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低碳引领我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4-08-15袁晴棠

石油化工 2014年7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绿色生产

袁晴棠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 100728)

特约述评

绿色低碳引领我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袁晴棠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 100728)

综述了世界石化产业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绿色化学、化工技术取得的积极进展;国际大型石油石化公司积极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开发与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节能减排已成为潮流;生物基化学品是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国际石油石化公司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研究等。同时总结了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初步进展,分析了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推动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思考。

绿色低碳;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伴随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重,化石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工业在繁荣经济、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三废”产生。要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减少排放,就必须发展绿色化学,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甚至避免有害物的产生。绿色化学是当今国际化学学科研究的前沿,是21世纪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伴随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世界石化产业呈现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

本文综合论述了世界石化产业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初步进展,分析了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推动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思考。

1 世界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

1.1 绿色化学、化工技术取得积极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绿色化学、化工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1990年美国颁布污染防治法案,1996年美国政府设立“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1997年由美国国家实验室、有关大学和企业联合成立了绿色化学院,绿色化学的研究在美国兴起。此后,日本、欧洲、拉美等地也相继掀起绿色化学研究的热潮。在绿色化学研究的基础上,绿色化工生产技术快速发展,其研究范围包括:1)原料绿色化,选择无毒、无害原料,以及替代性和可再生原料(如生物质、淀粉和纤维素);2)化学反应绿色化,目标是实现“原子经济反应”;3)反应介质绿色化,采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溶剂和助剂;4)产品绿色化,生产环境友好的化工产品[2]。

在原料绿色化方面,国外已开发出用无毒或低毒化学品替代剧毒的光气和氢氰酸生产许多化工产品的技术。如意大利埃尼公司开发出以一氧化碳、甲醇和氧气为原料制备碳酸二甲酯(DMC)的工艺,从而淘汰了以光气和甲醇为原料生产DMC的技术等。在替代氢氰酸方面,日本旭化成公司开发出用异丁烯直接氧化生产甲基丙烯酸的技术,代替以氢氰酸和丙酮为原料生产甲基丙烯酸的技术等[2]。

化学反应绿色化的目标是实现“原子经济性反应”,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已有一部分生产技术是“原子经济反应”的应用实例。如乙烯聚合生产聚乙烯、丙烯聚合生产聚丙烯、对苯二甲酸(PTA)与乙二醇聚合生产聚酯、甲醇羰基化制醋酸以及在钛硅分子筛的催化作用下,环己酮与氨、过氧化氢一步直接合成环己酮肟等都属于“原子经济反应”[2]。此外,绿色化工技术还在反应介质绿色化、产品绿色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近年来,为应对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世界石化产业在发展绿色化工技术的同时,加快开发和应用节能减排、生物基化学品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石油石化企业积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

1.2 国际大型石油石化公司积极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为了应对资源和环境压力,国际大型石油石化公司正在积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

埃克森美孚公司探索低碳高效运营模式,将其温室气体减排的战略目标分成3个阶段:近期目标是提高能效;中期目标是推进成熟减排技术的应用;长期目标是开发突破性新型减排技术。该公司把提高能效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重要途径。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能源的优化利用,推广采用最新透平技术的热电联产生产方式,显著提高了能效,在全球30多个地区建设了100多座热电联产装置,2011年热电联产能力超过5 GW。该公司在生产运行中实施能源管理系统,控制碳排放量,2000—2011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52 Mt。埃克森美孚公司还致力于开发可再生能源,2009年7月推出光合成海藻生产先进生物燃料研发计划,预计投资将超过6亿美元[3-4]。

巴斯夫公司坚持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每年在提高能源效率、气候保护、资源节约和可再生原料领域的研发投入达4亿欧元,超过研发总投入的三分之一。通过提高能效,1990—2008年间,该公司在产量增长68%的基础上,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量下降32%,单位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下降60%[5]。2010年巴斯夫公司除在自身生产过程中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外,还通过创新气候保护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减少二氧化碳足迹322 Mt[6]。

