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传统文化元素对视觉设计的影响
2014-08-15梁鑫
梁 鑫
梁 鑫
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利,形成了独有的陕北文化。当地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压抑内心的情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相反却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创造精神,用生活化的艺术表现来丰富自己的物质世界,这种独有的文化元素既保持了黄土高原淳朴、自然的内涵,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给追求眼球感观的现代设计带来有益的借鉴[1]。
1.图像抽象,表现力夸张
剪纸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表现了人民对生活的期望,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生活感情,陕北剪纸手法并没有单纯模仿原物,而大胆地改变了原有参考物的原始尺寸比例,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例如在窗花的设计中“元宝”的图案比例明显加大,给人以强烈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传统的虎头枕上的“老虎”图案就会变得可爱,而当放在虎头帽时却又变得威风凛凛,并没有拘泥于原始参照物的约束[2]。
在处理复杂图案时,如“龙凤”类吉祥物的造型时,更多地选择把握精髓,也就是眼神的处理,头部和尾巴的尺寸,再进行整体性的连贯性处理,给人以神气活现的感觉。在空间的处理上,也会突破原有的模仿,如虫子钻进树,就会把虫子剪得硕大,而所钻入的大树却显得相对渺小,颇有童趣的意味。传统文化中的“福寿禄”三个字在陕北地区同样受到广泛的欢迎,在剪纸设计当中,将其置于突出的位置,并给予最大的尺寸比例。为了更好地突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在周围又分别根据需要搭配上象征着延年益寿的寿桃、万古长青的树枝和百年好合的百合等[3]。
整体上看,陕北的剪纸出发点是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而在造型处理上随心所欲,没有受到任何原有形式的限制。在风格上强调大气为美,突出表现神意和寓意,这与江南的精致之美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很容易让人过目不忘。而在剪裁过程中简化参照物的细节,突出最大的亮点,配以丰富的联想,而这些都可以运用在现代的视觉设计当中。
2.充满想象力的设计
陕北的石雕同样有着不一样的造型和艺术风格,既有粗枝大叶的古朴之风,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大气。石雕从生活中出发,画面反映了人们在狩猎、放羊、牲畜等生产活动,并加入了想象,有的形象平和、安宁,而有的又表现出那种紧张与激烈的场面[4]。
石雕的技术崇尚原始的美,强调神意的展现,动物形象是陕北石雕的主要组成部分,笨拙贪吃的狗熊、认真寻找青草的羊、偶尔飞来的喜鹊,都着重表现出特有的灵气和神意,反映了浓浓的自然和谐的场景。在整体的构成上,陕北的石雕以中心对称,强调整体的匀整性美,很多石雕讲究时空对称,左右搭配,用层铺的表现形式将不同时间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合为一体,既有交错之感,又能润物细无声,避免了生涩,给人以自然的享受。
窑洞是陕北人民就地取材的标志性产物,虽然窑洞的构型简单,但是通过构件的搭配和对装饰图案的艺术加工后,仍然让人感觉到陕北人民在建设领域所具有的特殊创造力。窑洞的建筑可以单独列为一间,也可以将两三个连成一体。有的窑洞建筑群则是将传统的窑洞与四合院结为一体,既符合了当地的取材和居住的需要,又暗含了中国的传统风水文化。虽然窑洞的内部结构大都相似,但在门窗的处理上却能体现出极高的视觉设计水平。长寿是人们最为普遍的向往,陕北人民也不例外。在窑洞门窗上,寿主要有两种图案表现,一种为长寿,暗含长命百岁的意味;而另一种则为圆寿,表示着生命绵延不断。蝙蝠中的“蝠”字和五福中的“福”字谐音,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将两字结合一起,象征着福寿双全、幸福平安,这一设计理念在我国则独具匠心。
3.浓郁的色彩表现
陕北地区大多为黄土高原,色彩以黄色为主,配以少量的绿色植被,比较单调。为了让自己的色彩更为丰富,满足内心的渴求。艳红,大绿这种极致的颜色,配合豪爽的陕北秧歌,给观赏者以颜色的冲击。极致的色彩语言表现了陕北人民面对严酷的环境那种奔放向上,敢于斗争的豪迈情怀。
群体的歌舞可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这也是现代大型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陕北的腰鼓阵容庞大,大多数为普通农民,并没有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只是在节日期间才会出来表演。通常着当地的挂子作为演出服,带着白毛巾,腰扎红绸巾,打着统一的腰鼓,虽然缺乏专业团体的整齐划一,但是却有着当地人民特有的阳刚之气,整个表演气势磅礴,鼓点声随着节奏的变化时扬时锉。表演者脸上透露出发自内心的兴奋,颇具感染力,让观看者也有种冲动,想要加入他们,与他们跳打腰鼓。
结 论
陕北地区的文化植根于当地的民情,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握生活的真谛,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向往。对现代视觉设计启示是要从周围的生活寻思灵感的来源,大胆敢为,勇于创新,就能够创造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艺术品。
[1]高爱香.论陕北民间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31 (13):265-266.
[2]高莹.陕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
[3]韦鸾鸾.陕北民间布贴艺术在现代壁挂中的运用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