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哥”大战
2014-08-18孙爱民
孙爱民
作为全球首款治疗和改善男性ED(勃起功能障碍)的口服药物万艾可,在中国的专利保护于2014年5月12日正式到期。此前有媒体误传为7月到期。
1994年万艾可一面世,就在中国申请专利。根据《专利法》规定,该专利自登记之日起正式生效,期限为20年,即该专利在中国的期限将截至2014年为止。
万艾可专利到期后,中国药企的“仿品”,只要能够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都可以进行生产。这意味着这粒小小的“蓝色药丸”将引发专利持有者美国辉瑞公司与仿制药企之间的市场争夺战。
早在万艾可获准进入中国市场之际,国内药企即投入巨资展开仿制研究。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药品注册批件信息资料,广州白云山制药、江苏联环药业、四川源基制药、珠海生化制药、北京中天康达医药、广东生化制药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十多家企业,均已申请了“伟哥”(枸橼酸西地那非)仿制药批文。其中,廣州白云山公司早于2005年就获得了西地那非原料药和片剂的新药证书,但迫于原研药专利限制,一直未能实现上市销售。
一方是跃跃欲试、从多年以前就开始尝试仿制药研发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批文申请的国内药企,另一方是摆出一副胜券在握、独霸江湖多年的辉瑞公司,一旁还有强手拜耳公司的艾力达与礼来公司希爱力的环伺。究竟谁能赢得这场战争,变数很大。
意外得来
对于申请“伟哥”批文进展,多数药企三缄其口。
新药的研发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首先要明确关键蛋白,判定药物研发的疾病靶标,接着制造靶蛋白,筛选靶蛋白生物活性,确定活性稳定并能改造的中标化合物为先导结构,经过反复试验后,将先前初筛的先导结构改造为符合要求的优化分子结构物。
仿制药就是要复制原研发药的主要成分的分子结构。万艾可的学名是枸橼酸西地那非片,西地那非正是主成分。西地那非从诞生到最终被尊为“伟哥”,充满戏剧性。
1986年,辉瑞公司设在英国肯特海边小镇三维治的研究中心,发现了一个治疗高血压的小分子化学药物,以此开发出对畅通人体循环系统有作用的西地那非,可惜进入到临床研究阶段时,却发现:有志愿者提到服用高剂量的药后,偶尔感到消化不良,背部和腿疼痛,而且阴茎勃起。当时,没人想到西地那非导致阴茎勃起的副作用是多么重大的发现。
由于没有达到研究者研发之初的功能设想,1991年4月,西地那非药物公关项目被迫宣布以失败告终。
当项目的负责人之一特瑞德医生向受试者表示感谢,并要求收回剩余的西地那非时,会场一片沉寂。一位72岁的受试者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不在乎是否进行试验,但我们希望继续得到这种药。虽然它对我的心脏不起作用,但它对我这儿起作用。”这位老人指向自己的两腿之间。
特瑞德小组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发现:西地那非的药理作用是使肌肉松弛,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动,这种作用却发生在了预想不到的地方。看来西地那非作用的器官不是心脏动脉,而是阴茎海绵体。
特瑞德很快将西地那非的“副作用”写成摘要,上报辉瑞英国公司总裁。又经三年试验后,1994年,辉瑞公司的科学家们欣喜若狂,世界各地的验证结果表明,西地那非在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方面的总有效率为78%,而当时其他药物的有效率最高只有20%。
1998年3月,万艾可获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作为抗ED(Erectile Dysfunction,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强势上市。这个蓝色药丸一经上市就创造了诸多奇迹:第一年销售就突破10亿美元,美国上市后第一周,每天被开出1.5万张处方,第七周达到每天27万张处方,创下了世界医药史上的纪录。
研发一款高价值的新药是如此不易,辉瑞方面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继万艾可之后,该公司没有进行抗ED新药开发的研究项目。
等待枪响
万艾可的生产工艺完美,产品药效目前也是世界上同类药品效果最好的,根据已有的工艺生产仿制药是国内外药企的最优选择。
2014年7月18日,广州白云山制药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广药白云山制药总厂很早就开始研究枸橼酸西地那非,早前白云山版“伟哥”的合成工艺已经获得国家专利。此前,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刘菊妍就透露,首款国产“伟哥”完成申报生产的全部研究工作,并申报生产批文,今年有望实现国内首仿上市,白云山制药总厂也完成前期的生产准备工作,“年产值可达10亿元”。
国内对艾万可的仿制之心20年前就蠢蠢欲动。
虽然1998年万艾可已开始了征服世界的历程,真正在中国获批上市是在2000年,之后,万艾可很快占据市场90%以上份额。不过,2000年11月万艾可在欧洲的专利申请受挫,中国企业受到鼓舞,要求原国家药监局尽快批准国产药品上市,并且不要批准万艾可在中国申请专利。这些诉求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呼应。
2001年2月,国内十几家企业申报的“类伟哥”产品获准临床试验。5月,十几家药企投入大量资金仿制“伟哥”。然而,这些制药企业获悉,万艾可专利申请有可能获批。国内9家制药企业聚集上海组成“伟哥联盟”紧急商讨。9月19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并公告了万艾可活性成分西地那非的用途专利。
