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路径探析:基于安徽省教师资格认定开放视角的思考

2014-08-15程永生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生

杨 劲,程永生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地方高师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选择仍主要以教师为主。随着安徽省作为首批进入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省[1]的政策的实施,对于这一群体的就业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实现其就业诉求的路径选择,将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地方高师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比重大,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由于所学专业是师范类,再加上是地方普通院校,女生占比重大,就业观念相对保守,这就决定了在择业时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行业。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都有所提高,因此,教师职业依然是地方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英语专业学生人数激增,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原来每年只有几十个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而现在每年有二三百人毕业,同时,非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也有很多人加入了教师行业队伍,很多中学教师录用比例达到几十甚至上百比一,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二)就业主要集中在省内中小城市和生源地

由于受到家庭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选择了留在家乡工作,通过毕业生每年上交的就业证明函和就业协议书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大多分布于家乡或是省内的中学、企业或是政府机构等,只有很少一部分毕业生出省就业。由于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我国社会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而整个社会的工作岗位在一定时期总体上是有限的,这必然会引起更加激烈的竞争。特别是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开放的试点,在客观上更是大大加剧了就业压力。

二、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性别歧视”和“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

就业性别歧视,是指雇主在招聘和雇佣过程中,基于性别而不公正地区别对待或者对于应当区别对待的两性同样对待,是其中一种性别的人处于与异性相比特别不利的地位[2]。众所周知,由于性别歧视的存在,女大学生就业比男生更为困难,现在许多单位招聘时明确提出要求男性、重点高校毕业生或是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人,而地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主要是女生,很多毕业生通常被拒之门外。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对性别歧视的感受依旧很强烈。

2、社会对毕业生学历要求的提高、“一编难求”

以笔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为例,以往,由于我校毕业生素质高、口碑好,大部分毕业生都能进重点中学,少数毕业生能留校工作或是进入其它高校就业。很多重点中学的领导通常是主动到学校选聘毕业生,请学校帮忙推荐人才,而今这样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重点高中招聘教师都要硕士研究生,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不难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只能进普通的中学,甚至是乡镇中学,而且很多学校都没有编制,城市里的学校很难进,即使进了也是“一编难求”。伴随教师资格制度逐步开放的进程,这种局面只会愈演愈烈。

(二)学校因素

1、专业局限性凸显

目前我国由于专业设置具有极强的目标性,导致培养的学生过分“专业化”,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灵活性,最终导致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招生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脱节[3]。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专业设置单纯以师范类教育为主,其主旨是培养中学英语教师,很少涉及商务英语、翻译等课程,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再加上是普通院校,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性失衡,就业质量整体有较大下降。

2、英语专业就业前景堪忧

地方高师院校大多处于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地方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劳动力价格低廉且丰富,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师范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少。据“201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表明:英语专业为2012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红牌专业之一。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

1、部分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社会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高校扩招,整体生源质量下降,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师范生基本功欠缺,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很难找到接收学校,且与其它专业相比,去企业、公司和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小,地方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大多会选择学校或是相关行业就业,而学校已基本饱和,接收毕业生的数量有限。

2、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一味追求“专业对口”,考研和考取公务员比例低

部分毕业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自我规划意识缺失,就业过于理想化。由于以往国家对地方高师院校的照顾,加上就业情况总体较好,造成了不少学生形成了“非英语教师不当”或是“非城市、重点高中不进”的观念。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可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专业比较好,有优势,不愿意到落后地区或者是乡镇工作,有时会造成“有业不就”。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与其它文科专业相比,英语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比例较低。

三、就业路径探讨

(一)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要解决就业困难问题,毕业生还需要从自身找问题,解决“内因”。必须刻苦学习、强练内功,除加强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英语师范生基本功练习外,还应学会熟练掌握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搞好专业学习,除了通过专业四、八级考试外,还可以积极参加商务英语、英语口译、笔译等考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教师岗位日趋饱和的形势下,要提高师范生的竞争力,提高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使自己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要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或核心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4]。

(二)发挥就业主体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培养普通劳动者意识,多渠道就业

毕业生是就业主体,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主体作用,多渠道就业,应当及时、主动获取各方面就业信息,比如积极参加各类招聘会,充分利用网络等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主动就业。同时要转变就业观念,可以选择到私立中学、翻译公司等工作。强化社会普通劳动者意识,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结合自身掌握英语的优势与特长,理性科学定位,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就业,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先就业再择业,切不可思想僵化,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三)积极争取考研,参加各类公务员考试

由于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加大,考研是缓解就业压力和今后优质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笔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为例,近三年考研录取比例达10%以上,人数大大超过了过去。考取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英语专业大学生还可以通过考托福和雅思等出国留学深造,以提高就业质量。近年来,国家公务员录用人数有所增加,毕业生可以积极参加各类公务员、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选聘等考试。

(四)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实习管理

抓住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变革我国传统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是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质量,提升师范生教学水平的时代选择[5]。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际工作技能,通过举办未教赛、职业规划赛、未来职业人等赛事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增强就业竞争力。教师教育理念要改变,师范生教育应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为主。要注重实践课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而并非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五)高校要进行职业规划培养,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做好配套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或择业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6]。作为新时期的高校,必须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民生工程常抓不懈,形成“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一体化工程,应当全面教育学生,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培养和就业指导,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除了本校教师授课外,还可以邀请企业家和社会成功人士给学生授课,开展校企合作,还可以开设校友论坛,举办就业、创业讲座,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体验式培训等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意识,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

(六)高校要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高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控制招生规模,淘汰落后专业,开设新专业,如翻译、商务英语等非师范专业等,以更好的培养社会和政府需要的外语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亦是如此。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学生获得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7]。也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之一。要拓宽师范生视野,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应仅仅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了解本学科以外的知识。“精办”师范类专业,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突出师范特色。

(七)社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另一方面,要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束缚,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和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就业[8]。社会要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优惠条件和便利,鼓励自主创业。社会要加强监督和宣传,树立自主创业的模范和典型,大力弘扬自主创业的精神。

[1]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实施细则》的通知.

[2]陈玉玲.反就业性别歧视及其法律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6.

[3]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64.

[4]于晶.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121.

[5]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12(2):106.

[6]彭仲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机制的构建[J].中国就业,2011(1):17-18.

[7]阮美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62.

[8]赵海,柴明莉.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52.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最“叛逆”的毕业生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