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结尾艺术探微
2014-08-15凌有兰
凌有兰
【关键词】初中数学 结尾艺术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35-01
课堂教学是由导语、主干和结尾这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结尾对教学活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有效利用课堂结尾时间,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结尾艺术之开展,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运用归纳式结尾,训练思维的集中性和发散性
集中思维是指对一个方向或一个目标,展开深入研究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运用信息,对某一件事情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追求的是问题答案的集中思维;为了寻找到问题的答案,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运用多种信息进行分析、联想和思考。因此,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数学教学思维训练的重点。
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归纳式结尾的方式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和发散性。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结尾时,运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图示和表格,对本课和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重点,也能使学生学会集中思考问题,以及运用信息分析、综合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直线和圆的位置、在不同位置中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数目、如何判断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总结出直线和圆有相交、相切、相离这三种位置,并且在这三种位置中公共点的数目由两个、一个到无,并且可以根据d
二、运用悬念式结尾,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悬念式课堂结尾方式,引导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所谓悬念结尾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和本节课或者下节课内容相关、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处在一种“不愤不启”的心理状态,诱发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总结新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时,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对本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时,布置如下的教学任务:向学生发放直径1米的圆形纸片,让他们对折,可以沿着圆的直径方向折,也可以沿着弦的方向折,然后比一比谁折叠得最高。通过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并且启发了学生从多种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在折叠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折叠最高?这与这节课所学到的圆的什么知识有关?在折叠过程中,折叠线和圆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并思考,发现只有沿着弦的方向折叠,折叠才会最高。这样的教学,为本课所学到的圆的性质和垂径定理知识进行了巩固,在训练学生探索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时,也为下一节课《直线和圆的关系》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运用讨论式结尾,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区别事物的性质所开始的。因此,求异思维对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求异思维的形成,需要学生学会去比较,因为有了比较,才会有鉴别,才会区别到事物的多种性质,从而正确认识事物;求异思维的形成,是在对有联系、繁多的具体材料开展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出性质相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为了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教师可以开展讨论式的课堂结尾方式,让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展开多种讨论,并且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其对某一问题发表多种见解,让学生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训练其思维的求异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可以在课堂结尾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性质、判定、定义等方面,讨论“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似多边形”和“全等多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在求异思维中建构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课堂结尾时开展思维训练,能达到巩固课堂知识、启迪数学思维、承上启下的作用。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索如何在课堂结尾中开展思维训练的有效形式,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