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革”时期周恩来民生思想初探

2014-08-15张秀阁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生工作

张秀阁

(南开大学,中国 天津 300270)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受“左”的思想影响,经济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掌门人,周恩来总理在坚定地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的同时,心系国民经济,心系人民生活,为百姓生计和生活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极具实践特色的民生思想。可以说,民生思想构成了周恩来思想的突出特点,周恩来总理在“文革”中的民生思想探索,值得我们借鉴。

一、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农业作为民生之本

“文革”期间,不管局面多么混乱,周恩来都把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到十分重要位置上,不仅作为经济之基,而且作为民生之本。“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周恩来指出,“关心国家大事,秋收秋种是大事”,巧妙地将农业生产上升到与政治同等重要的“事件”位置上。1967年2月11日,周恩来会见了农业部造反派代表时强调:“农口准备搞一个,全国呼吁,要抓革命,促生产”。[1](P126)周恩来指出:“为了减少全面夺取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应该建立县级前线指挥部,动员一切力量狠抓农业增产措施,狠抓工业、交通、金融、卫生、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及其对春耕工作的支援”。[2](P608)这些浸透总理心血的中央文件,对农村形势的稳定、保证农业生产不误农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面对夺权四起的情况,反复告诫造反派:粮食部的权力是中央的,不能夺。在他的坚持下,白天受批斗的粮食部的领导,晚上回来抓业务,同时组织了20多人的小团队处理日常工作。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粮食部门也都建立起了抓业务的班子,全力保证国家粮食机构的有效运行,对“文革”时期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前几年,每年粮食收购季节,周恩来和负责抓粮食工作的副总理都要安排国务院财贸办公室组织有关部局,派了一些粮食工作组,对重点地区进行深入了解,帮助粮食部门按照计划完成粮食收购入库任务。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人对粮食工作也敢抓敢管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业务会议不能举行,但每年的粮食工作会议照常进行,年度粮食计划和政策会后及时安排。十年动乱期间,粮食可以保持基本稳定,人民能基本温饱,与周恩来总理苦心孤诣的精心筹抓是分不开的。

1969年3月24日,为了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周恩来在全国计划座谈会上指出:工业要对农业支援,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人民不能不吃粮。1973年6月,周恩来陪同外宾参观陕北,了解到延安人民的生活还是很艰苦,很多人吃不饱饭时,伤心地流下泪水,动情地说:延安人民哺育我们取得全国胜利。我们在中央,对延安工作关照不够。我这个总理有责任啊!因此,他与延安地区负责人讨论是否3年改变面貌,5年粮食翻一番?在当地负责人表态后,立了军令状。周恩来深有感触地说:“我替延安人民感谢你们。只要5年里我不撤职,人死不了,等面貌变了,我再来”。[3](P598)所以这些,都反映了“文革“时期周恩来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

(二)交通建设作为民生之脉

“文革”开始后,交通运输线因学生大串联而不断告急。周恩来关心的重大问题就是红卫兵进京,从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5日,毛泽东先后8次接见1100多万红卫兵。在红卫兵的“串联”的高峰时期,周恩来每天都要仔细审查公交部门的报告汇总表,哪些铁路货运量减少,哪种产品的原材料供应不上,他亲自过问查询,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交通问题。1966年11月10日,上海市“安亭事件”发生后,造成沪宁铁路客运和货运运输30多个小时的中断。事件发生后,周恩来亲自同江苏省委通电话,要求做好拦车群众的工作。一个月后,周恩来向参加公交座谈会的成员和部分省、市负责人提出:“交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火车停了,不能称为革命行动,交通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大事”。[4](P1896)

1967年11月25日,周恩来得知因派系斗争,郑州火车站交通中断,滞留3000多节车皮,立即指派飞机把郑州两派接到北京,责令他们搞好联合,确保铁路运输通畅,并说:“郑州停车超过3000多节,我的心里很难过;如果我有时间,我跑去,我的时间不够,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变成四十八小时;铁路有军管会,交通运输状况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5](p202)周恩来不分昼夜的劳顿,使一些地区的交通瘫痪的状况有很大改善。

