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2014-08-15丁雪刘瑶石馨成冯丽颖
丁雪 刘瑶 石馨成 冯丽颖
摘 要: 我国推行体育教学改革多年,提倡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体育课堂中。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特点与素质教育基本性质相融合应注意的方面,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除了学到基本的体育技术、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外,还能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大学体育 体育教学 融合
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直以来备受教育界关注,并被大家广泛认同并付诸实施。高等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门。如何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素质应有的作用,是体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长期研究、不断探索的现实问题。文中就体育本身具有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素质教育融入课堂重点注意的几个方面,体现出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使注入素质教育的大学体育课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体育竞争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本质上要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的某一项目产生兴趣,才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体育才具有积极作用,这在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中经常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育的竞争性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二者有机结合,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身体发展。大学体育新授课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首先要经过泛化阶段,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产生兴趣,无论哪种项目他们都愿尝试,认真练习。在课堂上竞争性主要集中在运动竞赛中,开展一些科学、有效、简单、有趣的竞赛体育项目,多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竞争、团结的氛围中,既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又能亲身感受团队协作、集体主义的教育。简便、有趣的竞赛式体育项目,能被广大学生接收,不仅能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地广泛参与,从而更易达到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
2.健身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民健身口号在我国呼声很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意识也逐渐提高,健身性、观赏性、竞技性、商业性质的群体运动越来越多,大学体育教学不能继续局限于旧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内容死板、僵化,教学方法古板,缺乏创新。这种模式缺少现代大学生对体育“美”的追求,缺乏欣赏体育“美”的学习氛围。体育健身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可以使体育内在观赏、激烈竞争及所表现出的美感场面渗入到教学课堂中,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体育内在美,逐渐学会欣赏、鉴赏“美”,在学习基本运功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间接理解体育较为抽象的含义“健美与健康”,在欣赏“体育内在美”的学习环境里,找到学习的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尽情地汲取知识,充分掌握与运用体育卫生知识。
3.大学体育项目与社会体育项目有机结合
社会体育项目的发展在近些年逐渐走上高潮,它的发展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项目内容丰富多彩,有群众多年反复实践自发创造,也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研用。目前大学体育项目的开展受到教师素质、场地、时空的限制,局限于教科书常规项目,要想发展必须走多元化的教学之路,将中华民族传统及社会体育项目等运用于大学体育课堂中,汲取其优点,创造出多项科学、简单、愉快的运动项目,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而传颂弘扬。同样大学体育教学方式也可被社会体育大家庭采纳,二者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在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增强体魄,锻炼坚韧的性格,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评价体系中“隐性指标”与“显性指标”有机结合
“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教学评价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应包含“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个部分。“显性指标”即体育教学中的高度、远度、个数、时间等指标。“隐性指标”即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意识、态度等指标。二者评价指标应相应地有机结合,对评价的对象进行全方位、整体及动态的评价,不能够只对某一个方面或者只对结果进行评价。然而我国多数普通高校受传统教学思想与模式的影响,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运动技能的掌握状况或者期末考核完成的达标情况,往往容易忽略对当代大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大学生普遍反映体育评价的“不合理”性,他们认为,由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不同,所表现出的能力也不同,在最终的评价指标中,教师总是过分强调“显性指标”,很少关注“隐性指标”,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和兴趣降低。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评价体系之所以不尽合理,在某一程度上“显性指标”更容易定量化,而“隐性指标”定性的程度不容易把握,成分较大。在未来的21世纪,体育教学工作要做到不仅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更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身”效果,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实现对“隐性指标”的评价,切实摆脱传统绝对标准评价模式,重视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及难度系数等因素。
5.体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1845年马克思就曾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高超的运动技能,还应具有基础知识高层次的体育理论水平,在讲解过程中,能够简洁、清晰地表述并做出正确完美的技术动作,使学生在短期内领悟到一个完整、连贯、健康的技术动作概念,教师形神并茂的讲解示范使运动技术基础知识要点深入记忆当中,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师生可互换角色,教师可大胆放手让优秀学生带领大家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在教授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不仅验证自己所学知识是否扎实,更进一步地对知识要点加深了解与深入认识,发现不足,自觉改正,学生之间的传授更加容易领会,及时掌握,促使学生主动去想、去问、去运用,开阔思维,创编出更多课本知识之外的体育节目内容,这样既锻炼身体,又挖掘出学生潜在的组织能力和创想能力,更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并建立美好的友谊关系。
6.结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融入体育教学中,多方面的结合,使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以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为突破口进行大胆创新改革,积极探索旧的体育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勇于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并完善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的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优秀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晓芳.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育新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2]潘小玲.浅析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1).
[3]黄长春.推进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8).
[4]吴磊.体育教学中的心得与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