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青年的就业困境与政策援助
2014-08-15杨静
杨 静
(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4000)
目前,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知识型青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内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人才市场的竞争异常激励,如何帮助知识型青年的走出就业困境,制定相应的政策援助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国内知识型青年就业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知识型青年培养体系创新不足
国内知识型青年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考虑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对知识型青年的培养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念上的不足,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完善与创新是造成知识型青年就业所面临困境的关键原因。目前国内知识型青年人才培养具有盲目性和单一性,适应社会能力不足。高校相关就业部门没有充分了解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状况,对当地经济构成、前景和当地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缺乏市场调研,对市场人才需求把握上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型青年培养体系带有严重的滞后性和保守性。知识型青年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技能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了知识型青年就业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没有相应的体系作为支撑,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与实践平台。同时,高校将教学管理的中心主要放在了知识型青年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型青年自身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时常常把希望寄托于机遇,导致知识型青年群体出现就业困境。
(二)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变迁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也跟随快速演进,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时刻影响知识型青年就业环境。第一,改革开新阶段,国内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业结构与人才需求随之改变。国内的知识型青年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到现今的普及化高等教育之一分子,这一群体在职场中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改革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大学生包分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再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众多的知识型青年被迫进入了“社会”这个大的就业市场,造成知识型青年面临就业困境。第二,国内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之间的矛盾,社会大环境下避免不了各个群体的失业问题,知识型青年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现阶段,社会青年群体进入了就业高峰期,人口总量的压力使得就业市场趋于饱和,这个现实存在的矛盾使得我国就业面临着长期的压力。第三,全球财经政策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慢,大量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不得不减少了招聘人数,导致岗位的争夺非常激烈,造成知识型青年就业的竞争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就业存在差异性
目前我国的现实社会情况无法调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国内不得不面临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二线城市劳动力明显趋于饱和状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就业存在的差异性成为现实。但是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很多知识型青年宁愿选择在城市待业却也不愿意在其他地区就业。许多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及规模较大的公司大都处于大中型城市,产生了“北上广”以及众多省会城市的外来人口剧增的局面。知识型青年对所谓的“大城市”、“大公司”有较强的关注度,这些岗位同时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对个人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这些城市生活和在这些单位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首选。从长远来看,知识型青年在大城市就业,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发展,还可以使其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更高的起点,符合他们的人生规划。因此,当知识型青年不能顺利进入“大城市、大企业”就业时,仍会抱定较高的期望,不会选择三、四线城市就业,从而导致求职步伐的艰难甚至停滞。
二、知识型青年就业困境援助政策的探讨制定及完善
(一)强化知识型青年培养长效机制,实施相关鼓励政策
知识型青年培养长效机制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知识型青年就业走入困境与其培养机制密切相关。传统培养机制已然不能满足现代市场变化的人才需求,不能及时地与市场接轨,存在很强的滞后性和保守性。完善知识型青年培养机制首先要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增添或者减少相关专业课程,随着社会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兴起,适时开设市场需求专业或者开设新的专业。其次建立知识型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创新知识型青年的精英教育,通过新型培养体系,引导知识型青年找到自己的特点和充分利用自身个性创造优势。以压缩“公共课程”为基本导向,经过调查研究,根据知识型青年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分专业、分年级地压缩对学生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共课程。同时,强化长效培训机制,制定并完善知识型青年到西部和基层工作的相关鼓励政策。另一方面,我国应该完善社会培训机制,鼓励政府、高校、社会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建立培训机构,开展以社会、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短期培训课程,弥补高校教育的缺失,引导知识型青年尽快融入社会,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知识型青年大都不会选择去农村、西部等国家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工作,政府应采取多种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一方面可以促进西部等地区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知识型青年的就业压力。一是政府可以对自主创业的知识型青年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或者为他们提供小额货款和担保。二是对于一些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一些资金鼓励政策,补助他们因招收知识型青年而承担一些成本压力。鼓励企业招收知识型人才会促进企业发展,带活经济,同时缓解了知识型青年的就业压力。知识型青年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国内知识型青年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考虑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对知识型青年的培养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市场,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相对不够规范,存在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的不良之风,这对知识型青年的正常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干扰。知识型青年是我国的核心人才,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权钱交易、近亲繁殖等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工作质量,而且使得其他优秀的专业人才失去了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要全面系统整治社会的一系列不公平现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选拔制度,力求可以公平、公正、透明地选拔人才,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规范就业市场的前提是要完成明确各个就业部门的职能。知识型青年的就业困境可以通过政府相关就业部门的专业指导得以缓解,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能为知识型青年提供相关招聘信息、专业应聘指导、培训课程提供以及全方位的咨询服务。积极为知识型青年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帮助,并且根据知识型青年的个性及优势设立应聘岗位目标,通过专业人士的就业指导和应聘辅导等措施,正面引导知识型青年进入到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去,为顺利就业提供有利支持。
(三)完善心理辅导机制,建设知识型劳动力流动平台
当代知识型青年大都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生活上基本上没有经历过挫折,也导致他们面对困境时心理脆弱和不成熟。知识型青年这种心理承受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甚至导致他们走进生活的困境。一个健康的个体包括身体方面的健康和心理方面的健康,引导面对就业困境的知识型青年化解情绪上的厌烦、焦躁,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一是高校应该设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通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让他们学会调节情绪,面对挫折,在以后就业难的困境中调适心理,选择更好的出路。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建立长效机制来帮助处于就业困境中的知识型青年做心理辅导。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社会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重点追踪关注那些多次求职不成功的知识型就业人群,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解心理矛盾,实现顺利就业、和谐就业。要建设知识型劳动力流动平台。首先国家应该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同时发布政策取消对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一切不合理收费。高等院校的重新布局也是改善知识型劳动力不平衡的一个重要举措,从根本上缓解了流动性较差的问题。加大对非一类地区的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适当创办高校以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给这类地区的知识型劳动力就业带来新的活力,也会缓解知识型青年就业的压力。
三、结语
知识型青年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国内知识型青年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考虑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对知识型青年的培养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国内应该完善社会培训机制,鼓励政府、高校、社会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建立培训机构,开展以社会、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短期培训课程,弥补高校教育的缺失,引导知识型青年尽快融入社会,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同时,制定并有效实施知识型青年就业困境的援助政策,强化知识型青年培养长效机制,实施相关鼓励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市场,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完善心理辅导机制,建设知识型劳动力流动平台,创新知识型青年的精英教育,通过新型培养体系,引导知识型青年找到自己的特点和充分利用自身个性创造优势,这样才能解决知识型青年就业问题,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1]石国亮,赵黎明.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J].青年探索,2007,(8)
[2]秦江,浅议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应对策略[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5)
[3]童丽媛,徐超群,罗坚毅 .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J].学校与社会,2013,(44)
[4]戴前虎,刘南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人民论坛,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