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雷锋精神透视先进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强大推动
2014-08-19孙力
孙力
【摘要】先进文化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雷锋精神,实际上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首先,现代化需要在广泛社会认同基础上实现社会整合,雷锋公而忘私的崇高品德,正是整合社会以形成强大合力战胜重重困难的宝贵精神资源。其次,现代化需要在良好社会关系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雷锋精神体现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对创造良好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其三,现代化需要社会成员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有序发展和高效运作贡献力量。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反映社会主义高尚的职业伦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效有序推进的重要精神动力。
【关键词】雷锋精神;现代化;社会整合;社会和谐;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4)04—0062—06
雷锋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丰硕成果,它对整个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这是一座精神的丰碑,牢牢地确立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这一视角分析雷锋精神的价值是必要的,但实际上还不够。先进文化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雷锋精神,实际上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战胜发展中的重重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和谐,担当社会责任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现代化需要在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上实现社会整合,以团结起整个民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雷锋精神体现的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公而忘私的崇高品德,正是中华民族现代化所需要的凝聚大众、整合社会,以形成强大合力战胜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的宝贵精神资源,这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启动尤其重要。
雷锋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方面,即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公而忘私的崇高品德,雷锋在其生活和工作中,鲜明地展现了这一精神风貌。他为自己确立的人生观是“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1]56,23他的一句名言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1]59。周恩来同志将其概括为“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对文化的期盼是不一样的。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东方大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十分坎坷,如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化水平低、资源缺乏、发展不均衡、封建传统深厚等等,可以说,落后国家所具有的所谓“不发达症候”,中国基本上都有,所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步履维艰。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团结和整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孙中山曾经分析过中国缺少团结和整合的问题,认为中国人“自由太多,没有团体,没有抵抗力,成一片散沙。因为是一片散沙,所以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受列强经济商战的压迫,我们现在便不能抵抗。要将来能够抵抗外国的压迫,就要打破各人的自由,结成很坚固的团体,象把士敏土参加到散沙里头,结成一块坚固石头一样。[2]721-722孙中山在革命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和整合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是导致革命失败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基本的原因在于能够紧密地团结人民,成功地整合社会。正如毛泽东概括的:“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3]204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这样的团结和整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如果把西方现代化中的自由主义拷贝到中国,认为这也是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文化底蕴,就根本无法凝聚合力去克服重重困难。
雷锋曾在日记中以十分朴实的语言表明了这种文化价值取向:“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人民的勤务员。为了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幸福,哪怕高山、大海、巨川,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心甘情愿,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1]17
雷锋将自己的人生彻底地归属于先进政党、全体人民、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为整个民族竖起了一座人生的标杆,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如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将为现代化创造出极为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巨大困难,只有依靠达成共识、集中力量,才能逐步地、有序地加以破解。如果形成自由主义类型的文化氛围,社会个体均把个人的自由和幸福置于首位,社会群体均强调自身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社会各部门都竞相争夺发展的资源,认为这就是现代化的进步,而实际上又并不可能同时解决诸多问题,也没有足够的利益“蛋糕”切分满足需求,更没有充足的资源去促进全面的发展,这就必然陷入社会发展的陷阱,最终导致个人、群体以及社会各部门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也是一些国家拷贝西方自由主义现代化模式所遭遇的困境。
雷锋的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共识和国家的整合。当整个民族团结一心,集聚力量,应对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可以说,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没有应对不了的挑战!中国恰恰就是以这样的文化支撑来开拓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中国的现代化,就无法解释中国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又如此迅速地推进了自己的现代化。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预言的破产和对中国发展成就的疑问,则从反面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但也有比较明智的学者得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著名的现代化专家、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谈到:“中国共产党已成功地使人们服从国家的利益,正如它所说的,把国家利益置于家庭和地方的利益之上,而中国人从前从未做到这一步。”[4]577
毫无疑问,雷锋精神体现出的这种价值取向,符合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需求,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色,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确立起来的现代化的方针政策。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阐述中国现代化问题时着重指出:“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5]136邓小平曾经将社会主义的特点归纳为“集中力量办大事”,雷锋精神体现的价值取向恰恰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文化根基。
解读中国现代化巨大成就的原因,正确地揭示先进文化的支撑十分重要。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福山近来修正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实行的是一种“负责任的权威体制”,而这种体制“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均体现出积极意义”[6]89。福山看到了中国模式的鲜明特色,但他只把集中高效同权威体制联系起来。没有揭示出集中高效背后的文化支撑。其实,这不仅仅是权威问题,还涉及人民的认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信念问题。新加坡学者郑永年颇有见地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动员和培育了一种民族主义,“它表现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忠诚,促使民族成员不惜为民族国家的生存而献身”,“因为只有在国家的组织下,人民个体的力量才能聚集成集体的力量;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求得民族的生存权”。[7]13,25