此时有12家制药企业参与的“伟哥联盟”迅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异议,要求宣告万艾可专利无效。
2004年7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委以“专利公开不充分”为由裁定辉瑞万艾可专利无效。辉瑞公司一纸诉状将复审委告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10月28日,法院正式受理此案。当时,辉瑞公司在欧洲及南美部分国家也有专利受竞争对手异议而被取消的先例。2005年3月30日,北京市一中院开庭审理此案,2006年6月2日判决支持了辉瑞的诉求。历时五年之后,辉瑞完成了绝地大反击。
开出万艾可在中国第一张处方的郭应禄在回忆那段“纷争”时说:“大家争的只是专利权,想要抢占第一块市場。赢下官司的辉瑞率先抢占了中国市场,败下阵来的国内药企甚至连我们临床试验的劳务费用都没有支付。”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男科病防治中心主任的郭应禄,当年同时承担了六家药企的临床试验,并且负责万艾可在中国的临床试验,他告诉《财经》记者,国内药企的仿制产品与万艾可在临床上的效果差不多。
抢占高点
国内市场分析师们更乐于向即将开始生产仿制药的药企方倾斜,这十几家药企多数正着手进行人才、原料辅料的准备、生产线设计,万事俱备,只欠生产批文这一东风。
多数药企的仿制药也拿到了相关部门的临床批文。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临床试验时间比较长,尽管原研发药品专利权到期,但仿制药仍需要三年到四年以后才能生产,或将错失仿制药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
如果今年仿制药进入市场,万艾可的垄断格局有可能被打破。这在韩国即有先例。万艾可在韩国的专利保护于2012年5月17日到期,5月18日,韩国市场上就出现了多达28种形态和用量不同的仿制药,这些仿制药的售价仅仅相当于万艾可的三分之一。就在当月,万艾可的销售额锐减至原来的43%。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泰国,专利保护到期后,由于仿制药的售价只有万艾可的十分之一,迫使辉瑞制药不得不将价格下调30%。
随着全球各地万艾可专利保护陆续到期,辉瑞也在全球打响“伟哥”保卫战,积极布局以应对专利保护到期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美国市场,辉瑞为了应对仿制药和假冒“伟哥”在网上的销售,推出了网上经济版“伟哥”,此外,网站促销计划还包括顾客首次预订量中3片免费、第二次预订7折等。辉瑞甚至在欧洲市场推出经济版“伟哥”,每粒售价为2.08欧元至6.25欧元,折合21元到63元人民币不等。
上述行动还没有在中国市场开展。辉瑞中国企业沟通部总监席庆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辉瑞公司几十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应对专利到期的经验,万艾可的品牌、质量、疗效,包括多年来形成的营销网络、销售群体都是公司的优势,“只要营销策略得当,销量不会受太大影响”。
由于被批准可在零售连锁药店销售,拥有品牌和渠道二者优势的辉瑞才把持了中国ED化学药治疗的大半江山。一位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辉瑞制药在中国医院终端覆盖了五六千家,在药店终端覆盖了4万多家。
郭应禄认为,万艾可在推动中国男科的发展、启迪国人正视对待男科问题的功劳不可磨灭,在消费者心中也建立了牢固的地位。要打破这种在市场上与心理上的垄断,国内药企要做的不只是研发仿制药那么简单。
国信证券首席医药分析师贺平鸽分析,此前抗ED药物专利药定价高,抑制了“真伟哥”需求,同时导致低价“假伟哥”盛行,专利即将陆续到期,仿制药上市后相较于原研药的性价比优势,被抑制的需求和购买廉价“假伟哥”的患者有望转向购买仿制药伟哥。
但是,“要想从万艾可的手中抢占20%到30% 的市场份额,需要从价格、渠道等大做文章。” 方正证券医药行业高级分析师刘亚明说。
事实上,国内药企还要面对另外两个强手。治疗ED的主要西药,除了“蓝色”万艾可,还有礼来旗下“黄色”希爱力以及拜耳旗下“橘红色”艾力达。
2004年和2005年,拜耳、礼来才先后将相关产品引入中国,比万艾可晚了近六年。根据全球医药健康咨询公司IMS Health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27个主要城市中,万艾可的市场份额为58.8%,希爱力是34.6%,而拜耳公司的艾力达也占到6.6%。
“价格低廉是仿制药的共同特点,也是国内药企选择进入市场的策略,在具有同等药效的情况下,价格无疑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北京生物技术和新药医药促进中心研究人员刘鉴樟分析。
刘亚明认为,中国抗ED药物市场前景不错,国内药企会有机会。
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中心201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男性ED患病率平均40.2%,就诊率仅为17%,同期日本ED患者就诊率在40%以上。
国信证券统计数据显示,国内ED患者人数约1.4亿人,假设其中有30%接受治疗,人数将达4200万人,假设接受治疗的ED患者每年都能多次使用药物,未来中国潜在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亿元级别,与目前正规ED治疗药品约10亿元的市场规模相比,具有10倍左右的潜在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