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2》的文化味道

2014-08-15李超颖

视听 2014年9期
关键词:舌尖美食故乡

李超颖

继《舌尖上的中国1》播出获得收视高潮后,陈晓卿导演继续带领团队拍摄创作,历时一年,横跨中国150多个拍摄地点,行程40多万公里,于2014年4月1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舌尖上的中国2》。该纪录片总共分为七集:《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三餐》,分别都对应不同的主题。该部纪录片的立意不仅仅是介绍中国南方与北方、江南与塞外的美食,而是通过这些方寸餐桌上的一蔬一菜,见证今天人类的迁徙和食物的演变,更为重要的是深刻领悟隐藏在食物背后的故事。本文拟从最美的真情、和谐的自然、深刻的反思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最美的真情

对真情主题的表达是一部纪录片成功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情感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不管是纪录片体现出来的,还是我们作为观众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所产生的,“真情”就像是一位常胜将军一样,站在了制高点。

(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这个离婚率越来越高、不安全感日益蔓延的社会,婚姻似乎已经不再是我们祖辈父辈时的那样,平凡但不失坚固,不相信婚姻的人越来越多,恐婚的人也越来越多。尽管人们仍然在遵循着既定的路线寻找伴侣、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却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远。

《舌尖上的中国2》通过影像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将那最质朴、最感人的夫妻情传递了出来,简单却感人。在第一集《脚步》中,职业养峰人谭光树和妻子吴俊英每年清明后都要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这样的生活单调又艰苦地持续了20多年,但是我们却仍然能明显地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如吴俊英道:“我跟老谭订婚的时候,他跟我说这个养蜂,出去旅游了,又好耍又浪漫,结果我跟他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①即便如此,这个四川女人还是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最重要的原因除了养蜂能满足她想要的自由外,应该就是陪伴在她身边的这个“耙耳朵”丈夫。第四集《家常》中,在辽宁盘锦大洼的吴月珍,她老伴8年前心脏病突发差点去世,她一个人不离不弃地承担起了这个家的所有重担,其中的一席话更是让人动容:“我就是要好好照顾这老头,让这老头好好幸福地活着,咱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看这五口人,团团圆圆的不打不闹的多好,钱呢,多点少点都不重要,有人就行,这一家人天天乐呵呵的,这是我最大的愿望。”②朴实的话语,直接表明了自己总结了一辈子的人生幸福观,也正应了那句“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生计在外漂泊,对故乡的思念往往都以美食来呈现,通过味蕾,感受最初的故乡味道,这里的美食是信使,将他们带回了故乡;而同时,另外的一群人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落叶归根,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对故乡味道召唤的回应。

在第七集《三餐》中的徐磊和文菲,他们都是在广东工作的外地人,这是中国新一代劳动者的缩影——孩子放在家里由父母照顾,夫妻二人则租房在外工作。和其他人一样,他们一年都难得回家一次,对孩子的思念往往是借助通讯媒介。而美食则以实物的形式缓解了他们对故乡、对家的思念。腊鱼是徐磊和文非都喜爱的故乡美食,只要简单的烹饪,就能闻到故乡熟悉的味道。而同样的故事也上演在贵州雷山的桥港,苗族母亲余高里和她的丈夫在广东中山的制衣厂打工,为了收获家里那8亩玉米,他们有了半年来的第一次回乡。在家的半个月刚好也是制作雷山鱼酱的周期。同样的,雷山鱼酱也被他们带到了广东中山,在那里分享故乡的味道。

通过祭拜回归家族,这是故乡情更为古老传统的一种体现方式。但是,这里的故乡情除了对故乡的思念之外,还体现了族群宗亲的概念。较为年轻的一代也许对落叶归根不会有太深刻的感受,但对于另外一群人,特别是在海外漂泊半世的老人而言,也许这是他们最迫切希望实现的愿望。在泉州,离家40年的华侨程世坤通过摆桌这一归乡宴的方式,完成了他对家族的回归。这不仅仅意味着人回来了,更意味着精神也从美国的农场回来了,真正地在这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安度晚年,更彻底地演绎了对故乡情的释放。

