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宝鸡市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景观建设的思考
2014-08-15王雅杰
王雅杰 张 楠
(1.宝鸡市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陕西 宝鸡 721006;2.宝鸡市渭河综合治理办公室 陕西 宝鸡 721006)
1 工程概况
宝鸡市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围西起宝鸡峡大坝,东至扶(风)杨(凌)、眉(县)周(至)交界。治理河道长度100km,北岸岸线长95km,南岸岸线长100km,属渭河中游段,涉及沿渭金台、渭滨、高新、陈仓、岐山、眉县、扶风四区三县。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渭河干流堤防151km(北岸73km,南岸 78km);建设渭河支流堤防55km;新建、扩建入渭口交通桥20座;建设堤顶路面及堤防绿化151km;滩区清障整治45.12km2;新建水体生态监测断面8处,水利管理设施3处;开发滩面20.13km2,新修景观水面4处,景观公园20处。
目前,渭河干流防洪工程已全面建成,入渭口支流交通桥建设任务完成过半,堤顶路面及堤防绿化完成三分之一。根据省上要求,2015年上半年前堤防、入渭口交通桥、堤顶路面及堤防绿化等主要任务要全面完成,实现渭河干流堤防全线贯通,建成渭河中游宝鸡城防段百年一遇、农防段五十年一遇的完善防洪体系。
做好河道生态修复,建设渭河宝鸡段绿色景观长廊及渭河水污染防治将是宝鸡市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宝鸡市打造了渭河北岸岐山段十里芦苇荡绿色景观长廊示范工程,初步建成了渭河北岸70km芦苇及水生植物绿色景观长廊。结合已成工程经验,分析研究,提升理念,做好渭河生态景观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 治理原则
2.1 合理安排,确保防洪安全
根据渭河中游宝鸡段防洪要求,统筹考虑渭河宝鸡中游段地形地貌及其他客观因素,结合河道现状,以恢复自然生态为主。
2.2 科学治理,顺应自然规律
在空间布局和项目设置时充分考虑资源现状,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在维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渭河宝鸡段水生态系统现状和宝鸡社会经济未来发展需求,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河道实际生态承载能力,严格管理河道,在保证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基础上,适当增添亲水人文景观,构建“健康和谐”的绿色景观长廊。
2.3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渭河生态景观建设是一项“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的治理工程,治理时要结合水利、环境、生态、景观进行综合考虑,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渭河宝鸡段防洪需求、水环境需求、生态需求以及市民亲水需求等多方面需求,在兼顾渭河中游宝鸡段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塑造全新的河流自然景观。
2.4 强调整体,体现节点特色
妥善处理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发展的眼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河流,使沿河两岸相互成景,点、线、面相互陪衬,在渭河整体的大景观基础上,强调节点特色景观。对全段河道进行生态因子分析,以恢复河流自然健康为目标,进行河床修复、生态景观打造。对不同节点,按其特色进行合理安排,既与大景观协调,又要体现地方特色。
2.5 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从河道生态环境实际出发,立足渭河在宝鸡市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从水环境质量改善到生态系统恢复,循序渐进,逐步实施,最终实现社会发展与渭河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3 治理思路
根据渭河宝鸡段周边和规划中的城市功能布局结构,结合沿岸城乡的历史文化,以沿河城镇分布为依托,以滩地绿化、入渭口湿地、滨河公园等形式来改善沿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在宝鸡城市核心区、陈仓区、高新科技新城、蔡家坡汽车产业开发区、眉县滨河新城等重要节点打造滨河公园,为沿岸群众提供休憩公共开放空间。节点之间通过生态缀块和绿色廊道连接,建设自然、生态、健康的绿色河道。以渭河为轴线,进行滩地生态修复、支流入渭口湿地建设、堤防绿化及滨河公园建设,通过河道生态修复,整合各节点河道景观,形成统一大视野,构筑沿河两岸生态景观长廊,在整体提升渭河中游宝鸡段河流健康状况的同时,突出生态、景观的有机结合,把渭河中游宝鸡段打造成西部“最长、最大、最美的河流生态长廊”。
4 治理措施