1.3 开发与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节能减排已成为潮流

据BP公司《2035年全球能源前景》预测,2012—2035年,全球能源消费将增加41%,人均能源需求将增长14%。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将显著增加,在能源、环境约束凸显的今天,提高能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同时,节能也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首要措施。2010年发布的《IEA能源技术展望》给出了2010—2030年期间不同低碳技术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度:提高能效56.9%、可再生能源22.9%、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10.8%、核能9.97%。由此可见,节能是减排二氧化碳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和研究机构都把开发节能减排技术作为研发的重要方向,相继开发出一系列节能减排新技术,并积极推广应用。

例如,近年来PTA节能技术有突破性进展。美国Pxarair公司开发了以富氧为基础的氧化工艺,与传统的PTA工艺相比,氧化工艺的选择性可从96.2%提高到98.2%,原材料和公用工程消耗也大幅降低;Dow化学公司和戴维工艺技术公司开发了紧凑型PTA工艺技术,与传统PTA工艺相比,紧凑型PTA工艺技术不仅可降低15%的投资和20%的公用工程消耗,还可节约25%的装置空间;BP公司PTA减排新技术使废水和气体污染物减排三分之二,固体废物减排一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基本消除。又如,异氰酸酯节能减排技术也取得新进展,拜耳公司采用节能新工艺在上海漕泾投运的250 kt/ a二异氰酸酯装置,与传统装置相比,降低了约60%的能耗、80%的溶剂消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 kt,并降低20%投资[6-7]。

近年来,各大石油石化公司通过开发、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实施优化能效解决方案,取得了积极成效。如BP公司实施工厂操作优化和能效优化解决方案,2011年能源消耗总量比2010年降低了10%[3];巴斯夫公司每年因节能节省的成本相当于节省2.60 Mt原油的使用量,约合10亿美元的成本节省[5]等。

1.4 生物基化学品是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

用生物质原料生产生物基化学品是减轻对石油的依赖和对气候影响的重要途径。生物质气化可制得富含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合成气,由合成气可生产系列化学品。生物质还可经预处理,通过微生物或酶将多糖转化为单糖,再经化工或生物技术转化成化学品。近年来,在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一批技术公司和部分石化公司涉足生物基化学品的技术研发,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有一些生物基化学品进入市场。据美国《化学周刊》2013年8月9日报道,目前世界100%的1,3-丙二醇和99%的乳酸生产用原料来自生物质。2011—2013年,琥珀酸产能已从3 kt/a增至50 kt/a。预计到2020年,全球可再生化学品市场有望从目前的36亿美元增长到120亿美元。

近年来,生物基化学品的研发不断取得新进展。Braskem公司2010年9月率先在巴西建成世界首套基于甘蔗基乙醇生产0.2 Mt/a乙烯的“绿色”乙烯装置,为下游装置提供原料[6]。2012年Genomatica公司与杜邦Tate&Lyle生物产品公司合作,成功地工业放大生产出2.27 kt生物基1,4-丁二醇产品,生产过程的能耗比经典Reppe法的能耗降低约60%,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70%[8]。德国Lanxess公司以Genomatica公司生产的生物基1,4-丁二醇为原料,成功制备出20 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Genomatica公司与美国杜邦公司对半出资,在德国建设80 kt/a PBT生产装置,生产生物基PBT产品[9]。

近期另一重要进展是生物基丁醇。Gevo公司通过发酵技术生产生物基异丁醇。据美国《世界炼油商务文摘周刊》2013年9月2日报道,Gevo公司继成功开发并生产出生物基异丁醇产品后,已在实验室用生物基异丁醇生产出对二甲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并建成投产了生产生物基对二甲苯的示范装置。

Myriant公司和JM Davy公司合作成功投运了以生物基丁二酸为原料的丁二醇/四氢呋喃生产装置[10]。中国石化扬子石化公司1 kt/a生物基丁二酸中试装置已产出高纯度丁二酸,采用的工艺可在发酵过程中大量利用化工装置副产的二氧化碳,每生产1 t丁二酸产品可利用0.37 t 二氧化碳[11]。