雷锋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并没有过时,这突出体现为它对中国现代化的强大推动。直到今天,中国依然需要用这样的精神来整合社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去应对新的巨大挑战。
二
现代化需要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这不仅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必要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本质所在。雷锋精神体现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不仅是道德的楷模和民族精神的新境界,而且对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消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不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助人为乐、舍己为人是雷锋精神十分动人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为民众所认识、记忆和称道、传诵的部分。这种品格和风尚,是先进军事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硕果。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军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孕育了子弟兵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也铸就了人民战争的辉煌篇章。在革命军队内部,官兵之间、士兵之间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兄弟情义,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更谱写了无数舍己救人的动人颂歌。和平时期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使这一品格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升华。从进一步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举措,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著作学习的热潮;从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到党的过渡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都为创造这种新型人际关系的高尚风格提供了思想的引导和丰厚的土壤。所以,从雷锋身上体现出的这种精神和品格,绝不仅仅与他个人相关,而是先进军事文化的典型聚焦和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
当然,这种精神能够聚焦在雷锋身上,也深刻反映了雷锋不同寻常的成长历程。在旧社会失去双亲,成为孤儿的雷锋,在经历了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后,又沐浴了新社会的人间温暖,党和政府的抚育培养,人民的亲情和关爱,浇灌和塑造着他的精神世界,使之终于绽放出高尚的道德品质之花。
雷锋的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有着十分鲜明和坚定的思想根基,毫无疑问,也必然要遭遇传统观念的挑战和落后思想的阻碍。对此,他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犹豫,并在日记中阐述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1]14很显然,雷锋不仅仅在持之以恒地做好事,还在不断地进行思想观念的交锋,从中可以看到雷锋行为背后强大的思想支撑。
正因为如此,雷锋的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除竖立了道德的楷模外,还具有不可忽略的政治意义。雷锋认为“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33很明确地把自己的行为同自己的信仰联系起来:“我要牢记鲁迅的话:永远愉快的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这种共产主义精神,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1]55-56周恩来总理对雷锋精神的概括,很准确地揭示了其政治内涵:“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认识道德楷模的政治意义,才能够更好地认识雷锋精神对社会发展的功能。雷锋是以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来展示他的高尚行为的,他告诉人们,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风貌,这关系着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尽管经历了经济的短缺和各种严峻的挑战,但中国却没有陷入信仰的危机,对此,决不能忽略雷锋精神为“主义”和制度增添的华光!
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不仅直接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于战胜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巨大困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发展资源稀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有效地整合起全社会的资源,并将其集中地运用到现代化建设中,极为有效和迅速地促进了发展。但前提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积累率比较高,人民群众必须忍受生活水平不能迅速提高的困难。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进入一般认为比较有利于资本积累和社会储蓄的发展阶段,但中国一直都保持了较高比例的积累率。“一五”时期国家的积累率达到242%,“二五”期间为308%,“三五”期间是263%,“四五”期间冲高到330%。从1953年到1978年的平均积累率为295%。[8]58实现这样一个积累率的确非常不容易。面对有些人的质疑,毛泽东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9]163-164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温情就显得格外宝贵和重要。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尽管物质资源依然是不足的,但亲情和援助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物质资源的不足。雷锋这种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播,不仅会提升社会风尚,还将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增强人们对他人、对社会、对政府和国家的信任感,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中国能够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现代化积累,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的文化支撑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这一过程需要的是团结、奉献乃至牺牲精神,而绝不是西方现代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今天,雷锋的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精神仍然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当初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战胜资源稀缺而共度难关不同,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系列新的挑战,无疑也需要文化的支撑。由于种种原因,在突破现代化初期的经济困境后,发展的不均衡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城乡的二元化发展、收入两极分化日益突显、地区之间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社会结构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中国社会面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态势,因此,中央强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对社会矛盾、弥合社会分裂、促进社会内聚力的重大举措,为平稳通过滋生着动乱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新的道路。①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两个重要的层面,一个是制度机制的层面,包括制度的创新、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另一个层面就是文化的层面,即创造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使不同的社会群体相互关爱,不同的地区相互支持,不同境遇的人们相互理解,从而构建起和谐的社会氛围。
