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学生工作体系研究
2014-08-15徐珊珊
徐珊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面临新的挑战,要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呈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更新工作理念,明确工作目标,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与实践性,构建以专业应用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学生工作体系。
关键词: 经管学科 应用人才型培养 学生工作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呈现出新的特点,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作为综合性地方院校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既受到具有时代特色的冲击,又面临地方特色和专业发展的挑战。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了保障高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探索与“经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工作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学生工作模式面临的挑战
我们身处一个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首先,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参与到经济建设中,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导向,提高毕业生实际的就业竞争力。其次,新时期学生工作对象特点发生变化,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善于表达,兴趣广泛,敢于创新,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以自我为中心,不轻易受约束和控制,团队意识淡化,集体荣誉感淡漠,追求效率和实惠。再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思想交流与文化传播更便利,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多元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不盲目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对学校教育效果、学生工作效果、教师育人效果、自己的能力收获有了更高要求和期待。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并不适应新的要求,具体体现在: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与素质培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依赖第一课堂上教师的单方面知识传授,依靠考试与成绩衡量育人质量与效果,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阵地在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二)重管人管事,轻主动教育与积极引导。
日常学生工作经常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低效率的“管人”、“管事”的被动运行状态,如检查学生内务、出勤、早操等日常行为管理和其他事务性工作,没有将教育、管理、服务有机结合,没有将有限的学生工作资源放在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没有发挥制度的指挥棒作用,没有发挥活动载体的吸引力作用。
(三)重安全稳定,轻个性发展与自我成长。
日常工作的指导思想倾向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这固然能一定程度地满足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是过于重视对学生行为、思想、生活、学习的约束与管理,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发展需求,更可能引发学生个性发展与严格管理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完成任务,轻有机整合和各方协调。
现今学生工作多应用“问题管理”模式,学生工作者的工作繁杂,包括党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思政教育工作,评优评先、勤工俭学等服务性工作,还要参与出勤考核、宿舍管理等管理工作,经常是千头万绪,应接不暇,被动解决问题,缺乏对学生工作目标的清晰认识和对学生工作体系的有机整合。此现象表明学生工作主体的职责定位不清,过于依赖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忽视了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探索与实践
(一)更新工作理念,明确工作目标。
学生工作理念要向以生为本、人性化、个性化转变,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的利益诉求,注重素质养成多于知识传授,注重主动培养多于被动管理,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达到育人目的。
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明确学生工作目标:学生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即培养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经管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工作各环节的目标都必须围绕这一总体目标,为实现此目标服务。
(二)构建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体系。
1.学生工作体系的目标分解。
从能力培养维度将目标分解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如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等)、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如良好的个性品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等)。
与第一课堂活动相衔接可将目标分解为:通识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文体素质教育、语言与技能教育等)、专业教育目标(专业认同教育、专业应用实践训练等)、职业教育目标(职业启蒙、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
从学生的生涯发展和专业能力成长规律,可将目标分解为:大一:适应与认知,大二:探索与实践,大三:定位与综合,大四:择业与应用。在科学目标的指导下设定学生工作内容,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化盲目为有序,化约束为发展,将学生工作中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能有机结合。
2.整合教育形式,丰富工作载体。
提高第一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基础学风建设,鼓励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积累经管专业基础知识。
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延伸原有课堂教学的时空形式,如举办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开办校企论坛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开展竞赛推动实践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实力。
拓展第三课堂教育,面向社会加强实践教学,如建立专业实践基地、走产学研道路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把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使之与原有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一样可用学分衡量,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继续加强综合测评对综合素质的考核,在考核细则上向专业素质培养倾斜,充分发挥奖学金、评优评先、党员发展等制度的指挥棒作用。
再次,增加对学生工作的经费配套,为学院开展专业素质活动提供足够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省、市等各级竞赛,获奖的给予配套奖励。
4.提高学工队伍素质,吸纳各方教育力量。
首先,在学工队伍建设中,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关键。要招聘、选拔足够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为学生工作服务,达到理想科学的师生比例配备,这是高效工作、合理分工、实现目标的基本保证。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除了要注重学生管理、组织协调、政治素质、心理学、教育学等职业一般技能的提高外,还应该注重辅导员对所在学院相关专业的认识与学习,譬如对于经管学科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基本分类、基础内容、专业发展、职业应用等都有一定了解,这能让学生工作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科学性,更能被学生接受。
其次,吸纳专业教师的参与,利用专业引导。除了鼓励专业教师搞好课堂教学改革,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鼓励专业教师以班主任身份参与学生管理,以导师身份给予生涯引导,以指导老师身份参与专业活动和竞赛。
再次,聘请校外导师,延伸第三课堂。聘请校外的专家、教授、知名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作为兼职校外导师,通过校友交流、卓越论坛、招聘宣讲、奖学助学、实习实践指导等形式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就业。
最后,提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工作活力。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围绕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做好制度设计和活动指导,在具体形式与实际开展上要充分信任学生,本着“放宽、放松、放手”的原则,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氛围。
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学生工作体系建设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是地方经济建设与人才需要的外在要求,是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需求。新时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工作,必须大胆创新破除传统模式的束缚,更新工作理念,明确教育目标,为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泽龙.学生工作视闭下大学优良学风建设实践.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2):23-24.
[2]王佳惠等.新时期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