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2014-08-15蒋建伟
蒋建伟
他第一次遇到车祸,是20多年前。
1991年11月的一天,下午17:20,孔斌和刘修平、邵宗兰、小程出差南京后,正驱车行驶在返回江苏丰县途中。当时,刘修平是丰县张五楼乡的党委书记,邵宗兰是副乡长,孔斌是乡农行所所长,司机小程则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四人此行是去省城南京跑一个扶贫项目,事情办得也很顺利。车入丰县境内,气氛顿时活泼起来,他们说说笑笑,不知不觉间,华山桥快要到了。刘修平说自己有个笑话,问其他三位想不想听,小程说“说呗”,刘修平开始不紧不慢地说开了,显然,这是一个冷笑话,大家有一句没一句地听着,小程发现,前方100米就是华山桥,有一个大拐弯,路有些斜坡,窄窄的,他满不在乎地想,平原的路也窄不到哪里去,只管开,车子也没减速。突然,从看不见的拐弯处冒出来一辆中型皮卡车,迎面快速撞来,车内一团尖叫,小程的两眼发直了,方向盘根本来不及躲闪……“嘭”,两辆车子相撞了,全世界一下子变黑了。
时间停止在17:40。
孔斌上身大骨折,其中肋骨断了两根。其他三人,均有受伤。他们火速被送往徐州一家医院。醒来了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九点,医生告诉孔斌:“你现在急需1000毫升的血浆,才能进行手术!否则,后果不敢想象。”可是,这家医院没保存你这种血型的血浆。深更半夜,到哪里去寻找他这种B型血呢?他只能干等,焦急、焦虑加上失望,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莫大的恐惧感,甚至是绝望。孔斌想,如果B型血找不到的话,自己会不会留下什么残疾?会不会活不到天明?可是,他内心一万个不甘心,自己毕竟才32岁啊!那么年轻,事业、家庭、青春才刚刚开始……这一等,就是整整两个小时。好在老天有眼!晚上十一点,医院才拿到跟孔斌身上相吻合的B型血,血量满足,终于,孔斌的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手术很成功。一个月之后,孔斌就出院了。但谁也不知道,这一个月里,孔斌躺在病床上都想了些什么?
我问孔斌:“你说句实话,那一个月你到底在想什么?”又追问一句,“你快说,但是,不准说官话套话。”
孔斌答道:“我整天都在想,我身上的病好了,早晚会出院。但是,我出院了,那些急需要用血的病人怎么办?他们再遇到我这样情况的话,怎么办呢?”
我反问:“那,你就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献血?你认为你20多年来坚持献血,能救所有人的命?”
孔斌目光坚定地说:“对。我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但是人命关天、命悬一线啊!能救一个是一个,算是做好事吧。”
第一次献血,是在1992年5月底。
一个周末的大清早,孔斌在征得妻子孩子的同意后,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丰县人民医院,自愿献了200毫升的血。医生告诉他,个人献血很正常,既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又救了不少人的命。孔斌对那个医生说:“别人救过我的命,我身上就流着别人的血,但我不知道他是谁。我也要向他学习!”
从1992年第一次献血,到2014年的6月,孔斌参加公民义务献血339次,基本上一个月献一次,献血量累计9万毫升(含成分血折合)。事实上,孔斌除了知道自己2008年为一个5岁的地中海贫血症女孩献血外,这20多年来献的血,都不知道献给了哪个人,究竟救过多少人的命,这是一种善,大善!他,一次次拿过“特别促进奖”、“无偿献血金质奖”、“生命奖牌”,是全国出了名的好人!
我还注意到,有一种“孔斌效应”从丰县向外辐射:受孔斌的影响,妻子曹慧玲体质虽弱,但坚持献血10余年;儿子孔旭今年31岁,是苏州吴中区的一名骨科医生,早在上大学时就开始偷偷献血了;2013年5月上旬,当地多名献血者成立了“孔斌自愿者服务队”,是江苏省47个服务队里的一员“大将”……
离开农行大院之际,我和冯世全、王丽萍老师纷纷朝孔斌竖起大拇指:“好人哪!”“我们今天看你也没带什么礼物,挺不好意思的!”“你做的都是感天动地的好事啊,我们要向你学习!”
孔斌却淡淡地说:“我做的都是普通的事,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我自然想起了他的第一次。
责任编辑:子非
题图摄影:老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