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专融合”的德育工作模式研究和实践
2014-08-18马振龙刘洋赵方
马振龙+刘洋+赵方
近年来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以及此前的马加爵事件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高校德育工作模式的反思。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仅局限于狭义德育的范畴内,即仅仅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各类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在智育培养占主流的前提下,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占据学生大量的时间,仅仅依靠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一方面会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会由于德育载体与专业教育或专业学习内容相互脱节,有“欲抓无力”的感觉,没有从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看待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是产生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因素。研究新时期的德育内容、探究新时期的德育方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融入德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学专融合”德育模式
“学专融合”是指学生工作与学生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学生工作所包含内容较多,在这里仅仅指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教育以及日常教育活动等,“专”即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此专业的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这里需要突出的是“融”, 以渐进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传授给学生。“学专融合”强调的就是以润物细无声的专业培养、职业熏陶代替强制性、规范性的学生管理工作, 强调将专业学习的实用性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用学生活动的灵活性,启发、引导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开展“学专融合”德育模式要注重以三个理论作为基础:一是发展型德育工作模式。“学专融合”应是发展型工作模式的一种体现,是基于对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理解、贯彻和坚持,是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这种模式就是围绕专业,努力为社会培养一专多长、德艺双馨的专业人才。二是渗透式德育模式。“学专融合”模式,就是将德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专业活动以及专业情景中,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意在通过各种途径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三是体验式德育。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在实践中感知,让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说出来、总结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正成长。
开展“学专融合”工作的意义
专业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选择了一个专业,其实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与之相关的思维习惯甚至人生走势,对学生所学专业的重视,并主动与之结合,有利于形成育人的合力。实践工作中,我们深感德育工作与专业融合得越好,工作的效果越凸显。我们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一是从辅导员的角度。把开展专业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有利于辅导员研究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只有把握了学生的特点,德育工作才能开展得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辅导员也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学业始终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中心,与专业融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枯燥的思想理论,靠强硬的灌输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只有融合专业,以活动为载体,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展示所学技能,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双提升。三是从学校的角度。把学生的成才需求与成长结合起来,学生工作者和专业教学工作者之间接触和配合,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有利于育人效果的提升。同时课上课下的配合,也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学专融合”的路径探索
对于学专融合的路径,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融于专业信仰。人因信仰而伟大,只有把理想信念教育融进专业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将敬业精神理解为一种专业信仰,一种感情的力量,一种对所从事专业坚定不移的心理状态。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信仰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的力量,就同其他各种感情一样,恰好同激动的程度成正比。邓肯说:“我爱舞蹈,它是我的信仰。”巴顿说:“我离不开战场,那里有我的信仰。”我国的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也认为,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类依据主观见解, 而对于人或其他事物生出的坚决信心。这都说明专业信仰在教育中的作用,如在师范学院,培养师范生的职业信仰教育尤为重要,这不仅仅对师范教育工作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塑造一支有着坚定教育信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是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融于专业信仰,不仅要循“道”,各行有各行的道,我们要找到各行的道,并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且还要“传道”,教育就是一种精神劳动,要通过宣传树立榜样,如宣传专业所对应的具有职业精神的人物,强化从事专业时的有关礼仪和仪式,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敬畏,当然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不断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最终对专业产生信仰。二是融于专业道德。职业有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有其行业道德,入行前要有其德,方能在行业中立足。教师要有师德,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教书前讲清其职业道德,也就是教书和育人要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懂得,做事之前学会做人,事才能做得更顺。三是融于专业习惯。每个专业和职业都有其专业习惯,学好专业,并能坚持至成为将来从事的一项职业,必定要努力培养专业习惯,从而锻炼出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才能使学生遇到困难时学会坚持。四是融于专业环境。注重文化的塑造,让学生经常在专业文化的熏陶中有所思、有所想。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学生在“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五是融于专业实践。积极融于专业实践,真正地让学生学能致用,引导学生在用中有所悟。
“学专融合”的方法探寻
目前,高校日常德育工作似乎仅仅为学生部门的职责,而教学部门仅负责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虽然分工明确,但由于两者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对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是一种割裂。人才培养最终结果可能导致具备了较强的专业能力,但体现人才培养最宝贵的品质,如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等出现了缺失。所以,“学专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教育者在育人意识上首先要取得共识,如学生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的融合,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融合,以及学生助理、学生助教的融合;其次是教育的融合,即第一、第二课堂的融合,专业教育与素养教育的融合,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融合。
探寻“学专融合”的方式方法,可以总结为“听、看、展、做、赛”五个方面:一是融于“听”,就是注重发挥各学科的载道和渗透作用,加强教师的专业“论道”研讨,形成对专业“道”的统一认识,和对“传道”的统一规划,努力发挥教师在课上以及在课后辅导中渗透作用的发挥,特别是激励教师爱岗敬业,以高尚的道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二是融于“看”,就是要组织学生看到专业在其职场的用途,亲身感受专业的发展,其目的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潜能,也就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只有让学生爱这个专业,才能学好、干好。三是融于“展”,就是尽量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努力创造平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如利用学生社团、班集体等现有学生平台,学生工作者就应重在“展台”做文章,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特长,如“艺术类”专业,可以组织以“中国梦”为主体的艺术设计、绘画等赛事,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其特长的同时,也抒发了其爱国情怀。四是融于“做”,就是寻找各种机会,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教师们要努力寻找各种机会,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从而提升自信力。在做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总结提升,做学生真正的“导师”。五是融于“赛”,就是经常组织和参加各种专业赛事,用赛带练,让学生在比赛中求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精湛,同时在赛中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将诚信教育融入专业赛事。
参考文献:
[1]中华.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专业培养结合的初步探讨[J].科技信息,2008,(22).
[2]华伟. 关于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01).
[3]冀学锋. 论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J]. 高等教育研究,2006,(06).
[4]王海,林琳.结合专业特色加强学生管理[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1).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