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视听教学对于英语学困生转化的作用

2014-08-15史修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者英语教学

史修媛

(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东 济南250014)

近年来,英语教学改革声不断,但“英语热”却有增无减,无论是在校园还是职场,人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热忱还是一如既往。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和高考英语考试模式的变化,全社会对于英语教学的关注度在不断上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英语学习者的不断增加,“学困生”们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学困生”的不得法客观上又加大了英语学习的难度,这就给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因此,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内容成为帮助“学困生”转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英语学困生的界定及成因

“学困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一名医生摩根(Morgan)提出来的,在他从医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儿童能够辨认一些词,但是却不知道词的意义,也即所谓的“词盲现象”。因此早期对于学困生的研究仅停留在医学、神经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又对学困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指那些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有明显障碍的学生,于是对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开始转向教育学、心理学领域。我国对于学困生的界定更多的采用了现代学术借的定义,即智力正常,但由于自身以及外在环境原因所造成的学习障碍,表现出来就是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教育环境,学业不佳,成绩滞后。本文中的“英语学困生”指在英语学习方面因为其学习能力、习惯、方法等非智力要素所导致的英语学习障碍的学生,是指广义上的“学困生”。

学界对于学困生的成因有各种的研究,但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两大层次,即作为“内因”即学生本身,和学校、家庭、教师等构成的“外在因素”。作为内因的第一个层次,又可以分成学生自身的性格、习性;学习者的习得能力、方法;学习的动机、兴趣等几个方面。由此可见对于学困生的转化研究也应该是多维度、全方面和持之以恒的。

二、英语视听教学的引入及特点

2007年出版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之后,更多的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视听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播放原声影片、英文短片的形式生动、直观的让学生接触最地道和真实的语言环境、生活场景。而在英文视听课上引入原生影视作品的做法,我国一直走在各国的前列。学界对于原声电影对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的研究,最早见于1995年第21届国际语言大会上的论文“用电影进行教学的综合方法”。[1]之后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语影视作品被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影视课给他们的英语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户”。而了解视听课的如下特点有助于我们运用于学困生的教学中。

1.视听课内容丰富、直观。

英文影视作品可谓丰富多彩,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出版物、影片被引入到国内,而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样花的选择。从题材与内容上看,既有史诗般的巨著,也有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既有贴近现实、靠近生活的家庭剧也有充满童趣和寓言意义的卡通片;既有语速慢、内容简单,适合低起点学习者的影片,也有语言更丰富,内容更有深度的影片。总之,有清楚的发展路线、明快的节奏、简洁的对话、生动的人物形象,像这样具有趣味性的电影一定能够吸引学生。

2.影视语言的特殊性。

传统的书本教材,内容刻板、陈旧,面对一成不变的授课内容,要调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老师也时常感到无能为力。而影视课程因其独具的生动、鲜活、趣味性,就像是给传统的课堂注入的一剂兴奋剂。

3.视听课注重课堂的互动性。

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输入阶段、加工阶段和输出阶段构成了整个语言习得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几个环节都不可缺少。因此一段完整的视听课程,也必须包括语言习得的认知、重复、模仿、创造几个阶段。在视听课的这几个环节中,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4.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在丰富的视听教材中,经典的英文影片、由历史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优秀影片更像是一场视听享受的盛宴,让学生在学习语言,锻炼听说技巧的同时又能够了解背后深涵的文化背景、人文知识,激发学生们尤其是学困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视听教学对于学困生转化的作用

1.应用语言学奠基者彼德·科德(S.Pit Corder)认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动机来源于兴趣,也同时推动了兴趣。二语习得又与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密切相关。因此,由二语习得的动机论出发,结合学困生转化的理论,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培养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第一步。而视听教材内容极其丰富、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和音乐优美动人,这一切的要素都为学习者提供了快乐的课堂体验和享受,也必然会激发起学困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促进学困生优势智能迁移。美国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能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承认各种智能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2]因此,根据加德纳的理论,语言学习的学困生在其他领域可能就是“学优生”。而视听课中的多元题材和教学过程给学困生提供了了解自身智能强项的机会:语言学习弱势的学生,在视听课上,会发现他在音乐、人际交往、自然探索、空间智能等方面的强项。这种发现,可以让他从自己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其他各种智力领域特别是智力弱项得到发展。[3]

3.引导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上文提到,视听课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因为视听材料包括画面、情节、故事、人物、背景等等诸多要素,而要完整的消化这些要素必定要求课前的背景介绍、课堂的学习认知、课下的互动讨论,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会引导学困生形成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方法不得当是学困生的最大困扰。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语言的输入阶段,对于语言习得最重要的认知、重复、模仿、创造环节却忽视了,而学困生正是在这一重要的环节“迷失”了。因此,引导学困生走出语言学习的困境,可以从试听课入手。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介绍影片相关背景,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课上时间,可以分成听、说、读、写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精练”;课后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估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的考核。这种强调互动的“引导”式的授课方式,让学困生在无形之中接受了英语“勤说、勤看、勤背”的学习方法,受益无穷。

4.增进语言的可理解性。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只有学习者在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时才能产生习得。[4]即只有学习者意识到他够理解当前的语言时,才会有下一步的学习过程。视听课程提供给学者最丰富的语境(contexts)信息,即使不具备相应的语言知识也有可能理解其意义。对于学困生而言,视听课程的画面、字幕、故事情节、肢体语言都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要素,即使语言水平所限,也可以做到领会要义。因此,这些视听课中的“非文本”语言有助于学困生的语言理解,为他们降低学习的“门槛”,这无疑会引领学困生继续语言习得的过程。

四、结语

总之,英语学困生的产生正是源于人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学好英语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最终就变为了对当下英语教学的质疑和思考。因此,当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困惑和要求,并把英语学困生转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最高任务的时候,诸多教学中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1]王秀华 万莉,论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电影文学,2009年第24期。

[2]【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N].新华出版社,1999。

[3]曾文,大学英语学困生所面临的问题及教学对策,《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年3月。

[4]Krashen,S.&Terrell,T.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 :Pergamon,1983.

猜你喜欢

学困生学习者英语教学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