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省水库管理工作趋势
2014-08-15尚娟利
尚娟利
(榆林市水利工作队 陕西 榆林 719000)
1 陕西省水库现状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和长江流域中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 31°42′~39°35′之间,总面积20.58万km2,人口3733万。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无定河、延河、泾河、北洛河、汉江、嘉陵江、丹江、泾水等河流。河流虽然众多,但是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时间空间分布严重不平衡。20世纪6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背景下,陕西人民因地制宜兴修了大量的大大小小的水库,初步奠定了陕西农村水利的基础,为陕西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80年代,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供水和工业发展再次遇到水资源匮乏的“瓶颈”制约,黑河水库、石头河水库、冯家山水库等一大批大中型水库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据陕西省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显示:陕西现有水库1125座,总库容98.98亿m3。已建成水库1102座,总库容88.51亿m3;在建水库23座,总库容10.47亿m3。其中,大(1)型水库1座,库容25.85亿m3。大(2)型水库12座,库容29.66亿m3。中型水库852座,库容 31.18亿 m3。小(1)型水库 300座,库容9.72亿m3。小(2)型水库727座,库容2.57亿m3。水库每年带来综合效益达100多亿元,是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条件。
2 水库存在的问题
2.1 病险水库较多效益低下
由于陕西省的水库大多修建于“大跃进”时期,片面的贪大求全,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只重视建设进度不重视工程设计,导致大部分水库设计不科学合理,或者没有做设计,而是根据土办法和经验来修建,导致众多水库设计标准低、建筑物等硬件设施不完善,防洪能力低下,效益低下。
经过30~40年的长期运行,一大部分散布在农村的小型水库长期疏于管理,年久失修,大坝主体及其附属建筑均存在安全隐患,跑、冒、滴、漏等现象严重,库区蓄水能力严重下降。同时,库区淤积也十分严重,库容严重萎缩,难以蓄水。遇到超标洪水,极易产生溃坝、翻坝、溢洪道堵塞、建筑物损毁等灾害。一旦发生事故,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不能保障。众多病险水库已经成为悬在人民头顶的“定时炸弹”,急需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资料显示,全省三类病险水库多达300多座,占水库总数的28%。长期以来,许多病险水库低水位控制运行,兴利库容减少,无法按设计标准满足供水、灌溉、发电等用水需求,严重影响了水库效益的发挥,同时,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商州区南秦水库,水库位于丹江一级支流的南秦河上游,总库容900多万m3,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养殖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由于工程老化失修,库容大幅缩减,水库效益日益锐减。2008年被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2010年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后,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校核标准达到了500年一遇,为下游6.3万群众、1.3万亩耕地及203省道、西合铁路、沪陕高速公路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蓄水能力大增,成为商洛市市区第二水源地和生态用水水源地,除险加固效益明显。
2.2 粗放管理
在广大农村,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大部分小型水库出现管理主体缺失,水库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管理资金空白的现象,有人用无人管、任意破坏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汛期,水库防汛工作常常无法落实到位,进一步增加了防汛保安难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期存在于水库管理单位中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机构臃肿、管理粗放等问题日显突出,致使水库管理的现实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库管理的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水库管理的重点是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相对忽视水库库区管理。水库库区管理法规不够健全;一些水库的库区土地确权划界、库区资源保护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水库库区面广线长,管理力量不足等,都是导致水库库区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涉及库区的水事活动特别是库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大幅增加,对水库的负面影响加剧,水库库区管理急待加强。
3 未来水库管理的趋向
3.1 建立水库降级报废制度,有序报废部分水库
针对陕西省水库存在病险水库较多的实际情况,相关水利部门应该对其逐一检测核实,对部分基本丧失水库功能且威胁到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小型水库进行功能评估,依法、有序、科学的对这部分水库进行降级报废。
3.2 建立健全水库管理制度
虽然在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之后,水利部又相继制定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通则》《水库洪水调度考评规定》,但是,20年后,全国和各地的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法律法规不能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效能。为此,陕西省各地水利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为水库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提供条件,从而提升水库整个管理水平。
3.3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当前,陕西省水库管理的难点的重点在农村小型水库,关键在理清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明确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首先要理清水库的管理主体和收益主体,明确管理责任以及权利和义务。水利部门要通过集体经营、个体经营、出租等方式明确管理主体,加强水库产权主体的培训和学习,进一步增强管护责任感和管理能力。通过建立水库管理基金,从收益中收取水库管护经费,进一步加强日常水库基础设施的检修,保证水库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
3.4 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水利发展迎来历史黄金机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加大。从2008年起,陕西省财政每年筹集6000万元,用于国家专项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截至目前,210多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将恢复新增库容18.44亿m3,效益十分明显。陕西各级水利部门要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资金,落实省市县配套资金,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全面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步伐。
3.5 加快水库管理现代化进程
水库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推进水库管理设施等硬件现代化的同时,要努力推进水库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软件的现代化。首先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视频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水库监测水平,实现无人值守,实时在线监测。其次是要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水库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管理水平,保障水库安全运行,提升水库效能。
总之,在陕西水资源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的今天,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现有水库的管理和维护,通过除险加固、引进现代高科技,提升管理水平,促使水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养殖、旅游等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