二、和谐的自然

自然比人类更早地存在于地球上,却为后来者贡献着自己。今天,我们的自然除了遭受各种环境污染外,她的资源也正在被她的孩子们无节制地使用。敬畏自然,不但是出自人性的本能,也是因为我们要为后代留下宝贵资源。

第三集《时节》以最大的篇幅体现了聪慧的人们是如何根据简单的节气、一声春雷、一阵暴雨来安排农事活动,以及我们应该怎样根据时令来安排我们的餐桌饮食。一声春雷,浙江临安九狮村的高宝良夫妇就知道要去挖笋了;台湾台东的兰屿,巴布的爷爷认为年轻人在飞鱼季节里疯狂地捕获飞鱼是对自然的不敬,应当适可而止;吐鲁番的哈力丹耐心地等待时间和温度的力量,见证葡萄干的形成。古老的民族就是在遵守历法、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不断地获得了大自然的馈赠,也更加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内蒙古达里诺尔,人们在5月份不会捕捞唾手可得的瓦氏雅罗鱼,而是会耐心地等到初冬时节,这和他们与大自然的约定有关。为了让沿河道逆流而上的瓦氏雅罗鱼的鱼卵更好地着床,渔民们在5月份的时候就要在河道上游铺设2000米的胡羊草把。也正是渔民们的心智与付出,终于让他们在初冬获得了收获。“为了保持湖鱼的种群数量,渔民们约定每年冬捕不会超过30万公斤”,③遵守与大自然的法则,是为了更好地维持生态平衡。

贺兰山的羊肉被认为肉质最佳。而因为人类的需求,使得羊增长的数量远远地超过植被成长的速度,造成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在美食和环境之间取得平衡,马阿舍和她的丈夫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接近自然的人工饲养环境——利用青贮饲料喂养羊群。青贮饲料是由玉米秸秆和苜蓿粉碎后发酵而制成的,它是接近天然草料的人工饲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羊肉的风味。正是这样的努力,不但使得他们可以继续在养殖场工作,维持每年4万元的收入,也体现了人类在保护自然上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三、深刻的反思

《舌尖上的中国2》在对美食技艺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这门技艺的传承问题。厨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记录者,对这个职业的继承与发扬,自然也就关系到中国美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不难看出,对技艺的继承在今天这个借助机械可实现快速复制的时代,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忧虑。第二集《心传》的重心就是在论述这个问题。安徽黄山的歙县,一千多年的木榨榨油这一古老工艺仍在榨油坊顽强地上演血肉与草木的对决,但我们都不知道这还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与机械榨油不同,这里的油菜籽从炒籽到最后变成滴滴香油,全部都是人力操作。这样靠人力生产出来的油菜籽油自然与机械的会有所不同,但问题是如同第一集《脚步》中所提到的麦客一样,这些工艺在机械面前还能维持多久?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陕西吴堡的张家山,张世新做了一辈子的挂面,手艺远近闻名,但事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制面所需的体力就大不如前。面对着一边是养活了五个子女的一门手艺,一边是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张世新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国手工艺者面临的问题。好在张世新的儿孙继承了下来。在他们看来,对这门手艺的继承不单单只是学会了一门吃饭的行当,更重要的是祖辈父辈赋予其中的生存信念,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应该感到庆幸的是,对制作工艺的传承可能会受到机械化的冲击,但是对于细致的厨艺的传承并不会因为机械化而有所改变,中国的厨艺更多的是靠师傅的口耳相传。

此外,《舌尖上的中国2》还反映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如留守儿童,在第一集《脚步》中提到的苗族女孩李建英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她的爸妈远在广东中山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哥哥。应该说,李建英是当前中国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成长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结语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2》透过美食来传达文化,除了上述几点内容之外,该片还传达出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如淡然的心态,这主要是反映在第七集《三餐》中的史旭霞和王翀夫妻上,他们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移居大理,摆脱庸俗成功学的困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该片之所以大受欢迎,与其唯美的画面、简单而又有诗意的解说词、自然的画面衔接等有莫大的关系,而这些也是值得继续探讨的。

注释

①②③ 来自《舌尖上的中国2》中的原话。

猜你喜欢

舌尖美食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美食大作战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舌尖上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