4.1 滩面整治与生态修复
4.1.1 滩区整治措施
渭河中游宝鸡段河流生态资源丰富,是大量水禽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栖息场所,两岸滩地自然生长多种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谱、芦竹、稗草等。但长年的采砂活动和渭河干流防洪工程的建设,导致部分滩面破坏严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堤防建设时不合理取料留下许多深坑;②受采砂、工程建设取料影响,滩面自然高程破坏严重,高低不平;③滩面凌乱,采砂坑、水塘较多;④滩面多处存在采砂弃料堆。
根据河道现状对河道高程、坡度、坡向、潜在溪流、水域等生态因子进行分析,从高程、坡度、坡向上均有利于种植,但不利的是现状滩面凌乱,水系过分孤立,没有充足的水源支撑滩面绿化,因此,要先对滩面进行适当修正,再结合滩地的现状水塘、潜在溪流、滩地、耕地、湿地等基础,按照生态修复原则增加水塘和沟通廊道,形成生态缀块,建立生态网络,形成连通的滩地水系,为滩面生物的全面恢复提供水源和栖息地。
4.1.2 滩面绿化修复措施
滩面绿化应以渭河中游段常见植物为主,适当应用景观搭配植物,在考虑洪水位、滩地水源等因素后,进行品种选择和栽植。
渭河中游段常见植物。根据宝鸡市治渭办调查结果,渭河自然生长的常见植物有:芦苇、芦竹、马蔺、千屈菜、香蒲、佛子茅、水蓼、水葱、苍耳、河芒、营蔺、芒、狄、酸摸、野稗、灯芯草、水毛花、光头稗、白茅、棒头草、飞蓬、裂叶荆芥、水芹、碱蓬、鸢尾、白菖蒲、水莎草、雨久花、荷花、芡实、水麦冬、石蒜、水生美人蕉、顶蕊三角咪等30多种。
滩面绿化策略。滩面总体绿化策略应按照当前滩面现状的主要类型进行配置,原则上按不同频率洪水淹没线划分,可根据滩面水源情况灵活掌握。
(1)两年一遇洪水水位线以上滩面基本种植旱生或后期生长需水少的植物,如芦苇、芦竹、棒头草等。可适当选取当地较矮的灌木进行搭配,也可选取需水量较少的一、二年生植物组合形成景观效果。
(2)两年一遇洪水水面线以下滩面可选择水陆交错带植物,如芦苇、马蔺、千屈菜、香蒲、佛子茅、水蓼、水葱、水芹、鸢尾、白菖蒲、芡实、水生美人蕉、水莎草等形成景观效果。重要节点可根据需要配置一些矮生、湿生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增强景观效果。
(3)滩面溪流和水塘等水系中,选择水生、湿生植物,如水蓼、水葱、水芹、雨久花、荷花、千屈菜、茭白、水生美人蕉等进行搭配种植。
4.2 支流入渭口治理
渭河中游宝鸡段支流汇入口多,全线100km河道上入渭口支流多达32条。支流入渭口生态景观建设应与河道治污相结合,尽可能根据地势、造就不同的生境,并选择多种植物配置,对支流来水泥沙、污染物进行截留净化,增加河道景观效果与自净能力。根据入渭口地形和水流情况,入渭口湿地以地表流为主,布置形式可采用梯级湿地形式或处理单元形式。梯级湿地布置依靠自然高差布置,模拟自然净化过程,经污染沉淀、土壤净化、生物净化等逐级处理,使水经过由土壤、植物、鱼类共同构成的生态“滤网”而达到水体自净。处理单元形式采用浅滩和深槽交替的处理单元形式,通过交替分布的陆地、浅滩和深槽,造就泡沼及蜿蜒型溪流,减缓水流速度,延长水流停留时间,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湿地自净能力。
河流生态植物的选择应尽可能采用本土植物,在保证适应当地气候的前提下,根据因地制宜、经济效益、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协调的原则,同时考虑耐污性、生长能力、根系发达程度以及经济与美学价值等因素。渭河宝鸡段生态湿地可选择的挺水植物有芦苇、水葱、香蒲、茭白、灯芯草等,腹水植物有凤眼莲、浮萍、睡莲等,沉水植物有茨藻、金鱼藻、黑藻等。可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植物为优势种搭配栽植,并根据环境和植物群落特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安排,达到湿地生态系统良性运转、稳定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河流生态植物的配置方面,根据现有地形,在地势较高的堤防种植芦苇等挺水植物,在地势略低的地方种植茭白、菖蒲等挺水植物,为防止水生植物碍洪,应适当减小植物的种植密度,但插值密度不应小于3株/m2。
4.3 排污口治理
排污口应按照排污口类型综合考虑治污与景观需要,对于工业类、混合类排污口,应在出口处布置过滤池、多级静水池,设置曲折溪流,静水池中布置黑藻、苦草、金鱼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沿溪流和池塘边沿布置风车草、芋头及芦苇、黄菖蒲等挺水植物。生活、养殖类排污口可不设滤池、静水池,设置曲折溪流,引导水流流向,沿水流方向种植香蒲、再力花、水生美人蕉、茭白、黄菖蒲等。
5 结语
全面推进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改善渭河中游宝鸡段生态环境,结合水污染防治,做好沿河生态景观建设,是下一阶段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重点核心内容。沿渭县区要共同探讨、尽早谋划,提升水平,做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宝鸡段生态景观建设。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