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蓬勃发展,北美的乙烯厂多用廉价乙烷等轻烃作为原料,导致丁二烯供应缺口进一步增加。因此,开发生物基丁二烯技术成为另一热点。美国Genomatica公司已开发出生物基丁二烯技术,该公司正在将生产生物基丁二烯技术推向工业规模应用。Cobalt公司在开发的生物基正丁醇技术的基础上,正在研发以生物基正丁醇为原料生产生物基丁二烯的成套技术[12]。

近年来,一些大型石化公司先后介入生物基化学品业务。除了前述的杜邦公司外,Dow化学公司在巴西拥有以甘蔗基乙醇为原料的0.35 Mt/a聚乙烯装置,并正在与拥有由玉米和蔗糖低成本生产丙烯酸中试技术的OPX-Bio工业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生物基丙烯酸工业生产技术,计划将于2017年实现商业化[6]。据《化学周刊》2013年7月3日报道,巴斯夫公司与Cargill公司和Novogymes公司合作,已成功地以中试规模生产出生物基丙烯酸产品。

除了上述生物基化学品外,还有一批生物基化学品如异戊二烯、异丁烯、己二酸、己二胺、1-丙醇及异丙醇等正在加紧研发中。

1.5 国际石油石化公司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研究

减排二氧化碳是石油石化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在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研究。

在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方面,一些公司在积极研发和示范该技术。例如,法国道达尔公司开展了一项一体化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试验项目(Lacp项目),该项目采用燃烧碳捕集技术,通过管线输送至储存地点,最后注入枯竭的天然气田,被称为世界第一条“碳捕集与封存链”[13]。壳牌公司在英国的彼得黑德项目,得到了英国SSE电力公司和彼得黑德燃气电站业主的支持,其目标是用10年时间捕集10 Mt二氧化碳,可为500 000个家庭提供可使用一年的清洁电力[14]。2010年埃克森美孚公司在美国怀俄明州和挪威通过地下灌注形式,封存二氧化碳近5 Mt[4]。挪威国家石油公司预计到2020年其新的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将拥有3 Mt/a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6]。

在二氧化碳的利用方面,为了降低碳排放,并替代石化原料,二氧化碳的转化利用研究成为石化公司研究的热点。例如,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展了二氧化碳转化制甲醇的中试研究,建成投运了0.1 kt/a的中试装置;日本旭化成公司开发出以二氧化碳和苯酚为原料制取碳酸二苯酯(生产聚碳酸酯的原料)的新工艺[6];拜耳公司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回收RWE公司褐煤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用其作原料利用高效锌基催化剂生产多元醇,进而生产聚氨酯,计划2015年进行工业生产。拜耳公司还正在与合作伙伴合作利用风电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回收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最终用于制造聚碳酸酯、聚氨酯泡沫塑料等[15];巴斯夫公司成功开发出高效、低毒、非贵金属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聚碳酸酯;德国在利用可再生能源转化二氧化碳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电解水产生氢气,再用氢气与二氧化碳作用,转化为甲烷。2012年11月,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太阳能与风能研究中心与其他单位合作,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日产300 m3甲烷气示范装置,标志着该项技术已进入工业试验阶段[16]。此外,Lanza技术公司开发了用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醋酸新工艺,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已与Lanza技术公司签订协议,将建设用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醋酸的工业示范装置[17]。

在二氧化碳基聚合物方面,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美国Novomer聚合物公司开发了用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生产聚碳酸亚丙基酯和聚碳酸亚乙基酯技术。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与合作方建成了世界首套20 kt/a的二氧化碳聚合物生产装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发成功二氧化碳共聚物生产技术,并与合作方先后建成3 kt/ a和万吨级生产装置[6]。

