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一项民族志研究——基于豫南S中学的田野调查
2014-08-15郑雪松
郑雪松
(郑雪松: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副教授,博士 河南信阳 464000 责任编辑:张 敏)
课堂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也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2001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也蜂拥出现。然而,从民族志视角对豫南基础教育课堂予以整体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
一、民族志视角下的豫南S中学
“民族志”是英文“ethnography”的意译,“ethnography”一词中的词根“ethno”源自希腊语中的“ethno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表示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方式、归属于同一集团意识的人。“graphy”作为“志”是对一个民族和群体的描述,二者合一译为“民族志”。〔1〕“民族志既指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策略、技术以及隐藏其后的关于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思想,也可以指人类学家最后的研究文本。现代人类学的民族志理论与方法是由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和博厄斯等人共同开创的。”〔2〕民族志既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文本。
人类学者对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学校民族志是指应用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方法对学校进行的专项研究,尤其关注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在主流学校中所面临的问题。基于民族志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学校或课堂这样相对局限的系统作经验研究”,〔3〕本研究以豫南S中学为田野点,运用作为方法的民族志对豫南基础教育课堂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思考。
(一)豫南S中学田野点概况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英国功能主义大师马林诺斯基 (Malinowski)开创 ‘参与观察’研究方法以来,田野工作便成为了 ‘科学’的人类学这一学科的主要标志和人类学学者的 ‘成丁礼’。”〔4〕按照田野工作的要求,研究者深入田野与田野点的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学校田野的研究者深入学校之前应了解学校。
S中学始建于2001年,是由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兴办的全省唯一一所中学。学校位于豫南X市风光秀丽风景区,面积176亩,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豫南X市东邻安徽,南接湖北,是豫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物流中心,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和“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美称。到2012年,人口达858.9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近5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6%。S中学是该市的一所民办高中,现有教职工150多人,共有40多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000余人。
(二)S中学的“三定二查”教学法
1.新课改探求之路
新课程改革颁布以来,S中学积极投入到课改之中。2007年底开始学习杜郎口经验,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自主学习呈现“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特点,“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环节。杜郎口中学创建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抓住了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然而,由于预习落实不力、教师不敢放手、初高中教材内容差异,完全照搬有些不切合实际,S中学的这次改革阻力很大,教师的困惑、学生的茫然和家长的意见等使这次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在总结学习杜郎口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S中学又借鉴了洋思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的做法,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于2008年秋开始了全新的“三定二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2.“三定二查”教学法简述
“三定”指“定学习内容、定教师点拨的内容、定练习的内容”,“二查”指“查预习效果、查本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三定二查”教学法实施流程:集体备课→领导包组→加强常规检查→实施月考→量化考评→强化跟踪管理 (实行学科组长负责制,跟踪听课,确保人人过关)。学校定期组织优质课大赛,及时推广示范课和先进经验,对课改积极先行、效果突出、成效显著的教师要给予重奖。S中学的“三定二查”使该校真正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课改目标。一改过去沉闷的课堂,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主动探究,大胆实践,在改善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民族志视角下的豫南S中学课堂观察
王鉴认为,课堂教学过程观察主要包括:“有哪些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上是否合理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体性各自发挥的情况,教学手段是否现代化和科学化等。”〔5〕课堂教学过程考察重在参与观察,参与观察又称田野调查 (fieldwork),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石。“所谓课堂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观察对象活动之中,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达到从内部进行考察、探究这些活动的发展和内在涵义。”〔6〕要深入了解人类学意义上参与观察的含义,应该明白“观察者的参与”和“参与者的观察”的区别。
“‘观察者的参与’,是指观察者虽然也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但不被观察对象所接纳,仍被观察对象视为局外人。在这种情况下,被观察对象虽不拒绝观察者参加活动,但他们的行为会出现与平时不一样的表现,从而使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参与者的观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观察,即研究者成了师生这一被观察者所接纳的成员,教学活动不会因为研究者在场而改变其典型的行为表现。”〔7〕虽然S中学是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学实验研究基地,但笔者对S中学的田野调查以“观察者的参与”身份出现,然后才渐渐进入“参与者的观察”角色。
(一)“观察者的参与”田野笔记
笔者在S中学建校那年就去过,但真正开始田野调查是在2013年4月16日,一行三人,包括信阳师院教科院课程与教学改革所所长、同办公室的一位博士和笔者。
7:30到达校门口,向门卫介绍了身份之后,才勉强让我们进去。刚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醒目的标语,如“三定二查教学模式”及其把学生培养成“懂道理、会学习、能创新”的培养目标;“在自学中感悟,在合作中进步,在展示中提升”的教育理念;“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课堂结构标准;“不管教师讲多少,只看学生会多少”的教学效果评价目标等。
8:00我们一行来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50岁左右,中等身材,先给我们每人倒杯水,然后简单介绍“三定二查教学模式”和学校情况。8:10我们一行进入教室听课,下面是本节“试卷评讲——实用类文本阅读”听课记录:
〔教师板书〕考点把握:三种能力 (分析与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关键(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题方法 (读懂内容、理解结构、把握传记形象)。
〔教学过程〕学生集体朗读文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乔布斯?”→小组讨论 (每小组一般为6人面对面站着讨论)→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点拨 (如何审题)→小组讨论 (如何积累素材)→个别学生自愿朗读自编的“乔布斯颁奖词”→总结。
(二)“参与者的观察”田野笔记
