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贡献
2014-08-15柳行
柳 行
(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湖南 长沙 410001)
探索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源头,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概念融入到毛泽东的党建逻辑中,我们能够逐渐感触到毛泽东把握党的建设规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的思想脉搏。毛泽东的党建理论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实践指导功能强大,科学地解答了在中国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等问题。从毛泽东内涵丰富的党建理论和富有战略眼光的党建伟大工程的实践中,我们找到了研究分析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逻辑起点。以高度政治担当和学术热情分析总结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科学化作出的贡献,对于我们不断推进新的党建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明确党的指导思想,笃信马克思主义,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理论武装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与毛泽东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密切相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不断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一个农民占80%以上的国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逐渐成熟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党,成功地保证党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的指导思想功不可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孕育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梦想。最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为党的指导思想,是1939 年3 月苏共十八大党章规定“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党的二大到六大,虽未从党章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但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是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共产国际帮助下创立起来的,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奋战中历练出来的,是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纠正各种错误倾向的实践中考验出来的。可以说,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成为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的核心力量,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执政党。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科学地判断并提出,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只有建立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已经同步在指导我们党的革命实践了。这都归功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扛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责无旁贷地承担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历史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夯实了理论基础。
以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践行梦想的伟大实践。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1939 年10 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1943 年7 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并在文章中称“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1945 年6 月,中国共产党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为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更好的把握,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原则等的制定、贯彻和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在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等历史阶段,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作用都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我们党就有了解决关于理想信念、民主集中制建设、三大作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论底蕴,党的事业就有了迎难而上、蓬勃发展的磅礴力量。
二、确定党的核心价值,创立“宗旨”和“本色”,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实践取向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党的价值主体,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核心价值。党之所以能从恶劣的环境中步入科学化的殿堂,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以科学的态度定格党的价值坐标,以坚强的意志坚守党的价值理念,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不动摇,始终保持党的政治本色不褪色,为科学化建设党的实践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价值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全部价值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把实现党的价值作为党的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二大就明确“中国共产党应该是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毛泽东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理论的、政策的、工作方法的独特经验。1944 年9 月8 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1945 年8月13 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毛泽东强调:“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1]等等。毛泽东用生动的实践体现了“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让人民当家做主;无论是带领全国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谋求保障;无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等,这一切都包含了毛泽东对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开创性贡献。
以“两个务必”的政治本色作为精神追求。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个科学论断揭示了党的政治本色,树起了全体党员干部价值追求的精神标的。在即将变成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时,如何防止“其亡也忽”的历史悲剧重演,毛泽东向全党推荐了郭沫若先生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认为郭沫若的分析非常精辟,值得我党借鉴。毛泽东在开完七届二中全会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时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2]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是对胜利后革命前途的冷静思考,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全党提出的警示和忠告。“两个务必”将成为我们党永远保持生命原色的精神法宝。
三、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总结“三大优良作风”,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路径选择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她的先进性的最显著标志,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这正是毛泽东时代总结出来的党的科学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将“三大优良作风”等经验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是毛泽东科学建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将实事求是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在反对本本主义时,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问题,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3]P663。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P801。这一完整的表述和科学的阐释,赋予了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党的历史证明:党的一切成功,归根到底靠的是实事求是;党出现的失误和挫折,根本原因是背离了实事求是。
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不断形成的科学经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质内容,将这个方针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无数实践检验而作出的科学定论。1943 年6 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4]P899党的七大《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予以认定。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内容组成之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推进我们党的事业更具生命力的可靠保证。
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作为解决党内矛盾的锐利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秘诀之一。毛泽东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用来调整党内关系、解决党内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党的组织坚强有力的锐利武器。1945 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4]P1096《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指出:“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1]P1439客观地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一些偏差和错误,甚至出现重大失误都是在所难避免的。毛泽东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保证了党制定正确路线和纠正失误,保证了党打败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敌人。1956 年党的八大第一次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员的义务正式写入了《党章》。可见,对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的科学把握与运用,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永远保持自身纯洁的自觉性与自信心在不断增强。
四、建构党的发展机制,力行民主集中制和从严治党,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党建伟大工程的实践中,就如何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如何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等系列问题,不断从机制上探寻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毛泽东从国情党情的实际出发,确定民主集中制为党的组织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彰显出以制度保障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政治魄力。
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构筑党建制度体系。 民主集中制的概念是列宁提出的。我们党在1927 年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第一次明确“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毛泽东充分肯定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和作用,郑重制定了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早在1937 年7 月,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就指出:“政府如果是真正的国防政府,它就一定要依靠民众,要实行民主集中制。”[3]P347党的七大党章明确指出:“党的组织机构,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民主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党的八大党章程把七大党章中“集中领导下的民主”改为“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并一直延续至今。1962 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就是体现民主集中制精神的最好范例。毛泽东在会上对实行民主集中制问题又作了深刻的论述。他说,“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因为大家意见分歧,没有统一的认识,集中制就建立不起来”,“我们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无产阶级的集中,是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5]P296-294这些认识与论述,是我党建立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依据。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贯穿于党的政治生活和组织运行的各个方面,毛泽东因势利导,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展开党内一系列制度建设,着力构筑党建制度体系,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奠定制度基础。
以从严治党为重点推进党建经常化制度化。 从严治党是毛泽东一向的风格,以从严治党为重点推进党的建设法制化是毛泽东一生的心愿。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 个月,党中央就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朱德任中央纪委书记,从组织上保证从严治党。毛泽东对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从来都是严厉惩处,不做任何妥协和让步。1929 年12 月毛泽东起草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决议案中就明确规定:“如政治观念错误,吃食鸦片,发洋财及赌博等,屡教不改的,一律清洗出党。”在开展“三反”运动中,毛泽东所写的指示、批语、书信等各种文稿多达300 多份。1951 年12 月1日,毛泽东通宵达旦,拟就了长达7000 多字的《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1953 年1 月,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指示,进行了新“三反”斗争,再次掀起了一场廉政大风暴。他指出:“各级党委应有决心将为群众所痛恨的违法乱纪分子加以惩处和清除出党组织,最严重者应处极刑,以平民愤,并借以教育干部和人民群众。”[6]P255毛泽东特别注重抓大案要案,敢于碰硬,要求各级党委发动群众敢打“老虎”,建国后毛泽东亲批处决的“功臣”就有7 个,著名的有刘青山、张子善以及与毛泽东私交甚好的肖家璧。薄一波评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清除党的肌体上发生腐败现象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巨大的决心和魄力”。毛泽东还高度重视建章立制,力主以法制手段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将从严治党纳入法制化轨道。他一生领导、主持和亲自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百件,有不少著名的法规就是从严治党的经典和反腐倡廉的力作。井冈山时期、瑞金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都亲自主持制定各种训令。建国后还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从而使反腐败斗争经常化、制度化和法规化。总之,毛泽东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胆略,在推进党建伟大工程实践中努力探索科学的建党机制,为党的建设科学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毛泽东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文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