2 推动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思考

2.1 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初步进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现代石化工业体系。2013年,我国炼油能力已达到710 Mt/a,居世界第二位,生产的石油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乙烯生产能力为17.50 Mt/a,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已建成22座千万吨级炼厂、6座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产业集群和沿长江产业带。

近年来,石化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和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节能减排正在成为石化产业发展的主旋律,绿色低碳已成为石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2.1.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物耗

石化产业不断采用新技术,进行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小炼油、小化工装置,提高生产装置大型化和产业集约化程度,促进了能耗物耗的降低。例如,中国石化在2007—2012年间,累计关停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效落后炼油能力18.9 Mt/a,关停几十套小化工装置及小型燃油锅炉,更新淘汰性能低劣的电气设备25 000多台套等。经过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炼厂平均规模提高34.1%,乙烯装置平均规模提高13.9%。2005—2012年,中国石化累计节约能源消耗18.04 Mt标准煤,可减排二氧化碳44.38 Mt,加工吨原油综合能耗和乙烯装置燃动能耗分别下降16.5%和14.6%[18]。

2.1.2 实施清洁生产,控制污染物排放

近年来,石化企业逐步提高对清洁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实施全过程清洁生产监控。加大环保投入,重点实施污水达标排放、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2012年间,中国石化累计实施清洁生产方案7 518个,削减污水排放39.88 Mt/a,废气排放量8.713×108m3(标准状态),削减废气中二氧化硫量23.229 kt/a;COD排放量下降34.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4.2%;工业取水量下降18.2%,累计节水2.23×108m3[18]。

2.1.3 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

石化企业在加大推广应用国家重点推广的节能技术的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一系列节能减排新技术并推广应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例如,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开发的绿色高能效加氢裂化成套技术,在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1.2 Mt/a加氢裂化装置上实现工业化应用,通过催化剂级配、工艺过程、设备选型、装置操作等多方面的节能优化,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3个周期平均综合能耗仅为每t原料油23.33 kg标油,综合能耗指标已处于国内外加氢裂化装置排行榜榜首[19]。又如,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BA1101裂解炉节能技术改造,采用改进的辐射段炉管构型、强化传热技术、新型低NOx烧嘴等中国石化自有的裂解炉技术,改造后运转周期由改造前的45 d延长至85 d,热效率由93.25%提高至95.75%,每年累计可减少燃料消耗4 841 t,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 750 t以上。再如,中国石化顺序分离恒沸热回收节能型苯乙烯新技术,2012年在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120 kt/a苯乙烯装置上成功应用,综合能耗可降低15%以上,相比原工艺,乙苯/苯乙烯分离塔塔顶热量回收达到80%[20]。

除了开发和应用节能减排新工艺技术外,石化企业还致力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等研发工作。中国石化不但开发了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还成功开展了用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小型矿场试验。目前已在4个油田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试验,年合计封存二氧化碳0.4 Mt,增油0.1 Mt[18]。2.1.4 石化企业正在逐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近年来,石化企业不断提高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有的企业已把绿色低碳纳入公司的发展战略。中国石化2011年把绿色低碳战略作为公司六大发展战略之一,率先在央企中成立董事会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以监督公司安全环保、绿色低碳等社会责任落实情况。在中国工业企业中第一家发布了环境保护白皮书,体现了中国石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决心。目前,中国石化“碧水蓝天”环保专项行动正在加紧推进,计划2013—2015年3年间,重点围绕污染物减排和环保隐患治理,投入230亿元,实施803个治理项目,以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18]。

除了以上几方面外,石化企业还在发展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生物基化学品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上述情况说明,我国石化产业正在向绿色低碳的方面发展,并已取得初步进展。

2.2 严峻挑战

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难以支撑和承受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2010年我国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的9.5%,却消耗了世界一次能源的20.3%(2.432 Gt油当量)。当年排放二氧化碳约7.0 Gt,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2.2%,同时还排放二氧化硫22~23 Mt、氮氧化物22.736 Mt[21]。我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27%,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氧化。全国酸雨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2.65%[22]。近年来,我国多地区频繁出现严重雾霾,雾霾覆盖大面积国土。上述情况说明,解决我国资源、环境对发展制约的矛盾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的严峻挑战。

