家自主性概念及其当代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2(4)
[4]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朱陆民.国际相互依存中的国家自主性及其限度[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6).
[6]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4).
[7]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曹海军.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国家建设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经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9]杨雪冬.国家自主与中国发展道路[J]社会科学,2006(3).
[10]江红义.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述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责任编辑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