雷锋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精神正是和谐文化的典型体现。在发展不均衡的社会背景下,无论是先富起来的社会群体,还是走在现代化前面的发达地区,以及任何普通的社会公民或组织,只要有这种精神,就能够急人所难,帮人所需,战胜困难,携手共进,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反之,如果以邻为壑、金钱至上、崇尚个人主义和地方本位主义,只能使社会发展更加不均衡,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最终危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雷锋精神在新的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实际上,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抗洪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志愿者精神、慈善精神等等,都与雷锋的这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精神的实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战胜了灾难,克服了困难,还在于文化财富的传承和信仰信念的演进,不能低估乃至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中的这种文化需求。
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追求社会平等的制度运作和机制实施,毫无疑问需要相应文化的滋养和阐释。无论是调节收入分配、遏制两极分化的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还是消解城乡二元化发展的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地区扶持政策、地区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等,其形成和实施都需要文化基础,即所谓的制度文化和政策文化。这当然是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不相容的,而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文化,它包含着平等、互助、共享等文化要素,其中最宝贵的就是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无私奉献精神。只要社会孕育出这样的文化,社会和谐的制度和机制的形成及实施就顺理成章、顺利进行了。
三
现代化需要社会成员积极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有序发展和高效运作贡献力量。雷锋不仅具有突出的爱岗敬业精神,发扬钉子般的钻劲成为精通本职的行家,而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的奋斗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他的“螺丝钉精神”,是社会主义高尚的职业伦理的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效有序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雷锋是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战争年代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在和平时代进一步弘扬为苦练军事技术,努力创先争优作贡献的斗志。雷锋是干一行,爱一行,并干好一行的楷模,他身上集中地展现了忠于职守建功立业的时代风范。
雷锋把“对待工作要象夏天一样火热”作为自己的职业操守。他的人生观、他对美好青春的理解,都是同努力奋斗、创先争优联系在一起的。他在日记中说:“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1]4雷锋为这一时代的每一个革命军人、每一个社会成员树立起了如何对待职业的伦理标杆。对职业的忠诚和全身心投入,孕育了“钉子精神”,雷锋阐发了它的职业意蕴:“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1]59
其实,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职业操守问题,它对社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的高度分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本身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亚当·斯密率先从理论上予以了论证:“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0]5社会分工基础上专业技能的提升给生产力以巨大的推动,这是现代化的一个源头之力,但它最终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表现发挥作用的。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之下,劳动者技能的提高是受到制约和压抑的。社会主义则为充分发挥社会分工的强大功能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小农社会,现代社会的专业化不发达,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困难。雷锋的这种精神,是中国现代化的专业化进程中率先的、最突出的职业伦理。对中国这样具有深重封建传统的落后国家来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培养忠诚、勤勉的职业伦理极为重要,因为它牵涉到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发展问题,也是现代化的程度问题。一些著名的现代化专家将现代社会称为“现代产业社会”[11]7。美国杰出的现代化研究大师英格尔斯,归纳了一些“现代人”区别于“传统人”的品格。他认为现代人“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强调“个人效能感也是现代人的一个突出特征”。[12]29,40雷锋成为中国人向“现代人”转型的楷模。
然而,雷锋的这种精神还具有崇高的社会主义情操,超越了此前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伦理。雷锋爱岗敬业、刻苦奋进的“钉子精神”,是同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螺丝钉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同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职业伦理是不一样的。马克斯·韦伯把资本主义的兴起同新教伦理联系起来,考察了西方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职业伦理和“天职”理念。他说:“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13]38强调新教的世俗性:“是否是上帝的选民是根本不能以神学学说来加以证明的。”[13]100而把世俗职业的成功作为上帝选民的标志:“如果财富是从事一项职业而获得的劳动果实,那么财富的获得便又是上帝祝福的标志了。更为重要的是:在一项世俗的职业中要殚精竭力,持之不懈,有条不紊地劳动,这样一种宗教观念作为禁欲主义的最高手段,同时也作为重生与真诚信念的最可靠、最显著的证明,对于我们在此业已称为资本主义精神的那种生活态度的扩张肯定发挥过巨大无比的杠杆作用。”[13]135
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文化、资本主义的职业伦理相契合,当然也起到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社会主义的职业伦理有更高的境界,雷锋所代表的这种职业伦理扬弃了资本主义职业伦理中的糟粕。资本主义职业伦理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致富和个人的成功,或者最多论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和为社会。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典型论述:“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14]25然而,无论怎样论证,都无法掩盖资本主义导致的剥削压迫和社会分裂。
雷锋精神所体现出来的职业伦理,把个人的勤勉和力争上游,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不同于西方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而是把个体的主观融合到社会的客观之中,即统一到为人民服务之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59雷锋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优秀和突出,而是整个的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他说:“一朵鲜花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1]1雷锋的行为有着坚实的思想根基,他对个人与社会、部分与整体的分析是深刻的,螺丝钉精神就是十分形象生动的阐释。一方面,螺丝钉是重要的:“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是个微细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另一方面,螺丝钉的重要性又是从其整体性上体现出来的:“尽管如此,但是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也不免要当作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1]10,11可见,社会主义的职业伦理道德把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伦理提高到崭新的阶段。如果社会成员都具有这样的精神,那就真正实现了理想的“大道之行”,实现了整个社会的和谐、高效运转,就能够创造出全体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注释:
①被认为对现代化过程中的不稳定作了经典研究的亨廷顿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参见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页。
参考文献:
[1]雷锋日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63
[2]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福山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J]社会观察,2010(12)
[7]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8]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12]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丁晓,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责任编辑张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