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水体排放技术养殖鲤鱼的实践与思考
2014-08-15陈泰峰
陈泰峰
(大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山西 大同 037000)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本试验时间为2012年6月10日—9月12日,共95d。试验使用位于距离大同市区36km的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的池塘,3口试验池塘面积均为0.67hm2,东西走向,池深3m,保水性能好,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不超过20cm,由南向北依次编号为3号、4号、5号。试验塘配备有底层增氧设施和换水设备,防止出现低溶氧综合症。
1.2 水源与水质
养殖补充用水来源于本示范基地的地下井,水量充足,水质符合无公害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试验塘在延续使用2009—2011年零排放技术养殖用水的基础上,于5月20日开始加注部分新水后放养鱼苗,以后随着鱼的个体增大逐渐加深水位,7~10d加1次水,每次加水10~20cm,每15d泼洒1次生石灰,每公顷水面用量300~375kg。7月初使用增氧机,每天开机,晴天中午开机1~2h,阴雨天开机2~3h。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水质基本保持良好,7月上旬水位加到最高,每个池塘平均水深达2m,以后仅对池塘补充蒸发和渗漏用水,3号塘累计补充0.50m,4号塘累计补充0.53m,5号塘累计补充0.60m,没有排放任何池水。
1.3 鱼苗放养
试验所用夏花为从天津调运的建鲤和白鲢,鱼苗规格整齐、活泼健壮。鱼苗放养前7~10d进行清塘消毒,鱼苗用4%食盐水消毒。鱼苗下塘时天气晴朗,先经过试水鱼证实水中药性已消除时放鱼苗,在鱼池上风处放入鱼苗。放养鱼苗前用密眼网拉空网除野杂,每公顷放养2g的鲤鱼夏花75000尾、150kg;0.25g的白鲢夏花15000尾、3.75kg。3口塘放养水平相同,共放养鲤鱼夏花225000尾、白鲢夏花30000尾。
1.4 饲料与投饲
投喂饲料为美国大豆协会提供配方生产的36∶7大豆浓缩蛋白膨化浮性试验饲料。每个池塘开始设置一个16m2的投饵框,随着个体的增大撤去投饵框。投饲量根据天气和水温的变化采用90%饱饲投喂法,每天3次。3口试验塘投饲量相同,共用饲料10278kg。
1.5 日常管理
鱼苗培育过程中应加强巡塘,观察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及时清除蛙卵、杂草,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投喂称重的饲料,勤测定和记录池塘中鱼的摄食情况,每天上、下午测定水温、透明度和其他影响水环境的因子。同时观察水质和鱼有无应激、疾病、低溶氧综合症及其他不利健康的因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所有试验的数据准确、完整地记录在数据记录册中。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试验池塘各池起捕时间为9月5日—9月12日。通过对各试验池的收获情况分析,3口试验塘鲤鱼鱼种平均规格85.1g,鱼种产量11796.9kg;白鲢鱼种平均规格53.2g,鱼种产量1439.3kg。3口试验塘净增肉11497kg,投饲量10278kg,饲料系数0.89。4号池与5号池起捕规格差异显著,3号池与4号池起捕规格差异不显著。
2.2 经济效益分析
总产值以大同市场价鲤鱼鱼种10元/kg、白鲢鱼4元/kg计,3口塘生产投入29080元,其中:鱼种4400元,饲料17130元,设备300元,能源1750元,劳力5000元,其他500元。3口渔塘收获鱼种13267kg,总产值138737元,纯利润36790元,投资回报率42.1%。
3 结论
该试验针对山西省水资源短缺现状,在夏花放养和养殖模式相同的情况下,养殖全过程采用不排水、不投药,使用膨化浮性饲料和科学管理的方式,所获得的产量基本相同,达到了节水减排、水体重复利用、节能降耗、质量安全和健康养殖的目的。同时,蛋白浓缩物全取代鱼粉的植物性蛋白饲料养殖鲤鱼鱼苗至鱼种,可降低劳动强度和节约饲料成本。
但此次试验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大同市市场的鲤鱼、白鲢鱼来源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本地生产的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很小,而鲤鱼、白鲢鱼属于普通鱼类,经济价值不高,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二是虽然该试验项目对全省乃至全国发展节水型渔业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促进全省水产健康养殖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建议在选择品种上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三是传统池塘养殖鱼耗水量12m3/kg,养殖水体污染严重,为此,需逐步推行节水型的生态养鱼技术,达到水的零排放,改变传统的大排大灌式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