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
2014-08-15姜伟华
□ 姜伟华
春节晚会上一曲《时间都去哪了》感动了很多人,也感动了我。听着这首歌的旋律,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现在想想,流泪的原因与其说是感动还不如说是感慨,感慨那有限的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过去大半;感慨生活中,不管你把时间用在哪,它都会一刻不停地在我们身边匆匆流逝,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阻止不了它的脚步。
生命的长度已然受到了限制,我们能驾驭的也只有生命的宽度了。所谓生命的宽度其实就是生命的质量。虽然每人每天都拥有同样的24小时,但生活的质量却是千差万别的。尽管这其中有些是命运强加给我们的,但更多的还是人为造成的。
如果说每天都能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轻松快乐地享受人生是理想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这在实际生活中还真不容易实现。
“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这首歌的歌词虽然不长,但却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付出和对人生的无奈。而这种生活状态主要体现在77后和80后的父母身上。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让这代人以及后来人把大部分精力或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投入和寄托在孩子身上了。曾经闻名一时的报告文学《中国小皇帝》就是对此状的最好的诠释。独生子女们也成为“小皇帝”的代名词。
中国是一个注重亲情和家庭关系的国家。这种关系确实给人带来了温暖和社会支持系统。但这种关系也常常是家庭矛盾的主要来源。电视剧《断奶》《孩奴》《独生子》《老有所依》《大丈夫》《我的儿子是奇葩》等剧情,都反映出在许多家庭中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关系。他们物质生活看上去都不错,但精神生活普遍质量不高。
这些矛盾不仅仅出现在高于生活的电视剧中,现实中我们也被这些问题围绕着。想想我们聊天的话题,有多少是能绕过这些内容的呢?
受这首歌的启发,我也在想我的时间都去哪了?让我记忆较深的是与歌词中的内容恰恰相反,并没有“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而是满脑子都是老人病了,住院了,如何照顾了……心情和精力大都在老人们的身体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问题上。和歌词相同的却是: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眼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花了。如今也变成老人被孩子操心惦记着。
如果要问时间都去哪了?其实很多人的时间都被生活琐事占据了,时间都纠结和消耗在处理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上了。为什么我们遇到的问题会这么多?纠其原因,既有国家制度上的(比如计划生育、高考制度、养老制度、分配制度等),也有人们错误认知等原因。而这些认知常以爱的名义出现。近年出版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透彻地分析了家庭问题的根源所在。
总之,不管曾经的时间都去哪了,它毕竟已经过去了,不会再来了。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好剩下的时光。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然而人们往往喜欢做别人。最典型的是,无论孩子长到多大都不愿意放手,这是中国父母的通病。其实每个人都管好自己,就是对家人的最大帮助。所以,拥有生活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自己的事,不干涉他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的事,这会让我们有限的时间去它该去的地儿,不再让时间“乱跑”了。这是其一。
其二,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用“人生三层楼”理论来概括人生追求的境界。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又说:“我虽用三层楼作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再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
“人生三层楼”,对我们人生的启迪是:物质的满足是人生价值的基本实现,精神上的愉悦是人生价值的高层次实现,灵魂生活是人生更高层次的实现。不管身处哪一层,摆脱烦恼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都是相同的。
人各有志,虽然住一层楼的人占大多数,但想上楼的人也不少。毕竟一层楼的天花板再高,也不过是二层楼的地面而已。在他们看来只有能触及精神和灵魂层面的东西才会带来真正的愉悦和持久的幸福感。
想登上人生的高层楼是人们良好的愿望,而能登上高层楼需要的是勇气、能力和智慧。虽然有难度但它毕竟是人生追求的更高层次,这也正是我们的时间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