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题小改动 思维大探究

2014-08-15石德兴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习题教学数学思维探究

石德兴

【关键词】习题教学 数学思维 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0077-02

习题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教材习题的机械运用,一味让学生反复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训练效果很不理想。

在小学教材中,习题的设计都是遵循教材知识的建构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材只是个例子,而习题也只是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引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知识基于系统化的考量,展开思维路径的设计,通过巧妙的改动,将习题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小改动,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大效果,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立足本质,发展归纳演绎

数学的本质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演绎是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也是数学发现、建立抽象思维的关键。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而忽视了对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改动习题入手,通过小小的改动,积极渗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在表格中先填写出两个数的积(1~12的数,乘以4~6的数)然后填空:4和5的公倍数有(),最小公倍数是();4和6的公倍数有(),最小公倍数是();5和6的公倍数有(),最小公倍数是()。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教学时笔者做了小小的改动,将问题更深入了一层:4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20,就是4和5的乘积;5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30,就是5和6的乘积,那么接下来会是什么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证明这个规律吗?你认为这个规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它们的乘积。那么是不是所有相邻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都等于它们的乘积呢?像25678和25679的最小公倍数也一定等于25678乘25679的积吗?在学生困惑之时,笔者让学生对这种猜想进行推理验证,这种方法就是数学证明。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对数学证明不太容易理解,但早一点了解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也是非常有益的,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材中有不少习题,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做对,而是要更进一步,巧妙地进行改动设计,使学生对数学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体会,体会归纳和演绎在数学中的作用,渗透数学证明的思想。

二、积累经验,培养几何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经验,提升学生思维。在这里的数学经验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间接的经验,另一个则是直接的数学经验。有人说,几何是数学思想的摇篮,小学生几何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习题的巧妙改动、设计优化,给学生提供经验积累的机会,发展学生直接的几何数学经验。

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猜一猜并求出周长。教师往往让学生直接算出答案就了事了,学生的思考也到此就结束了。实际上,这道题可以我们继续深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几何能力,积累数学经验。教学时笔者做了如下改动:你还能将这8个小正方形摆出其他的图形吗?观察一下周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经过拼摆,学生发现摆出的图形中,最大的周长是18厘米。而且自己拼摆的长方形的周长,显然与课本中出示的长方形的周长不同。为何会这样呢?在学生困惑之时,笔者进一步追问:摆出什么样的长方形周长最大?摆出什么样的长方形周长最小?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不同?如果面积相同呢?通过深入的探究,学生会积累相关的经验:当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有何条件才能满足周长最大或最小。

几何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概念,因而显得抽象难懂。但在习题中教师适当进行渗透,将为学生进入高年段学习提供丰富的积累,提供基础。

三、推理渗透,训练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是计算和推理紧密联系的练习题。教材的设计编排是想通过计算的练习,向学生渗透计算推理的数学思维。这时若对习题进行小小的改动设计,将会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寓理于算,进行有效的推理渗透。

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小华、小力、小强、小海等5名同学进行象棋比赛,每两个人赛一盘。现在小明已经赛了4盘,小华赛了3盘,小力赛了2盘,小强赛了1盘,小海赛了几盘?分别和谁赛的?(教材中有连线图,学生先连线再回答)

这道题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分析,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找到答案的层面上,这样将会失去向学生进行推理渗透的好时机。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和设计,通过对数字的分析,让学生一边推理一边画出连线图来:根据已知条件,小强只赛了一盘,那么这一盘是和谁赛的呢?根据连线可知,是和小明,由此可以知道他没有和其他人赛。小华赛了3盘,通过连线可以看到他已经和小明赛过了1盘,小强也没有和他赛,那么他只能和小力、小海各下一盘。这样就可以得到结果,小力是分别和小明、小华赛了2盘。那么小海就是赛了2盘。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推理,学生对数字有了清晰的思维感知。此后,笔者继续深入,做了小小的改动,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接下去几个人继续赛,一共赛多少盘?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推理得到两种方法:一种是4+3+2+1=10(盘),另一种则是(5+5+5+5)÷2=10(盘)。那么这两种计算方法可以融合在一起吗?怎么联系起来呢?藉此笔者让学生采用列表、连线、推理等方法得到:4+3+2+1=[(4+3+2+1)+(4+3+2+1)]÷2=[(4+3+2+1)+(1+2+3+4)]÷2=(5+5+5+5)÷2。

通过对习题小小的改动设计,让学生认识计算和推理的关系,这对学生未来的数学思维拓展起到重要了的推动作用。

四、对比形式,感悟数学之美

数学是抽象的基础学科,但也有外在的形式之美。这种美体现在形式的简单、对称、奇异等诸多方面。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习题就渗透了这些数学美。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将练习进行合理的局部改动,优化出一个具有美感的数学世界。

如教材中有这样的习题: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题的得数。

0.3×0.3=0.33×0.33=

0.333×0.333=0.3333×0.3333=

0.33333×0.33333=

笔者没有让学生只是单纯计算这道题,而是进行了如下改动,将这道题改为叠罗汉的形式,让学生看到数学形式的排列之美,同时笔者还新增加了一些题目,一块排列其中:

0.3×0.3=

0.33×0.33=

0.333×0.333=

0.3333×0.3333=

0.33333×0.33333=

0.9×0.9=

0.99×0.99=

0.999×0.999=

0.9999×0.9999=

0.99999×0.99999=

0.7×0.9=

0.77×0.99=

0.777×0.999=

0.7777×0.9999=

0.77777×0.99999=

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学生既能够看到数学形式之美,又能够一目了然地明了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其对数学的探索兴趣,感受数学的奇异。

总之,教材习题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把握好知识的衔接,系统建构知识体系,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现实,又要根据教材习题深入挖掘,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改动,优化习题设计,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提供方向和坚实的基础,而这正是教师的教学本质所在。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习题教学数学思维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紧扣学教“四性”加强数学习题教学探研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习题教学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分析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