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量注射泵在神经内科介入术后治疗中的应用

2014-08-18孙润明曹永亮

中外医疗 2014年2期
关键词:微量神经内科脑血管

孙润明 曹永亮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山东淄博 25540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加上环境污染、食品质量问题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神经内科承载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任务,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与介入手术,由于大多数介入手术患者术后需使用硝酸甘油、多巴胺、法莫地平等药物来维持内循环,因此在进行给药的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避免药物浓度波动较大,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负面影响[1]。微量注射泵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新型泵力仪,能够使药物匀速、精确、持续地输入人体内。为分析与探讨微量注射泵在神经内科介入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间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介入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共46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为18~6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7.5岁。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类可得,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共25例,动脉畸形共10例,动脉狭窄共8例,动脉瘤共3例。随机将4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对照组2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 对于对照组的23例患者,于其介入术后给予尼莫地平进行普通输液治疗,输液过程中由护理人员手动调节滴注速度。

1.2.2 观察组患者 对于观察组的23例患者,于其介入术后利用微量注射泵进行药物推注,所用药物为尼莫地平。选择弹性较好、不易滑动、粗而直的浅动脉作为穿刺血管,按照常规穿刺方法,留置套管针后将微量注射泵固定在套管针上。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尼莫地平(10 mg/50 mL)共50 mL,将注射器固定在微量注射泵上。将微量注射泵的电源接通并打开开关,设定初始速度为2.5 mL/h,2h内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则自行调节注射速度为5.0 mL/h。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的舒适度采用舒适度量表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分为心理舒适度与生理舒适度两个部分,每部分各50分,以分数越高表示舒适感越强。并对输注速度和设计速度的符合率进行对比,以了解给药过程的安全性[2]。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是否出现脑血管痉挛、是否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等[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4.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舒适度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符合率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舒适度

对比两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可得,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舒适度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舒适度对比(±s)

组别 心理舒适度 生理舒适度观察组(n=23)对照组(n=23)tP 38.0±8.2 20.5±6.8 8.213 4<0.05 29.1±4.6 17.3±5.5 8.112 6<0.05

2.2 滴注速度符合率

对于该文两组患者的实际输注速度和设计速度的符合率进行考评可得,观察组患者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滴注速度符合率对比[n(%)]

2.3 临床结局

对于该文所有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可得,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轻度脑血管痉挛共2例,占8.7%,无患者发生脑梗死。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轻度脑血管痉挛共4例,占17.4%,中度脑血管痉挛共2例,占8.7%,脑梗死共1例,占4.3%。上述患者通过积极的抢救后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神经内科介入术后,医生需常规对患者使用尼莫地平、多巴胺、硝酸甘油等药物,以维持心血管微循环的畅通,改善患者的病情。上述药物的剂量需严格控制,若发生药物使用过量,则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导致患者死亡[4]。微量注射泵是一种新型泵力仪器,它能够将药物微量、匀速、精确、持续地输入人体内,并根据患者个人所需调整药物的推注速度与浓度,使药物在人体内维持有效的、适宜的血药浓度[5]。特别是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能够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感。因此微量注射泵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6]。

根据该文研究显示,神经内科患者在介入术后,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给药,能够获得不同的临床结果。采取微量注射泵进行给药的观察组患者,其生理与心理舒适度明显高于采用普通输液的对照组患者(P<0.05);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可得,观察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可见采取微量注射泵对介入术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达到安全、有效、稳定的目的。对两组患者实际输注速度与设计速度的符合率进行对比可得,观察组患者的符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的符合率为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说明采取微量注射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较高。

综上所述,微量注射泵作为一种新型仪器,能够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改善患者的治疗舒适度,并能准确、持续、微量地将药物输入人体,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该文认为,微量注射泵不仅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还值得在临床上其他领域进行推广与应用。

[1]袁淑霞,李冰.微量注射泵在蛛网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1):121-122.

[2]胡晓宁,关红,代仲,等.微量注射泵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9(5):148.

[3]莫炎锋.微量注射泵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9,30(22):2763.

[4]梁水英,蒋晓春,谢稚梅,等.微量注射泵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193-194.

[5]刘勤.微量泵在临床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医学文选,2002,21(3):401.

[6]许珂,杨文坤.微量注射泵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及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4):582-583.

猜你喜欢

微量神经内科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的影响
分析仪预处理器在微量氧检测中的改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