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学校文化属性和价值的再思考

2014-08-15沈曙虹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建设

沈曙虹

21世纪以来,以策划为基本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继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文化”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词。但在这个浪潮轰轰烈烈地推进了不多年后的今天,在学校文化的各种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层出不穷但却良莠不齐的境况下,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办学者把学校文化建设引向片面化、表象化、形式化的岔道时,我们是不是有必要从“此山中”抽出身来,不时回到学校文化的原点,对一些基本的、根本的、甚至已经习以为常或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呢?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文化是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定性的,这个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属性,其本质是追求科学与真实,它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厘清学校文化“是什么”;二是价值,其本质是追求目的与意义,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学校文化“为什么”。学校文化建设既需要不拘一格、各显其能,但又不能超越其本质规定性。如果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文化自觉,不能准确把握学校文化“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意涵,不能经常性地对我们的学校文化实践进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追问,我们就难以获得文化创新的科学支撑,就难以使学校文化建设担当起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使命,也就难以推进学校文化乃至教育文化、教育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一、现状分析:学校文化“不是什么”?

对“学校文化”概念的理解,一直以来都可谓见仁见智。从早先狭义的“校园文化”说、“文艺活动”说、“三风”说,到逐渐回归文化本意探讨学校文化,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但时至今日,在学校文化实践当中,甚至在一些人的研究和表述当中,仍然对学校文化有各种误解。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及其大多数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而学校文化得以形成和优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校内成员对学校文化内涵与功能的正确认识。而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就必须走出人们对学校文化认识的常见误区,即要先搞清楚学校文化“不是”什么。

首先,学校文化不是“校园文化”。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文化运动则发端于本世纪初。校园文化具有明确的空间特质,而学校文化则是组织性存在,两者不是平行的概念。教育部2006年4月颁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在论及建设内容时,强调“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这实际上已经划定了校园文化的内容范畴。但许多人在理解和实践上仍然以校园文化取代学校文化,或是把学校文化窄化、矮化成校园文化,有意无意地以“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乃至全部。事实上,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策略性工作,而学校文化建设是战略性工作,它着眼于学校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校园文化只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在校园文化的层面上着力,是不可能使文化真正发挥学校核心发展力的作用的。

其次,学校文化不是“学校的文化”。有人把学校中的所有文化现象都归于学校文化,所谓“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导致将学校文化虚化和泛化。事实上,并非所有学校中的文化现象都是“学校文化”,比如极少数老师因为对一些校策有误解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因此形成“小团体”,这是学校的文化现象,但这不能看作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在学校丰厚的历史积淀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组织化、主流化特征的文化,而那些非主流的、非组织化的文化现象充其量只是学校的一种亚文化。

第三,学校文化不是“管理文化”。我们听过太多诸如“三流校长用经验治校,二流校长用制度治校,一流校长用文化治校”之类的说法。这些说法仿佛要强化人们的一种观念,即学校文化的有与无、好与差都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而这种观点在校长和教师中都存在:办学者想的是只管把自己的思想、理念表现出来并加诸学校,却忽视了教职工的主体地位;教职工则认为学校文化是领导的事情,自身没有主人翁意识。我们不否认管理者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但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如果没有学校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和践行,就无法真正形成学校文化,更无法使文化真正发挥作用。

第四,学校文化不是“标签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些学校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如设计一个学校LOGO,搞若干引经据典的理念口号,墙壁挂上《弟子规》,或搞些经典诵读、特色文体项目等,认为这就做成学校文化了。我们说,学校文化是信念与行为的统一,它深层次地、持久地影响着学校成员的价值观及其外化形式。如果没有符合学校实际的理念,没有与这些理念相匹配的制度,没有体现这些理念和制度的行为模式,而仅有一些表象的形式,那我们从何而谈文化?

第五,学校文化不是“快餐文化”。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把文化建设当作一个项目或工程,认为经过一番突击式的策划和实施,学校文化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殊不知“文化本来是用人类的精神成就软化其被物质硬化的心灵,周期长,见效缓,最当不得功利二字。虽然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可以通过策划来完善的,但学校文化的形成最终在于积淀。所谓积淀就是学校成员将学校所倡导的办学理念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并自觉外化于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很漫长,需要代代相承。如果我们把如今引进学校文化战略的新理念和新策划手段当作学校文化建设“起点”的话,那么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更非一朝一夕可成。

二、属性澄清:学校文化究竟“是什么”?

那么,学校文化究竟是什么?我所理解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组织长期以来所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是组织及其大多数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

这个定义具有以下内涵:

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学校组织不只具有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性价值,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本体性存在。波·达林认为学校组织包含相互依存的5 个基本要素:价值、结构、关系、战略、环境。作为组织文化的学校文化必然指向组织的这些基本特性,必然着眼于组织要素的提升完善。这些组织要素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才能够成为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相提并论的学校核心发展力。同时,学校文化在实践层面也成为一种可规划、可选择、可实施、可调控的战略建构。

