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课堂中滑过现象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2014-08-15洪艳萍

考试周刊 2014年49期
关键词:现象化学教师

洪艳萍

“滑过现象”来源于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车速太快,而忽视了途中风景更美的C地,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忽视C地的可能性就越大。”化学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将教学任务设置得面面俱到、顺顺畅畅,则学生无需花费多少心力,即可一蹴而就。这就容易使许多具备探索价值的内容不经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我们不妨将其称为教学上的“滑过现象”。下面对化学教学上“滑过现象”的出现及对应措施作探讨。

1.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致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机会“一滑而过”。

教师常对概念的引入做简单处理,把本来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感悟的结论,直接利用课本上的叙述,让学生阅读,记忆。

例如,在引入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时,教师经常直接给出定义,使学生失去了通过实验感悟、理解的机会。如果通过相同条件下盐酸、氢氧化钠、氨水、氯化钠、蔗糖的导电性实验,学生就容易得出蔗糖不导电,是非电解质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系列问题:不同电解质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所连灯泡亮度为什么不同?导电能力为什么不同?电解质溶液靠什么导电?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为什么离子浓度不同?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材中添加了大量的如“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等内容,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则将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对知识一知半解,有悖于《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的指导思想。

2.教学进程太快,教师或者平铺直叙,或者提出问题但自问自答,都会使值得探索的关键问题“一滑而过”。

有的教师问题提出之后,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不留思考时间,习惯于自问自答,急于讲出答案,学生许多自主思考的机会自然而然地“一滑而过”。

例如,我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的教学中,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硫酸工业制法”的三个方程式时将“硫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写成“三氧化硫”。我在评讲时直接问全体学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有的学生立即回答“二氧化硫”,我没作任何解释,就直接将正确答案写上。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学生易犯的错误:以为氧气过量时,硫就可燃烧生成三氧化硫。我当时应该利用讲“硫酸的工业制法”使学生明白,即使氧气过量,硫也不能燃烧生成三氧化硫,二氧化硫要转化为三氧化硫需要催化剂,不能直接转化。而我在课堂上一听到个别学生喊出正确答案,就看似“自然而然”地将正确答案写上,其实一个很好的让学生纠正混淆的机会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滑过”了。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要“且慢说破”,给学生留下探索、思考的空间,让其首先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产生体验。不能为了完成事先安排好的课堂教学计划,教学进程太快,使学生的思考、探索活动流于形式,造成一种事实上的“滑过现象”。

3.对“非标准思路”的排斥和压制,造成一些颇具探索价值的素材无形中“滑过”。

教师备课时已设计好教学内容,对练习题的几种解法也了然于胸。但教学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有时候学生难免会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思路、解题方法。有的教师或为了不打乱已定的教学计划,或本能地排他性,对学生的看法不认真分析、采取回避、压制措施,使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从手边“滑过”,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不敢轻易发表的见解。

正当我准备告一段落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另一种方法,也能得出一样的答案。”我吃了一惊,还会有什么解法呢?我备课时怎么没注意到?但是我没有排斥学生的想法,采取“一滑而过”的处理方法,而是很快镇定下来,请他说说自己的思路: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知道:25℃时,pH之和为14的强酸和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中性。而根据本题的题意,不同的只是酸的体积是碱的10倍,那么酸的浓度变为1/10,则酸的pH升高1,所以该强酸与强碱的pH之和为15。听到这里,我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这位同学鼓起掌来。这种方法重在思维,不需要复杂的计算,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正是教师未对学生的“非标准思路”采取排斥和压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课堂教学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堂公开课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对于学生的“非标准思路”,教师如果采取“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则不仅让学生有了成就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对化学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不当操作和异常现象,采取“回避”的态度,一些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情境从手边“滑过”。

我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一教师在演示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时,本来阳极的现象应该上冒气泡,且靠近该极的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应该变蓝。而结果却发现阳极作为导线的铜丝断了,石墨掉进U型管底部。这时候,这位教师随便说了句“铜丝断了”就敷衍过去。要是他能够停下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一下原因,就会发现原来是阳极的石墨放得太低,做导线用的铜丝浸入溶液中,因放电而溶解。一个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活性金属在阳极会放电”的大好机会就这样一滑而过了。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要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要能够化慌乱为沉着,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就白白地从手边“滑过”了。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若能够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

5.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个能让学生轻松理解、快乐记忆的机会就这样让它“滑过”了。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师总是仅仅依靠的口头叙述,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化学基本原理与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演示性,能将微粒结构、化学理论、化学反应、装置设备等在快与慢、宏观与微观之间进行转换,能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例如:《硫酸的制法》一节,有的教师授课时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本记忆工业制硫酸的三个主要设备及生产流程。这样的课将会比较枯燥、空洞,学生提不起兴趣且难以记忆。一个能让学生轻松记忆的机会就这样让它“滑过”了。如果利用多媒体展示工业制硫酸的三个主要设备及生产流程,整堂课将会变得比较丰满,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精神集中与愉悦并存,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如,多媒体还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比如在学习电子云时,我们可以播放Flash,通过控制电子在核外旋转的转速和几率,在核外会出现一个平面的电子云团,逼真地模仿出核外电子绕核旋转的全过程,电子运动的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微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恰倒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会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看似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实则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可以说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风格的必然结果。所以要想避免滑过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改革“教”与“学”的传统观念,教师应尊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开放性”“宽容性”等原则,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猜你喜欢

现象化学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