随着比较固定的课堂到场,观察层面由“观察者的参与”逐渐转向“参与者的观察”。2013年11月23日,笔者参与了“高二英语 ‘强调句型’”学案设计和授课过程,其授课过程如下:
〔教师板书〕Objectives 1.The usages 2.How to do exercises
〔教学过程〕教师导入→8个学生上去板书学案预习效果,检测汉译英“昨天我在街上见到了汤姆”→我和教师检查强调句、给学生打分、强调原因状语只能用because→共同探究讨论,小组1和2讨论探究一“强调句型的一般疑问句形式”、小组7和4讨论探究二“强调句型的特殊疑问句形式”、小组3和6讨论探究三“not until句式的强调句型”、小组5和8讨论探究四“常见的易与强调句混淆的时间状语从句”(笔者参与的是小组5和8,讨论探究四)→学生朗读学案2分钟→学生总结强调句结构“It+be+强调部分+that/who+其它”→每组宣读本节课小组所得分数。
在与老师共同检查学生翻译的强调句期间发现,部分学生将强调句与状语从句混淆,就向教师建议详细讲解。共同探究讨论期间,笔者参与的小组3和6,讨论探究三“not until句式的强调句型”,发现他们对“not until放在句首”用法还比较困惑。笔者解释道:当not until位于句首强调从句时,主句要倒装。如:Not until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can you go home.这节课虽然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但它仍是传统的延续。
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笔者不仅可以观察S中学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可以感知学生和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内心世界,充当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与师生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从而能从“主位”视角了解他们的想法。
三、民族志新课程课堂观察感悟
自从格尔茨在其论文 《深描: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借用赖尔的“深描”一词以来,民族志方法上重视“深描”。在他看来,民族志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深描,“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8〕为了将研究者在现场的观察结果与体验过程直接而真实地表达出来,学校教育民族志研究就要将一些能够表达独特关系的情境与背景,深入而细致地描述出来,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深描”的目的是要尽量为读者建立一种直观、真实的了解,尽量让读者感受真实的学校教学情境和体验存在的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对S中学的新课程课堂的“深描”,深感新课程课堂的窘境。
(一)教师主导性乏力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大都是主宰者,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服从与接受。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学习,接受在职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9〕而实践中的新课程改革面临着来自一线的教师主导性乏力的问题。许多教师、学生都有这种感受:公开课、展示课的时候,课改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日常教学时,关上教室,课改也被关在了门外。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心理抗拒和能力阻碍等。
新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新的和更为复杂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它的产生与出现,势必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调整和适应,而调整和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从过去的“滚瓜烂熟”到现在的“步履维艰”,自然会引发教师的集体焦虑和本能抗拒。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许多教师在课改过程中惊呼“不会教书了”。而在这个问题上,课程实施的仓促和准备不足反应突出。新课程在师资准备上采取的是“边培训、边上岗”的方式。在2001年的第一批实验学校里,教师全部的准备时间就是2001年暑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具体到培训的组织落实应该不会超过30天。这些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脱离教学实际,无法满足教师实际运用的需要。
(二)课堂流程仪式化
社会学家涂尔干将仪式视为一系列社会实践过程。国内学者郭于华认为仪式是“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等特征。通过对豫南课改比较突出的几所中学长期的课堂观察和对杜郎口课堂教学的观摩发现,学案和小组站起来面对面讨论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仪式的主要特色和闪光点。
除了传统的上课起立、教师组织教学等仪式之外,每节课开始,学生打开演练过的学案,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的学习目标之后,几个小组学生代表到黑板展现预习内容,再上来几位学生给他们展现的内容进行评讲并打分。教师点拨疑难点之后,小组学生站起来面对面讨论使课堂活跃气氛达到高潮,这迎合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和学习方式。以小组讨论形式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沉闷的课堂气氛,但合作学习并非教师就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那么简单。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质量,关键在于“问”与“解”的连贯性。看似轰轰烈烈的被动参与课堂讨论仍属机械学习,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三)传统评价方式依然
新课改实施推出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发展性,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
新课程课堂上学生给学生打分,似乎注重了新课改倡导的过程评价,但评价方法单一,侧重量化评价;不同课型采用统一的标准使评价失去客观与多元;课堂的仪式化使课堂上呈现的教师和学生情况失真等。在看似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分数”仍然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硬指标,也是评价学生学业成败的关键。
民族志者一般有一套理解学校的社会结构以及学校赖以存在的更为广大的社区的可行性理论架构——“民族志的想象”(ethnographic imagination),学校民族志应该是整体的,应该表明教育是如何与经济、政治体系、当地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信仰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学校教育内部各个方面是如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的教学理论、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领导者的管理意识和对新课改的领悟、学生的学业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感染、教学设施,最主要是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虽然文化人类学非常注重发掘和利用各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技能,但“却反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不管当地生存背景而机械照搬这些智慧与技能”。〔10〕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一旦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便无法顺利开展,更谈不上高效课堂。
注释:
〔1〕樊秀丽.教育民族志方法的探讨 〔J〕.教育学报,2008(6) .
〔2〕陈学金,滕星.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几个根本问题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26.
〔4〕滕星.田野工作与教育研究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5〕〔6〕〔7〕王鉴.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J〕.民族研究, 2008 (2): 19, 18, 18-19.
〔8〕格尔茨.深描: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 〔A〕.文化的解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9〕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8.
〔10〕罗康隆,谭卫华.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反思〔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