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小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2014-08-15张西锋
张西锋
(陇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 陇县 721200)
1 陇县水土流失现状
陇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西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南缘和秦祁地槽褶皱北部的接壤处。境内陇山、千山山脉南北对峙,千河东西横贯全境,属黄土侵蚀地貌。土地普查资料显示,全县总土地面积2418km2,耕地面积 36300hm2、林地面积 52967hm2、草地面积58597hm2、荒山荒坡面积82915hm2、其他用地 6619hm2、水域 4383hm2、难利用地19hm2。土壤侵蚀受地形、地貌、土壤质地、降雨等自然因素和农民耕作栽培、经营生产方式等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主要表现形式为沟蚀、面蚀、崩塌、滑坡。县境内1km以上沟道条数7350条,平均沟壑密度2.1km/km2,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717km2,占总面积的71%,其中:轻度流失面积288.46km2,占流失面积的16.8%;中度流失面积1249.98km2,占流失面积的72.8%;强度流失面积178.56km2,占流失面积的10.4%。侵蚀模数为 3320t/km2·a,年土壤侵蚀总量为570.04万t。
经过多年来的治理,陇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2012年底,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8.32km2。其中:坡改梯 4626.93hm2,营造水保林 12185.16hm2,经济林 2678.96hm2,种草 3467.32hm2,封禁14530.49hm2,保土耕作 1279.04hm2,修建小型水保工程490处,水窖922眼,淤地坝14座,谷坊48座,生产道路232.05km,沟头防护99.3km。但同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仍然很突出。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1717km2,占总面积的71%,坡耕地面积2.2万hm2,占耕地面积48.2%,年平均侵蚀模数2417t/km2,年侵蚀总量545万t,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减退,加之干旱、暴雨、沙尘暴、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致使沟床下陷、沟头延伸、沟岸扩张、道路冲毁,新的沟壑不断出现,山坡滑塌现象时有发生,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这些矛盾和问题加剧了流失区的贫困程度,给陇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2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2.1 降雨年内分配极为不均
陇县多年平均降水量600.1mm,在季节分配上,7月、8月、9月三个月降水量为全年降水量58.2%,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而此时土壤正值倒茬裸露期,遇暴雨易产生径流,历时短,汇流快,冲刷力强,使得大量表土随之流失。以2005年径流观测资料为例,产流总雨量295.2mm,输沙总量13200m3,其中产沙量最大的三次降雨量为139.6mm,共产沙10430m3,降雨量只占总雨量47.3%,而输沙量却占年产沙总量的79.0%。
2.2 坡耕地面积大,植被差,沟壑密度大
全县坡耕地面积1937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3%,沟壑密度2.1km/km2,林草覆盖率仅41.6%,且零星分布,没有形成整体的防护效能,暴雨期间就会形成坡面径流,成为土壤流失的载体。据陇县多年小流域治理的经验调查分析,水土流失中70%的流失量是由坡耕地产生的,每年因此减少耕作层厚度7mm,亩均年损失土壤6.07t。
2.3 土壤抗蚀能力差,易流失
据土壤普查资料,县境内土壤主要为黄土性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该类土壤是在黄土母质基础上,经过较短时间耕作形成的一种幼年土壤,其土质结构疏松,粘聚力小,抗蚀性差,在外营力作用下,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4 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
由于群众观念落后,生态意识淡薄,基本建设及资源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水土保持,如陡坡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生产建设中随意堆放固体废物,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 水土流失危害
3.1 地力减退,面积锐减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土地损毁,肥沃的表土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土地生产力日益降低,特别是陡坡地,有的表土流失殆尽,寸草不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1989年7月发生在东风一带的特大暴雨调查,降雨量370mm,最急时段10mm/min,历时21小时,在29°的夏闲地上,每亩流失土壤37.6cm,冲走表土厚56mm,一次暴雨损失耕层土壤近30%。积水槽地段由于受上部水流的波及和冲刷,耕层土壤全部冲走,犁底层的铧迹清晰可见,按土壤全氮平均含量0.087%计算,在侵蚀总量中,每年可损失氮素1432t,折合碳酸氢铵8183t,损失有机质20100t。
3.2 淤积水库,缩短水库兴利寿命
在土地遭到侵蚀破坏后,山洪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水库,不仅减少了蓄水库容,影响灌溉和城市供水,而且严重地影响工程防洪和综合利用效益。据观测资料显示,全县11座水库,24座淤地坝,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有些已出现垮坝和淤积报废。且位于下游的冯家山水库年淤积量400多万m3,总淤积量已达9000多万 m3。
3.3 河床抬高,影响了河道的正常行洪
由于水土流失使得入河水流含沙量大大增加,河道淤积加剧,河床随之抬高,影响正常行洪,加剧了洪水灾害。
3.4 污染水源,危害生命
冯家山水库是宝鸡市生活用水最大的水源供给地,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市人民的健康。项目区位于冯家山水库上游,区内荒山荒坡及陡坡耕地,因面蚀和细沟侵蚀产生大量的泥沙,径流挟带化肥、农药残留物,直接进入冯家山水库,造成水质污染。
3.5 生态失调,农业减产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生态失调,旱、涝、风、冰雹、霜、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土地日益贫瘠,致使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其中1981年8月21日一次暴雨水毁农田3万亩,受灾作物面积2.5万亩,当年粮食减产300多万kg。