石化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石化产品的同时,也消耗大量能源,并伴有三废排放。目前石化工业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水平仍高于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能源消耗增速过快、部分传统大宗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能耗物耗高的小炼油厂数量众多、一些石化装置工艺水平落后、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石化企业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3 推动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思考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绿色低碳是我国石化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石化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2.3.1 调整产业结构是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破口

调整产业结构既是石化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突破口。一是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炼油、小化工装置,淘汰低效设备;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石化产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装置工艺技术水平,减少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培育石化产业领域的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高端石化产品等新兴产业;四是抑制产能低水平盲目扩张,严格控制总量,避免过剩产品产能无序发展。

2.3.2 节能减排是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2年石化和化学工业全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73 Mt标准煤,约占全国工业能耗总量的18%;排放的COD、废水、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也均居工业行业前列[23]。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17年底,石化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18%的要求,全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一要开发和应用先进节能技术,重点开发并推广应用一系列实用节能技术,包括新型节能工艺技术、过程能量系统优化技术、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热联合及加热炉节能技术等;二要加大节能减排投资力度,应用先进技术和高效设备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耗、减少“三废”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三要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落实组织保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成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机构,为节能减排提供监测服务和技术支持。

2.3.3 技术创新是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驱动力

大力开发和突破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石化产业绿色转型。一是开发绿色工艺技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物产生,提高反应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二是开发替代原料和使用劣质原料技术,如以生物质和煤替代石化原料技术、多产交通运输燃料的劣质重油加工技术等;三是绿色产品设计与开发,开发清洁油品和高性能、环境友好的石化产品;四是提升石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信息化与石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通信、面向服务架构等先进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完善提升石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运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协同创新,提升石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3.4 大力推进石化产业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石化产业的生态文明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需要,更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为此,一是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把清洁生产纳入企业日常生产运行管理,大力开发生产过程控制排放技术和设备,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削减、控制污染物排放。二是完善环保治理的长效机制,建立环保标准化管理体系,落实奖惩制度,加强现有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达标排放。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炼化副产品C4,C5,C9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及炼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四是积极减排二氧化碳,开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与利用研究,推进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2.3.5 推进煤炭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一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多联产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煤炭资源供应条件较好的企业可利用IGCC技术建设公用工程岛,向炼厂和石化厂供应电力、工艺蒸汽和氢气,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天然气重点用于清洁燃料和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三是在生物质资源充足的地区可考虑发展生物燃料,并与炼厂相衔接。

2.3.6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引领石化企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重要议题,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制高点已成为国际竞争新动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化企业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制定并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而且还应在温室气体减排、碳资源利用和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多做工作。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引领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3 结语

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尽可能降低工业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任务十分艰巨。石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化业界应高度关注世界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石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加快自身发展的绿色转型,推动我国石化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1] 何鸣元. 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1 - 2.

[2] 梁朝林,谢颖,黎广贞. 绿色化工与绿色环保[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24 - 25.

[3] 李雪静,乔明. 国际大石油公司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国际石油经济,2013,21(3):33 - 37.

[4] 罗左县,孙鹏,梁慧,等. 绿色低碳理念推进产业转型[N].中国石化报,2012-11-23(5).

[5] 崔征. 巴斯夫:保护气候,实现可持续的成功[J]. WTO经济导报,2009(7):67 - 68.

[6] 袁晴棠. 世界石化工业发展新动向[J]. 石油化工,2012,41(增刊):9 - 15.

[7] 朱国强,裴蓓. PTA生产中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 聚酯工业,2011,24(6):33 - 36.

[8] 危丽琼. 生物法BDO首次商业化生产[N]. 中国化工报,2013-03-01(4).

[9] 德国Lanxess公司成功制备出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J]. 石油化工,2013,42(11):1196.