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理念。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信念、态度、期望等精神领域的东西。这一点为大家所公认。学校文化必须为学校大多数成员共同认可与拥有。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文化建设就是人的建设。上述对组织文化内涵的表述,表明了组织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行为方式,组织文化建设所强调的是要把组织建设成人人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组织。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是指导组织和组织成员行为的思维方式。因此只有学校大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信念与行为才能称作“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表现为精神理念支配下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文化不是虚化的存在,它会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习俗、处事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中国文化倡导德性本位,注重人际关系和人伦道德,因此中国人自然形成了“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烟酒不分家”等传统行为模式,连吃饭都习惯于聚餐式;而西方文化以个性为本位,更看重个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因而西方人的行为模式多特立独行,吃饭也是分餐式。东西方人不同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表征。所以说,界定学校文化的属性,必须将行为方式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既包括有形的群体或个体行为如仪式与礼仪、特定的行为习惯、精神面貌等,也包括无形的组织行为如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管理模型等,还包括学校成员的内隐行为即思维方式。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的确立固然至关重要,然而学校文化归根到底是通过学校成员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行为方式的形成不但是使观念层面的学校文化得以落地生根并承传发扬的主要途径,更重要的,这种行为方式可以对学校组织的价值观产生“反哺”作用,它本身就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在学校价值观引领下的学校成员行为方式的改进。

学校文化也通过学校的物化形态而体现。这种物化形态包含校园中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两个方面,有人甚至将嗅觉也纳入了学校环境建设的范畴。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域,学校环境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所以学校文化比其它组织文化更强调物化形态的建设。

澄清了学校文化的内在属性,我们在实践中才更有可能把握住其本质,才更有可能建设出优质的学校文化。

三、价值追问:学校文化究竟“为什么”?

有人断言,从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分析来看,如果说19世纪主要是靠生产力、20世纪主要是靠制度的话,那么21世纪将主要依靠“文化”。文化竞争正逐渐取代生产竞争、管理竞争和技术竞争,成为明天甚至今天主导性的经济动力。

2005年,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会议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这份首次确定的保护文化的世界性的法律文书,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原则被提升到国际社会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高度。

学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始终与时代共鸣,始终体现着不同时代统治者的精神意志。与此同时,每所学校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内身特有的文化基因,积淀井传承着独特的教育精神、理念、智慧乃至习俗。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学校发展主要是依靠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政策驱动,甚至连文化建设也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规定动作”。这种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政府和学校责权不清,学校主体地位矮化,学校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够,改革创新的动力不足,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等。随着办学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已成为从国家教育战略到校长办学实践的共同诉求。这种变化极大地强化了学校自我发展的期望,增强了学校自求发展的推动力。而学校走向办学自觉的最重要突破口就是文化自觉。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战略的制定和供应,决定着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并检验着这种提高与发展的合理性,决定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协调着学校与外部生态的互动,塑造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因而学校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说过去一些学校还有可能较多地借助历史的惯性、政策的倾斜或地域的优势来谋求发展的话,那么可以断定,随着整个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今后对学校的识别、衡量与评价将主要取决于学校文化的品位,学校的发展与成就最终将用文化术语来界定。

在学校本位的视野里,文化建设至少应具备这几个方面的价值担当:

一是致力于促进学校文化更新。当今时代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趋势,正导致我们原先习以为常的文化模式逐渐失范,并要求传统文化改造甚至重塑自己的文化范型,主动向现代文化转换。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经历这样的文化转型时,学校的文化更新也势在必行。所谓学校文化更新,是指学校在特定时期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向一种全新的、更具时代精神的文化模式转向。它的实质是学校中人的教育观念尤其是教育行为的根本转变,是对学校主体性的重塑。一些学校由于历史积淀的东西太多,有可能导致办学者的心理固执——当特定的观念、机制、制度、方法等在过去曾经长期有效时,根深蒂固的信赖感就可能使办学者不易及时觉察形势变化或不愿、不敢轻易改变现状,惯性使然地继续坚守原有文化,以致不能有效地与时俱进。因此,面临深刻变幻的新的社会生态环境,文化更新是所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正确理解、积极推动文化更新,才能保持学校文化强健的生命力,在新的平台上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致力于促进学校优质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各类学校体系完备、数量有度、结构合理、硬件设施全面优化、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由满足“学有所教”向实现“学有优教”转变。深化学校文化建没,正是教育发展重点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促进教育转型、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选择。在学校发展中,文化起着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作用,只有站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驾驭学校的战略发展。文化建设必须指向强化学校的文化管理意识,推进文化管理改革,完善文化管理手段,提升文化管理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三是致力于促进学校特色建设。特色学校建设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今后学校建设的新走向、新追求。因为每所学校都有唯一属于自己的历史,因而从理论上讲所有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千篇一律,都应该有其自然形成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深层心理结构和精神内核,是学校最本质、最独特的生命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依据。一旦学校对自身历史形成了高度的自觉,就意味着学校发展具有了内源性和创生性,办学特色的形成便具有了内在的逻辑依据,然而多年来,许多学校办学的理念、思路和模式高度同质化,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无视自身历史、割裂自身传统无疑是重要因素。学校文化建设应促使学校形成历史自觉,主动探索学校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向,正确认识学校传统中必要而且可能弘扬的内在根据,进而取得在学校未来发展选择中的自主地位,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选择、文化组合与文化重构,最终形成底蕴深厚、魅力独具的办学特色。

四是致力于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的共同人生。在学校的文化管理中,“人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对象”。一方面,师生与办学者一样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设计者,又是实践者,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学校成员的文化自觉,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师生,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并最终落实于师生的幸福成长;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管理的对象,学校文化关注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义,赋予一切活动以价值。优秀的学校文化追求人的精神的和谐发展,而优秀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质量的贬值。当一所学校具有优秀文化的时候,学校将成为师生生命张扬、价值彰显的空间。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提振学校成员的精气神,强化学校文化的正能量,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幸福栖居的家园。

一旦我们在全球的和时代的坐标参照中明确了学校文化的价值担当,形成了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我们内心建设优质学校文化的智慧就一定会得到充分激发。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学校建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学校推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