4 当前水土保持治理存在问题
(1)工程治理措施建管不完善。①部分工程质量不高,如山坡田间道路治理差,没有引路水归田,路面冲毁现象严重。②管护工作薄弱,治理成果管护亟待加强。新修的基本农田遭受暴雨袭击,埂坎被冲垮、坍塌,形成新的沟壑,失去了“三保田”的作用,春干伏旱,致使苗木成活率普遍不高,治理管护脱节。③措施分布不均,乡、村之间不平衡。
(2)投资少,治理速度慢,治理效果不明显,使得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3)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人为破坏的现象,致使水土保持效益不明显。
(4)项目区群众思想守旧,只注重粮食生产,而忽视林草建设,区内林草覆盖率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未得到彻底改善。同时,治理缺乏长远的建设规划和宏观调控综合措施。
5 后期治理建议
(1)稳定的政策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础。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群众性工作,水保设施破坏容易、恢复难。只有政策稳定,治理持之以恒,才能有成效。
(2)水保治理工作面广量大,分布零散,项目门类多,需要动员项目区全部劳力集中会战以及全社会的重视,属于一种全民性工作。为此,陇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水利局局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乡镇为成员的“陇县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承担治理任务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有权威、有职责、有战斗力的指挥系统,并逐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夯实责任,使全民动员,全民动手,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从而保证了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科学治理是水土流失治理的保证。只有科学的规划,遵循水土流失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各项措施,才能通过治沟建设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高产稳产;治坡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治路改善高山交通条件,便利群众出行,机械运输;治水解决农业遇涝能排、遇旱能灌和人畜饮水问题;全面封禁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4)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施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推广机械施工,修建连片基本农田,并参考群众意愿,发展节水窖灌,引进林草新品种,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提高苗木成活率,努力提高流域治理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值。
(5)群众是项目建设的主力军,也是项目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保护和激励群众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县水保站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如何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通过电视、板报、悬挂横幅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做宣传,提高了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治理过程中,始终把明晰产权,落实承包作为确保项目建设良性运行的首要任务来抓,按照“公开竞价,公平竞争”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明晰项目产权,把项目建设与群众的利益直接挂钩,进一步放开建设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明确了治理者的责、权、利,使经营、使用和管理权相统一,解决了“国家要被子,群众要票子”的问题,切实调动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建后管护责任的落实。
(6)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建议对项目资金实行统一管理。①对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蓄、专人管理、专账专用,做到使用、兑付及时。②严格执行报账拨付制,按规定持工程阶段验收卡、进度表以及原始支付凭证,定期向财政局报账审核,财政局按工程进度及时拨款,保证建设资金的按时到位。③加强审计监督。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半年检查和年终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坚决杜绝单位和个人截留、挤占和挪用等现象,确保工程资金充分发挥作用。
6 结语
陇县实施水土保持项目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水保、财政部门和治理区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从1999年至2012年底,重点治理了13条小流域,共完成投资6297.1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846.86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20km2,其中新修坡改梯 6180.95hm2,营造水保林12085.16hm2,栽植经果林2618.96hm2,种草 3400.62hm2,封禁治理 14097.16hm2,保土耕作1119.04hm2,新修生产道路230.05km,新建水窖922眼,新建谷坊47座。归纳起来,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①从根本上改变了治理区面貌。②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多(植被多)、快(速度快)、好(效果好)、省(成本省)的生态建设新路子。③筑就了具有时代色彩和行业特点的创业精神,即“自力更生、苦干实干、讲求实效、开拓创新”精神。④为全县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树立了示范样板。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配置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各项措施,做到集中连片、层次分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区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把陇县建成生态、文明新陇州。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