[10] 李雅丽. Myriant和JM Davy投运生物基丁二酸为原料的BDO/THF生产装置[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3,39(4):52.

[11] 陶炎. 生物法千吨装置产出高纯丁二酸[N]. 中国化工报,2014-03-13(2).

[12] 陶炎. 北美另辟蹊径增产丁二烯[N]. 中国化工报,2013-10-07(4).

[13] 潘一,梁景玉,吴芳芳,等. 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 当代化工,2012,41(10):1073 - 1078.

[14] 刘鹏程. 壳牌与英国政府签署CCS协议[N]. 中国化工报,2014-03-03(4).

[15] 吴全慧. 拜耳追梦二氧化碳利用[N]. 中国化工报,2012-11-16(4).

[16] 德国CO2资源化利用硕果累累[N]. 中国化工报,2013-03-05(2).

[17] 钱伯章. Lanza Tech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将CO2回收制取高价值化学品[J]. 石油炼制与化工,2013,44(1):101.

[18] 章建华. 中国石化的绿色发展[J]. 当代石油石化,2013,21(10):1 - 3.

[19] 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绿色加氢裂化成套技术工业化[J]. 石油化工,2013,42(2):145.

[20] 刘文杰. 中国石化苯乙烯顺序分离恒沸热回收节能新技术成功应用[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2,28(5):3.

[21] 谢克昌.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J]. 院士通讯,2012(12):39 - 41.

[22] 金涌,朱兵,陈定江. 低碳经济的工程科学原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序二.

[23] 杨扬. 石化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发布[N]. 中国化工报,2014-01-06(1).

(编辑 李明辉)

专题报道: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董金勇课题组以抗冲共聚聚丙烯为基体制备了含蒙脱土的三元纳米抗冲共聚聚丙烯树脂EPR&MMT@PP,研究了该树脂的相形态、熔融/结晶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并探究了蒙脱土对聚丙烯抗冲共聚物的作用。该文内容新颖,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见本期748~753页。

董金勇课题组简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董金勇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烯烃聚合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实现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等)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为导向,在聚烯烃催化剂、烯烃聚合反应设计以及聚烯烃的原位合金化和纳米复合化等领域开展了创新的科研工作:提出并成功实践了将茂金属等单活性中心金属有机催化剂与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结合而制备功能性催化剂的策略;发展了多种特异性烯烃聚合反应,极大地拓展了聚烯烃的结构和组成范围;不断优化聚合方法,推进新结构、新组成的高性能/功能化聚烯烃的技术实用化;提出同步交联策略,实现聚丙烯催化合金分散相形态和尺度的有效控制,促进了聚烯烃原位合金化技术进步;提出纳米负载/掺杂催化剂策略,开辟了聚烯烃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研究的纳米化学新领域。近十年来,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该课题组在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科研论文,申请了数十项技术发明专利,建设了专门用于高性能/功能化聚烯烃聚合的功能性催化剂工业制备示范装置,与聚烯烃催化剂和聚合工业界密切联系,不断推进聚烯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Green Low Carbon Lea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Yuan Qingtang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Beijing 100728,China )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green low carb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ere reviewed. Progresses in green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were introduced. The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petrochemical companies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green low carbon. It has become a trend that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new technology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Bio-based chemicals ar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green low carb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he international petrochemical companies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es in the capture,storage and applic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t the same time,th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low carbon in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as summarized and the serious challenges which the green low carbon faced in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ere analyzed. Some thinking abou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low carbon in China’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as proposed.

green low carbon;petrochemical indust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00 - 8144(2014)07 - 0741 - 07

TE 65

A

2014 - 05 - 15;[修改稿日期] 2014 - 05 - 20。

袁晴棠(1938—),女,河南省南召县人,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系人:刘佩成,电话 010 -59969748,电邮 pchliu@sinopec.com。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绿色生产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绿色低碳
“抓捕”二氧化碳
用旧的生产新的!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