1971年12月30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的“电话摘报”看到“南昌铁路局樟树潭站列车事故”的消息后,马上指示:“是个人责任心不强,好的规章制度被取消,或是政治原因?请苏静和政工组有关同志对运输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6](P503)在同一天,他看见长江船舶航运公司“东方红104号”客轮搁浅事故的电话记录后指示:“请有关同志深入调查触礁原因,并做出相应的结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使交通战线干部和群众受到教育”。[7](P503)在“文革”期间,对于交通安全,周恩来不仅在会议上宣讲交通安全工作,而且亲临现场处理交通事故;既重视对发生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研究,也重视对交通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总结经验并予以表彰,对确保交通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恩来“文革“期间对交通、铁路事业卓有成效的领导、管理和高度关注,使得运动对铁路、公交等交通的破坏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还使我国的交通事业取得一定成就。我国建成了湘黔、成昆、贵昆、焦枝、京原、宁铜等新铁路,延长了东北林区铁路,铁路营业里程也从1965年的36406公里增加到1976年的46262公里。在周恩来领导和部署下,远洋运输、沿海港口和水运工业都取得显著成绩,到1975年,我国远洋运输船队达到500万载重吨。

1973年2月27日,周恩来指示:全国这么多港口,只有92个超过1万吨的泊位,太少了;港口是水运繁荣经济的基础,港口问题必须解决,要配套建设。相隔5年后,共建成商业运输泊位78个,含1万吨以上的55个泊位。经过努力,中国航空终于在1974年开通了欧洲、日本等四条国际航线,实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飞出去”的目标。此后,每开辟一条新的国际航线,周总理都要及时听取汇报,并给予指导。

(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民生之魂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一定发展,这是文革时期社会建设少有的“亮点”。到 1975年,有县级医院 2324所,床位262598张,卫生技术人员17965474人;乡(镇)卫生院发展到54026个,床位62.0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4.99万人,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赤脚医生150多万人,生产队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8](P420)上述成绩,与周恩来总理的倾心支持分不开。

1967年6月17日,周恩来会见了卫生部两派,了解农村医疗队的发展情况强调:“医疗队赶紧组织下去,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抓爱国卫生运动,以预防为主”。[9](P163)1969年 8月 15日,周恩来接见全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部分代表指出:“卫生工作一是农村,二是矿山,三是城市,面向农村,为农村培养医生,要推广中草药,要适应农村地区的医疗设备”。[10](P315)“文革”期间,国家的各项事业都被遭到严重损坏,但农村卫生工作、卫生事业仍有发展,“农村卫生经费占65%;解放军医务人员约有110万人回农村巡回医疗;在农村定居的城市医疗人员有几十万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超过70%分配到农村”。[11](P420)

1970年6月,周恩来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转发中共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关于南方十三省、市、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报告的通知》,要求北方地区的省、市、自治区学习南方对血防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加强在该地区的普遍性疾病与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1972年9月,周恩来在广州军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报告上批语:“秋分前后,易生流感,今年旱涝交替,更增多可能。广东现已发现,加强预防,否则有蔓延可能”。[12]周恩来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高度,对于人民卫生防疫事业发展给予了倾力支持。

(四)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了一些经济建设项目,“五小”工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那个时候,因为大多数的中国人,“环境保护”这一概念还很陌生,认为中国工业需要“更快”发展,环境问题是没有问题的,不必太着急抓。周恩来是第一个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敏锐地意识到工业化过程中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并提醒高度注意。他明确指出: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毫无疑问我国工业建设的发展,也会面临工业污染问题。他指出: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工业化建设要避免出现西方那样严重的情况。如果你不这样做,怎么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怎么能称我们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可以说,在保护环境方面,周恩来是文革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最先重视并力行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周恩来请一位研究公害问题的日本记者长时间谈话,了解日本公害蔓延及治理情况。第二天,他指示组织专场报告会,让有关科技人员和各部委负责人听课,并要求将讨论情况向他汇报。[13]1971年2月15日,全国计划会议召开,周恩来在接见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负责人时强调:“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问题,中国将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也会面临污染问题;废水、废气、废渣对美国危害很大……我们也要除三害,要搞综合利用;以后我们搞炼油厂一定要把废气统统利用起来,特别是各种矿石、煤业都要综合利用;我们要积极除害,变‘三害’为‘三利’;这就需要动脑,让工人和群众发表意见、讨论问题,要一个一个的工厂解决问题,每个问题,每个项目,要先抓样板,抓三分之一,大家再来学”。[14](P436)

