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物结构特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2014-08-15白茹

考试周刊 2014年46期

白茹

摘 要: 通过有机物结构特点一课的教学设计,由学生动手制作有机物的模型,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未知知识的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结构知识的积极性。老师通过步步引导和透彻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学习有机物的系统性,从而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深入了解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现象,掌握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球棍模型 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

一、教学策略

我校在新课改后,在各个年级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授课的班级学生的成绩一般,旗县学生占了80%,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较强,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主动探究能力较差,学习新问题入手较慢。尤其是在有机物知识学习后,很多学生总是转不过弯,教授起来非常费劲,课堂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课后检验发现学生学习效果非常不好。为此我下定决心,让课堂从有机物的学习转变成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这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为此,在进入有机物的学习后,我精心安排了此节课。此节课课下任务较重,我让学生制作了各种有机物的模型,在研究模型制作中,学生学习了很多新知识,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模式

根据课本要求,提出本节课预习要点—课下模型制作—课上引导探究—个别质疑—代表性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三、课程标准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自制模型,掌握有机物中常见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原子是饱四键,不超编,氧原子是两键,氢原子是一键的特点。

(2)学生了解了有机物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了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和同分异构现象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1)克服学生机械记忆的习惯,培养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讲课中展示学生模型成果,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培养动手能力及问题从实践中解决的方法。

(3)通过对代表性问题的集中分析,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研究问题中培养成功感和抗挫折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使其树立集体力量比个人力量大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

有机物中常见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五、教学难点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球棍模型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

高二下学期一课时。

八、教学工具

球棍模型。

九、教学过程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初次尝试用制作模型的方法授课,设计该课型后,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和兴奋,学生积极准备课上展示的模型,可以看出学生需要老师更多的评价和首肯。这节课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教师让学生制作,让学生评价学生,让学生给学生挑错,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上没有学生睡觉,只有“亲其师”“信其道”,体现了课堂的生命力,有品质、有品位、有品性。通过预习、准备、课上课下相一致,体现了课标研究课的过程,并且在讲课中展示了成果,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投入和产出成正比。这节课对我今后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简单易行的办法达到教学目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但本节课学生课堂上很兴奋,我不能较好地控制课堂,以后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