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干扰行为剖析

2014-08-15曾卫国

教育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词语多媒体

曾卫国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下面列举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干扰行为,分别加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教师喋喋不休的提醒是适时引导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确实,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在课堂教学当中不放弃自己的责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能及时出手点拨引导,就有利于把学生引入语文的天地,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笔者深入课堂听课调研,发现的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在课堂上,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想不到而对同一个问题或同一句话反复提示、强调,使处于阅读思考状态的学生受到干扰,许多学生不胜其烦却又不敢出声。相反,教师却认为这是适时引导,是在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乐此不疲,造成干扰长期存在。如某教师上 《老人与海鸥》一课,要求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课文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学生开始默读不到1分钟,教师在巡视课堂时又把刚才提出的问题重复了一遍,还不断地提醒学生: “课文写到了谁与谁发生的故事?有的同学找不到,老师提醒一下,结合课文题目来思考,你会发现老师提的问题有多简单。”就在学生默读的时间里,教师就一直在喋喋不休的提醒不下10次。试想,在教师如此繁琐的干扰下,学生的默读能沉下心来吗?学生在默读时能静下心来思考吗?学生的阅读情境还存在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多么重要。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教师要重视语言素养的提高,做到简洁明了,更要把握说话的时机,该说则说,该止即止,切忌让教师的温馨提示形成负面干扰。其实,在学生开始默读前教师就应该明确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读书,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这样才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为表演而表演的课堂表演有价值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众多的教学手段中,课堂表演成为当前许多语文教师的首选。事实上,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使用得当,课堂表演能活化阅读内容、动化阅读过程、趣化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形象、充满情感的活动中,获得语言情境的深切感受,得到语言情感的深刻感悟,从而让他们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的发展。

如今,只要我们深入课堂听课,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热热闹闹的课堂表演便扑面而来,诚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修饰了课堂教学,使之更活泼、更热闹、更具可看性,极大地丰富和活化了阅读教学的课堂。但是,如果我们对此进行仔细的考察,就会发现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这些课堂表演成了形式,为了表演而表演,形同虚设,其实却置文本于不顾,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失误,有违课堂表演的根本目的。如某位教师上 《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小男孩单调而辛苦的救鱼动作背后隐藏的执着和善良,先让学生边表演小男孩的动作边朗读,然后请出两位学生进行汇报表演:一人朗读,一人根据朗读的内容进行表演。由于读书的节奏跟不上表演的节奏,结果读书的学生越读越快,表演的学生则手忙脚乱,旁观的学生看着这滑稽的一幕,忍不住哈哈大笑。面对教室里乱哄哄的场面,教师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这样的表演给人的感觉只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特级教师张祖庆在 《新课堂进入误区了吗》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课堂热热闹闹,活是活了,但课却上得‘飘’了,语文的积累、感悟、运用不到位,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到位,把语文的本体给淹没了。”课堂表演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重要的是借助角色的表演,把学生引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其具体地感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表达的情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促进语言的积累和内化。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学生的表演,由于受小学生表演能力的制约,课堂表演一般说来更适合于童话故事,或者其他表达热闹、欢快情绪的内容。那些庄严、崇高、悲壮以及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不太适合表演的。教师在使用课堂表演时,必须重视过程指导,必须重视情感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表演的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读得正确够响亮等于有感情地朗读吗?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都要求要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提倡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事实上,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教师指导得力,评价得法,是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掌握语言的规律,激发和熏陶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今的语文课,表面上看不少教师都重视学生的感情朗读指导, “读书味”渐渐浓了起来,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然而,时至今日,不少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仍然缺少科学的方法,尤其是不善于及时对学生的朗读做出准确的评价,甚至出现不当的评价,导致学生的朗读脱离了自然,脱离了文本的情境,试想,这样的指导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一位教师执教 《操场上》一文中,在组织学生看图学习并熟读词语后,指导学生朗读儿歌:

铃声响,下课了,

操场上,真热闹。

跳高拔河拍皮球,

天天锻炼身体好。

师: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我们的课间活动就热闹起来。请大家自己练习,把操场的热闹场面读好。

(生自由练习)

师:读好了吗?请读给同桌听,比一比谁读得好。

(学生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最勇敢,试一试?

(一桌学生读,读得声音响亮、流利,但对儿歌的节奏、韵律没有读出来。)

师:读得真好,掌声鼓励!

(全班学生有节奏的拍掌,齐呼 “棒,棒,棒,你真棒!)

师:请女同学和男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女同学先读,读得整齐有力,声音响亮,但没有读出儿歌的韵味。)

师:女同学读得真响亮,掌声鼓励!

(教室再次响起 “棒棒棒”的吆喝声。)

师:现在看看男同学读得怎么样?

(只见男同学读得竭斯底里、震耳欲聋,部分女同学不堪其扰,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儿歌的韵味早已荡然无存。)

有感情地朗读并不是读正确、够响亮的简单过程,上述教师看起来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但教师恰恰欠缺的就是指导,仅有的两次评价 “读得真好”、 “读得真响亮”反而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让学生以为朗读大声、有力就好。要不然,学生朗读为何会如此 “慷慨激昂”呢?可见,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一定要具体、明确,让学生知道哪个地方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甚至示范,着力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情感,自然地读出语气,摒弃那种矫情做作的腔调。

四、大量使用多媒体资源就高效吗?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深入人心,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运用于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集投影、录像、录音、电视、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实施于教育,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作为工具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它以精简醒目的文字、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次变革。确实,多媒体作为教学的新工具,给现实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面貌,也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现在的多媒体课堂已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教师们的一种共识,好象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不可能把语文课上好。然而,我们却发现不少的语文教师并没有摆正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至于让教学远离了语文的特点,丢失了语文课应有的 “语文味”。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来代替学生对词语及文本的理解,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执教 《唯一的听众》一课,在学生初读全文之后,用多媒体展示以下词语注释:白痴、声望、唯一、神圣、庄重、介意、割舍、大吃一惊、荒唐。要求学生读词语的注释,并记住注释。整个过程用了10分钟左右时间,灌输式的教学一下子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沉闷起来。这难道不是教师多媒体使用不当造成对学生学习、思考的干扰?

词语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词语,即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上述教师看似在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词语,然而恰恰是多媒体的不合理使用,让学生仅看注释代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根本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理解那些重点词语表达语境的作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运用得当,将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出现上述情形,就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所以,使用多媒体得有一个“度”,不能喧宾夺主,用多媒体取代教师的引领和激情讲解,更不能挤占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师生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任何外部技术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重要的辅助工具,驾驭媒体资源为学生服务,才能充分地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不断为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作为身处一线的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需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而这种反思和实践必须是自己心灵的觉醒,思想的解放,那种一味地赶时髦、求大同的做法,只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迷惘。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在语文教学中妥善处理好语言、表演、媒体与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动关系,着力排除干扰,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

①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词语多媒体
容易混淆的词语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找词语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一枚词语一门静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