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区丘陵区高速公路通道绿化探索
2014-08-15张月友
张月友
(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截止2013年,山西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了5 000km,总里程数跃居全国前5名,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全省108个县(市、区)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从省会太原到各市县实现了3小时抵达、当日往返的目标。山西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十二五”以来,山西林业始终把“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作为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实现民生林业的落脚点。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抓好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恢复,大力推进六大造林绿化重点工程,基本完成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几年来,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已经完成绿化,剩余的部分多处于气候条件恶劣、立地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的山地和丘陵地段。如何全面完成高速公路通道绿化,打造高速经济廊道、生态廊道,为山西实现环境整治、完成生态修复、再现魅力,山西已成为林业建设的重点和林业人的梦想。
通过不断的造林实践和现地调研发现,做好山区、丘陵区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应该充分了解山区、丘陵区高速沿线地质特点和气候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造林模式和方法,科学灵活地把握山区、丘陵区高速公路的造林技术要点,才能更好地完成高速公路通道绿化。
1 山区、丘陵区地貌特征
由风积物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占山西省面积的80%以上,地貌受风沙和流水侵蚀切割严重,地形支离破碎。受地质运动影响,山脉走向以南北向为主由南向北呈阶梯状抬升,形成较为明显的植物群落垂直演替变化。山脉走向与东南季风来向垂直或斜交,山体形成天然屏障,致使迎风面降水较为充沛,背风面则干旱、寒冷、少雨。受东西两侧山地影响,省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但受地形影响均长度较短,流域偏窄,且向省境外放射状流出。季节性河流比重大,洪水期集中,但流量变率较大,比降大,冲刷强,含沙量大,利用率低。
2 山区、丘陵区高速公路的特点
山区、丘陵区高速公路大多远离人们活动聚集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交通便利条件差。受地形地貌的限制,桥隧比例较高。现有通行的高速公路中桥梁总长度达555km,隧道总长达330km。公路穿越多采用高架、路堑或半挂模式穿行,形成两侧以深谷或高山,亦或一侧为沟谷高架,一侧为开山而建的穿行模式。护坡、挡土墙沿线随处可见,分离式路面较多,中间形成狭长的连接地带,且连续的弯道、坡道和起伏路面不同类型的组合衔接,造成通行速度分区域限制较多,且通行速度不高。
3 山区、丘陵区高速公路两侧的特点
3.1 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投入能力差
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县域多属革命老区或国家级贫困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交通运输条件差是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高速公路的开通正是为了挖掘这些地区的经济潜力,促进老区发展而实施的民生工程。但通道造林属于补贴造林,需要地方配套部分资金。由于地方财政资金有限,配套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高速通道绿化的突出问题。
3.2 造林地块多偏僻,交通运输条件差
高速公路通道造林随高速公路沿线布置地块,多处于人迹罕至的深山丘陵区域。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极差,苗木运输、后期管护,很多都需要人背运才能到达施工地块,因此施工难度大,管护成本高是高速公路通道造林的施工难点。
3.3 地块零碎不连贯,造林立地条件差
山区、丘陵区破碎的地形经高速公路切割以后变得更加零碎。造林地块多属于公路施工后的边角地和公路切割以后形成的小片地和孤立地块。地块不规则和施工残留物成为造林地块的基本土壤情况。加上阴阳坡的不断变化,区域小气候的影响使高速公路通道绿化需要熟悉各种立地条件下造林技术的运用,增加了技术难度。
4 山地、丘陵区高速公路绿化实施的重点区域
山地、丘陵区高速公路属于线性造林工程,造林地块穿越各种地类,因此通道造林应该分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实施。对于自然生长良好,植被茂盛的地段以保持原始状态和自然修复为主。通道造林实施的重点区域应该是生态脆弱区和生态节点区域,如出省口、出市口等门户型区域以及矿山治理区等生态脆弱区。通道造林实施的重点部位应该是地形节点、视角交叉点等醒目位置,如梁峁、分离式路面的中间隔离路段、河畔、冲积物和沉积物堆积区。通道造林的重点实施小班,应该体现地域特色、传统文化、自然标识和历史名片的特点,打造独具匠心、赏心悦目又别具一格的精品造林小班。
5 山区、丘陵区通道绿化适宜的造林模式
山地、丘陵区高速公路通道绿化造林施工不同于市政通道施工。要打破传统林带造林固定株行距,实行乔灌草搭配的模式。应该突出山地、丘陵区地貌的特征和造林特点。通道要服从于生态修复、服务于护林防火,结合山地、丘陵区荒山造林工程同步实施。造林模式应采用近自然林业的造林手法,在山脚营造阔叶林带起到防火和隔离的作用,山坡结合大环境实行针阔混交,降低纯林比例。造林模式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使高速公路通道置身于大自然中,与周围环境充分融合,最终实现路在林中、林在路畔的自然格局。
6 山地、丘陵区高速公路通道造林需要注意的技术
随着对造林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新技术的不断运用,造林成活率已经不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巩固造林成果的关键还是造林细节的把握。提升高速通道造林成效,应注意以下几个造林环节的把握。
6.1 选用乡土树种推行本地育苗是通道造林的基础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区丘陵面积较大,立地条件差,区域小气候多变,乡土树种能够更加充分适应严酷立地条件和复杂的区域气候。因此优先发展乡土树种,推行本地化育苗,阴坡育苗阴坡栽、阳坡育苗阳坡栽,是保障造林成活的基础。
6.2 雨季造林是通道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山西各地降水不均匀,且年际变化较大,加上通道造林小班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设施不便,后期浇水管护困难。因此选择雨季造林是通道造林成活保障的关键。
6.3 营养杯(袋)脱袋可以提高针叶树保存率
经过几年来各项造林检查验收的验证,造成山西目前针叶树未成林地保存较差的首要原因不是兔害和虫害的侵扰,而是造林过程中营养杯(营养袋)没有脱袋,造成成活的苗木无法使根系突破营养杯的阻碍伸入土壤形成正常的养分供给。曾经在多地对生长不良的苗木刨开进行验证,多数是营养杯内缠绕着无法正常生长的根系,而周围的杯壁无法降解,造成营养物质和水分供养的受限。因此营养杯脱袋是针叶树造林保存率提高的重要手段。
6.4 阔叶树半冠造林能够显著提升通道造林效果
尽管半冠苗木造林比截杆苗木造林的技术要求高,但是从景观效果和植物生长出发,半冠苗木造林更容易形成景观,更符合生物生长的规律,更容易提升通道造林的效果。
6.5 抹芽技术的跟进是促进造林成效的必要措施
腋芽能够造成不必要的营养消耗,适当地剪除部分枝叶,及时抹除不必要的腋芽能更好地促进苗木生长,促使树体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的水分和营养保持相对均衡,因此及时抹除多余的腋芽能够促进树形恢复,提升造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