1972年6月,在周恩来的推动和支持下,中国第一次参加联合国举行的环境与发展会议。在会议之前,周恩来指示代表团:“通过这次会议,要了解各国环境的状况和各国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借鉴,认识中国的环境问题”。[15](P528)1973 年 8 月,在周恩来的关注和指导下,国务院召开关于环境保护的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我国《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16](P610)

据统计,从1970年到1974年,周恩来多个场合、多次会议先后31次谈到“环境保护”问题。1972冬和1973春,他已患病,还几次冒着凛冽的寒风,登上北海公园白塔平台,俯瞰北京市消烟除尘情况环境情况。他心情沉重地说:首都烟雾弥漫,污染相当严重,我们要赶快采取措施解决啊!1975年,他重病住院,他走到北海公园,天空依然充满了烟雾,感慨地说:什么时候我们的空气能变得清洁?[17]

二、周恩来民生思想的特点

(一)在“文革”的“极左”氛围下,周恩来既强调“抓革命”又突出“促生产”,从政治高度表达对民生的重视和关心,是那个时期少有的具有丰富认识并践行民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处理“革命”与“民生”的关系。“革命”关系到“文化大革命”政治路线的实现,“民生”关系到亿万人的吃饭和生活问题。“抓革命,促生产”,是毛泽东在“文革”中提出的一个政治口号,周恩来正是巧妙利用这个口号,使它成为“抓生产”、改善民生的代名词。他反复强调:生产停了,就没有农业,人民就没有饭吃,人民如何生活?国家怎么办?怎么能革命?他通过将民生放到政治的高度,采取措施,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1966年9月15日,周恩来接见来京串联的红卫兵时强调:“为了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大中学校红卫兵,现在不要到工厂、企业单位、农村人民公社进行串联。那里的革命,需要按照原来的‘四清’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厂农村不能像学校那样放假,停止生产闹革命”。[18](P1892)而使抓生产具有了政治权威性。周恩来针对红卫兵与工农群众发生的矛盾纠纷,指出:“我们既要革命,还要生产,否则吃什么?用什么?所以,凡是生产的地方都不要被影响,生产减少了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19](P68-69)

1967年3月14日,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各省、市、自治区、各军区党委的电报中指出:“我们要动员一切力量,狠抓农业生产措施,狠抓工业、交通、卫生教育等方面工作,支援春耕生产”。[20](P136)两个“狠抓”,很好地体现了周恩来的抓生产、抓经济、抓民生的思想。

(二)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的民生思想不是体现在讲什么大道理,展现什么大思想上,而是通过抓日常工作,通过满足百姓需求,通过抓民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他的丰富而正确的民生思想,这使周恩来的民生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

在文化大革命的极左环境下,作为总理的周恩来,不可能在民生方面提出什么纲领性的观点,展现什么系统性的民生思想,而必须谨言慎行,巧妙应对,多做少说甚至不说,将其民生思想奇妙地融入到当时的政治语境下,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融入到具体要求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势力批判吃进口食品是“修正主义”,进口食品为禁区。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粮食收支差距较大,如不增加进口食品,可能会饿死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民生。为此,周恩来苦苦思索,提出粮食“以出养进”的办法。周恩来在接见全国粮食会议代表时谈到,通过进出口,可以调整粮食品种,增加储备。出口好大米、好大豆,差不多可以换回两倍多的小麦。[21](P499)粮食部门和外贸部门执行周恩来“以出养进”的指示,结果不仅多了粮食,还赚取了外汇,可谓一举两得。

为把好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这个重要的经济关口,周恩来显示敢于直面困难不妥协的精神,这与以往他在一些问题上相对温和的态度和做法是明显不同的。1967年3月19日,毛泽东看了《齐齐哈尔铁路局运输状况严重混乱》的报告,作出“所有的混乱铁路局应进行军事管制,快速恢复正常秩序和汽车、船舶、港口装卸都管起来的批示”。[22]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立即部署在铁道部、交通部和邮电部实行军管,有效控制了铁路交通部门的混乱。

