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四种途径
2014-08-15苏炳艳
苏炳艳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性 四种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110-02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是2013年区培计划——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期间议论最多的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其核心就是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有效学。课堂有效乃至高效与否要看“四能”: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兴趣;能否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小学数学课堂要达到以上“三学四能”,应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研教材熟学生,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备课应有利于教师巧妙地教,促使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备课不应单纯备教材、备老师(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教师还应针对学生个体进行钻研思考,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枯燥的学习过程生动有趣起来,让抽象的知识形象起来,让机械的练习生动起来。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备课时,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1.根据学生情况设定教学目标:会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研究教材,设定教学目标: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3.关注学生: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确定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这样,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如果教师一味追求难度、深度、广度,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就跟不上。4.课后反思: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讲授把握分寸,增强学生听与学的主动性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但“讲”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恰当地讲。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最佳思维状态区间,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讲清楚。实践证明,一节课,学生只有前13分钟状态较好,13分钟后学生进入疲惫状态,这时,精神不集中、开小差、讲小话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课时,教师如果不能把握分寸,面面倶到,讲得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就会处于“休眠”状态;若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会处于“茫然”的状态,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最佳思维状态,恰当地讲解,这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知识是极为重要的,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的讲都无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锻炼。
三、善于巧设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常用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几倍?⑤怎样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
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四、引导学生“三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一)动手:通过实践操作,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识记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认知能力较差,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而小学数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如果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调动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的积极性就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尤其是在教学几何的初步知识时,这样做更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因此,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形与数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已学过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因此,笔者先提问:“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知道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动口:加强语言训练,发展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审题,找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然后引导学生用清楚、准确、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学生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例如,学校要准备一些练习本发给三、四两个年级的学生,每人12本,三年级145人,四年级155人,学校需要准备多少本练习本?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做题,再让学生把他们的列式写在黑板上,要求用不同的解法,结果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1)145×12=1740(本),155×12=1860,(本)1740+1860=3600(本);(2)145+155=300(人),12×300=3600(本)。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结合算式正确解说每一种解题思路。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弄清数理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脑:优化练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每一次练习都要有针对性。教师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设计的练习要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练习时切忌机械重复。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不能靠增加课时和作业,而是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把握好讲授分寸,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做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是呈主体或网状的,是在教与学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