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2014-08-15付传玲
付传玲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形成
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促使高等教育开始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就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走向城市,再加上城市中的下岗和失业职工,都会加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转变培养模式,强化竞争理念,对学生的实践培训进行强化,鼓励学生去厂内学习。
众所周知,检验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它可以有效的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职学校办学的主要方针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需要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的一种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模式有效结合了学生的能力训练、工作经历和知识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出现,经过实践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2.工学结合背景下给高职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是思想观念出现偏差,思政教育流于形式: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工作强度较大,并且人际关系比较的复杂,那么就会恐惧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他们产生厌倦的情绪,认为课堂学习才是主要的,只是去临时实训,敷衍了事。这样不能够对实训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冷淡的态度,在工作方面不能积极向上,十分的懒散。那么长期下去,实训就无法产生有效的育人效果。并且学校还非常担心学生在企业的安全问题,部分学校甚至还将劳动技能的获得作为学生实训的主要目的。这些都属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学校没有充分的重视思政教育。在企业方面,他们将扩大利益作为主要目标,教育被管理所替代了,并且粗暴的采取惩罚措施,这样学生的思想教育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二是学生管理上出现无效衔接,削弱管理育人的功能:高职院校实施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虽然对学生企业的实习以及技能操作进行了强化,但是却大大缩短了学生校内学习的时间,加大了工厂实训的时间。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学生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学校为了摆脱这个包袱,将向企业推卸这些责任。但是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他们不愿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教育和管理学生。企业将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作为关注的全部内容,学生只要按时上班、严格依据相关规程来进行操作,就算完成了任务。虽然好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是无法真正熏陶到学生的。为了管理的便捷性,一体化管理学生和职工,进行简单的奖励和惩罚,这样就无法将实训过程中管理育人的作用给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是教育缺位和难度增大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如果实施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那么学校内的学习制度就有很大的弹性,学校会结合企业的需要,安排相应专业和数量的学生去实习。在这种有着较强弹性的学习制度下,思政教育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比较的分散和交错,无法按照那种集中统一教育模式进行。另外,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外部社会,这样那些负面思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学生在思想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3.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创新高职思政教育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将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思政教育过程中。首先,可以将一些职业元素加入到平时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比如在理想教育中,可以让学生们谈论一些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创业理想等等,在对思想道德进行讲授时,可以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加入进来。其次,还需要对学生们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行强化,对过去那种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针对学生专业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思政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最后,思政教育还需要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智商、情商进行大力培养。虽然思政教育课程中理论知识居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对管理平台进行共同建设:要想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校企合作。要加强校企合作,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强化。首先,在具体教育过程中,需要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对管理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够将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个包袱来看待,要将专人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下去;同时,还需要将企业管理育人的积极性给充分的调动起来,对在训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将管理育人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其次,要将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严格落实下去,全员育人指的是思政教育并不单纯是教师的事情,学校的全体职工以及企业的员工都需要将自己定位为德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全程育人指的则是要在学生的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以及定岗实训和其他生活中都牢牢贯彻思政教育。高校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训练环境,将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充分的激发出来。最后,管理平台需要由高校和企业来共同搭建,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定期的交流和评价,学校可以经常要求企业的相关领导和优秀员工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企业可以为学校成立一个办公场所,以此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
三是要以实践活动为平台,对服务资源进行大力整合:要想大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就需要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落实思政教育。校企合作的内容不单单局限于对学生进行技能实训,还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增强思政课堂的开放性,除了要进行企业实训之外,课内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当中,开展各类形式,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校的相关心理咨询部门应该大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在企业中,也需要延伸必要的心理咨询工作。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的学管部门和社团组织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努力,广泛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训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职场。比如,高职院校的社交礼仪协会可以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礼仪水平,采用的方式有职业礼仪知识问答、职业礼仪知识竞赛等等。实习企业要定期经常的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具体表现。不能够将工作业绩作为考核的唯一内容,还需要将人机关系、职业态度等加入到考核指标中去。
四是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想顺利施行工学结合模式,就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把握,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具体来讲,需要从这些方面来努力,首先,要构建一个科学有力的领导机制,因为工学结合地域空间分散程度较高,要想统一管理分散的思想工作,就需要将学校党委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既有纵向支撑进行构建和完善,同时,又有一个横向的领导和协调机制,以便获得及时信息,进行必要的反馈。要构建一个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懂得专业技术,有着较高的技能水平,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大力培养。另外,还需要重视制度建设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结合具体情况,构建一系列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结合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对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以及弹性学分制度等进行构建,对教师和政工人员从事工学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教书育人的激励机制进行构建和完善,大力培训兼职思想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沟通联络制度,以便高校能够及时联络和沟通地方政府、学生家庭以及社区等,有机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新型的教育机制,真正与工学结合的特点所符合。最后,还需要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新理念,对办学思想进行转变,对现代工学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构建,要有机结合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企业评价以及社会评价,并且对督导检查机制进行强化,进行长效评价机制的构建工作。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期满之后,校企要及时召开总结大会或者表彰大会,对学生定岗实习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巩固。另外,学校需要存档学生实习表现的评价资料,并且将其作为学生评价的考核指标。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表明,具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就会加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革新高职思政教育;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管理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
[1]周静.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2011,2(10):123-125.
[2]阮添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123-125.
[3]李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3):87-89.
[4]贺山青.论“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1,2(1):56-58.
[5]沈芳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