(三)在“文革”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既求真务实,注重具体抓落实,又统揽全局,非常注重民生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展现出积极创新和探索的特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已经中断,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因为没有召开计划会议,1968年成为“一五”计划以来惟一没有国民经济年度计划的年份。快到年末时,周恩来认识到必须安排一个年度计划,否则就会有经济上的混乱。于是在1969年2月,指示“讨论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召开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并就年度工农业生产指标和基本建设等问题交换意见”。[23]为召开这次会议,周恩来多次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商讨,调查研究,并发表讲话,提出在制订计划时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留有余地。周恩来特别强调:“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的立足点,都要放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抓革命、促生产’这样两条方针上,重点还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24]

正是由于周恩来的民生坚持,“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国民经济在1967、1968年两年跌至谷底后,从1969年起开始出现较快回升。1970年,工业和农业生产总量持续大幅增长,财政收入和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加,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三五”规划和年度计划。

周恩来民生工作和民生思想的创新性还体现在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落实上,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周恩来对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工作高度关注,并力求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极力加以避免。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始起步,不仅成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实施。

(四)在“文革”中,周恩来的民生思想不但体现在抓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还体现在抓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除了前面介绍的民生思想,周恩来还在抓产品质量、防震减灾、文化博物馆等诸多民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做了大量工作。1971年12月,他在同叶剑英、李先念等一起听取航空工业产品质量问题的汇报时,曾激动地说:“一架飞机质量不好,我心里也不安,我有责任,我应该负责;不要以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是不好的,它们也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不要认为我们什么都能搞,我们应该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25](P2018)这以后,周恩来多次就飞机和汽车生产质量问题作出批示:“一再告诫对产品质量要‘提起警惕’、‘放到议事日程来解决’”。[26](P463)对国内企业屡次出现不合格产品,周恩来感到极为不安。他说:现在,“我们出口数量不大,质量却这么差!这怎么向国家交代?向人民交代?向领袖交代?为什么台湾能搞的,我们却搞不了?过去曾经能搞的,现在却又搞不出来?我对此非常难过;产品质量不稳定,就是规章制度执行得不好,我们要严格遵守好的规章制度,好的工艺流程”。[27](P518)

1966年,周恩来三次亲临河北邢台地震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在总理的关怀下,于1970年8月成立了国家地震局。1972年,第二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再次强调要专业队伍和群众相结合。在周恩来的关心和鼓励下,中国大部分省份普遍建立地震工作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对1975年的海城地震成功预报。

“文革”期间,周恩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支持博物馆系统工作,为保护国家重点文物不遗余力。1971年5月10日,周总理亲自主持成立图博口领导小组的会议,宣布“图博口”由国务院办公室代管。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前往大同市西北五州山南麓的云岗石窟参观。“当看到石窟内的一些佛像破损、风化严重,急需修补时,询问有关部门修补规划,我们要三年内把石窟修好,三年后请你们再来这里参观”。[28](P623)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倾心保护,一些著名的古建古迹、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北京的故宫、山西的五台山古寺、杭州的灵隐寺、河南的少林寺、山东曲阜的孔府等,在文革期间得以免遭劫难,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

[1][5][6][7][9][10][15][16][19][20][27]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周恩来.动员一切力量,狠抓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工作[A].周恩来经济文选[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13][17]石仲泉.周恩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楷模[J].中共党史研究,2003,(2).

[4][18][25]周恩来传(1949 一1976)(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8][11]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卫生部关于全国赤脚医生工作会议的报告(卫党字〔1976〕第17号)[A].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C].

[12]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文献选载[J].党的文献,2003,(5).

[14]杨文利.周恩来与中国环境保护的起步[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3).

[21]商业部当代中国粮食工作编辑部.当代中国粮食工作史料(上)(1989年内部发行本)[Z].

[22]巩玉闽.周恩来在“文革”期间的经济指导思想[J].党的文献,1999,(5).

[23][24]安建设.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国民经济[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1).

[26][28]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民生工作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不工作,爽飞了?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