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2014-08-15陈佳
陈 佳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210003)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群众路线。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上层建筑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何确保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独特的作用,整合多方需求,实现中国梦,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内容。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1.马克思创立新的群众观。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群众”一词代表的是愚昧、暴力和盲从,很多西方思想家对待群众的态度是蔑视、贬低。马克思对此予以颠覆性的理论改造,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工人甚至创造了人。”[1]22马克思通过一系列论述向无产阶级宣言,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内容:一是强调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人民群众不仅承担着物质生产,更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精神财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双重动力。毛泽东对此总结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二是强调历史的发展由人民群众决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的变革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会直接带动社会变革,需借助人民群众这个客观载体。人民群众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生产关系,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带动社会变化。
2.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党的群众路线伴随着我国历史发展进程而不断改变和完善。具体说,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萌芽时期。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时,很多深受影响的年轻知识分子深入群众中喊着“劳动创造世界,劳动者是世界的主人”的口号。这些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我党在建党之初就十分重视联系群众。在一大中明确指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在二大中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去。”在四大中明确:“要使中国不陷于奴隶的地位,完全靠着中国劳苦群众的努力。”在我党的一系列纲领中不难发现,群众工作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点。二是形成时期。李立三在1928年与江浙一带党的负责人交谈时指出:“在总体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3]365这是群众路线第一次出现。第二次是出现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周恩来强调红军在筹款时,“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至此,群众路线的概念日渐清晰,但还缺少相关的理论阐述。三是成熟时期。在八年抗战中,群众路线理论逐渐成熟。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论述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实施方法。“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2]899-900。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概括和整理。四是全面开展时期。经过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变成执政党,党的群众路线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探索领导干部下乡蹲点等实践模式。这些能够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工作方式确保了党和人民群众自始至终保持着鱼水关系。
(二)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取得的宝贵经验。首先,群众路线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实现。梳理我党的历史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我党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是因为我党时刻为人民群众着想,将人民群众的安危系于一身。土地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的工作重心;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下解放出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实践反复证明,我党取得的各项成绩与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我党群众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二是党员的先锋作用是群众路线实践的前提。我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党,凸显党的核心作用,党员的先锋作用必不可少。三年困难时期,我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起渡过难关。正是中国共产党员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心上,处处坚持模范带头,以身作则,才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员的先锋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我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三是要坚持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很好地诠释了调查研究活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曾深入社会各阶层调查研究,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明确了农民同盟军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1961年,为摆脱“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影响,我党再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更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手段。
2.应该吸取的教训。一是以群众运动代替群众路线。群众运动是指人民群众参加的社会或政治运动。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各种困难,我党发动群众开展了一系列运动,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国家政权。但群众运动只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是完成突击任务的一种方法,并不等同于群众路线,更不能替代群众路线。刘少奇对此曾指出:“有些同志,把群众运动当作是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好像不搞群众运动就不是群众路线。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4]404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但并没有改变群众运动方式,甚至将群众运动当成是唯一的工作方法,最终造成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国家建设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损害。二是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筹,权力过分集中,主观主义盛行,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很多表面上看似很重视群众作用的群众运动严重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如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全国各地均采取“一平二调”措施,每个生产队和公社都可以无偿占有其他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一措施严重违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造成严重的浪费,致使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利益蒙受巨大的损失。
二、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新问题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主政治是近代民主政治理论的产物,其基本含义为:“基于人的尊严而对人参与自我管理的人权的保障;所有成年公民都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享有高度的政治自治;公民通过积极行使各种政治权利,进而保护所有其他权利,从而体现和保障人权。”[5]4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直是我国政治建设的“关键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注热度日益上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群众路线核心内涵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外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人民当家做主,保证人民群众获得本应属于他们的政治权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通过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实现政府单独管理模式向政府社会共同管理模式的转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民主选举、基层群众自治等一系列方式,都是为了将人民群众的期盼表达出来,集中整理归纳后变成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管理中。
(二)社会阶层的分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阶层。阶层分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和矛盾冲突为我党贯彻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社会分工单调,相对来说社会阶级阶层简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生产力发展迅速,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制度模式下,社会阶层分化加快,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兴阶层悄然出现。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利益认同等差异过大,矛盾突出,党的群众路线的依靠力量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价值观念的差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对自身阶层的定位和期望主要是由市场取向支配,更加突出个人价值利益,对待一些敏感问题不同阶层的观点不同,相互信任感容易降低,难以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二是阶层心理隔阂显现。当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整体上提高,但还有很多仍在温饱线上挣扎。贫富差距的过大很容易引起贫困群体心理失衡,仇富心理严重,敌对情绪上涨,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党的群众路线实践难以得到保证。
(三)网络的发展
网络的便利带给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更加快捷的方式。万事万物利弊共存。网络的特殊性也给党的群众路线制造了不少麻烦。一是舆论主导难以把控。传统媒体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后才进入人民群众的视野,网络信息报道则不再有这个局限。当前,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体,博客、微博和各类网站的出现导致网络信息来源愈加广泛。网络信息时真时假,政府舆论控制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政府公信力维护困难。近几年网上曝光了部分政府部门的失职事件。这些信息有助于政府部门工作方式改进,但部分网民以偏概全,对政府部门不信任,对国家提出的方针政策不信任,给党和群众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三是网络民意处理复杂。网民通过网络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态度。部分网民能够理性地给政府提意见、出主意,但还有部分网民的意见表达十分犀利,非理性因素过多,导致很多政府部门不敢接触网民。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民意在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突出,甚至能够对政府部门的方针政策产生直接的影响。此背景下如何引导和利用网络民意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必须关注的。
三、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
(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检验标准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主要由两个主体因素构成:党员干部和群众。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知道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为什么入党当官,怎么用好权。为了人民群众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为了自己的权力是为自己服务。正是因为错误的权力观,才会出现权力出租行为,才会出现个人利益至上的腐败现象。少数害群之马影响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造成官是贪腐和特权的代名词。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党的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的出发点,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制造了巨大的鸿沟。习近平指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概括。他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塌下身子,真正地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开展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心声,为人民办实事,坚决与各种不良行为做斗争。
党的群众路线经过长期发展,理论已相当完善,方向十分明确,但这并不能保证群众路线的健康运行,还需要目标检验。缺乏目标检验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就如同闭门造车,找不到方向,查不出问题。因此,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时,要坚持用群众标准检验党员干部的政绩,看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看是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对于“群众标准”,要注意运用多种途径收集意见,归类后进行归纳。可采取“群众满意度”调查,通过群众的评价来检验工作上的功与过;对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标准,主要靠党员干部的自省意识,定期总结个人的得与失。通过内外检验,时刻自我提醒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执政的时刻关注点。
(二)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关于群众参与问题,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时作出了深刻的阐释:“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的给人民群众指出正确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正确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在实践中,往往过分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忽视人民群众的主观接受性。如先公布方针政策,再说服人民群众接受,最后动员人民群众实施。这是典型的包办模式,以党的意志替代人民群众的意志,造成人民群众从心里厌烦,导致党的群众路线的行为缺失和能力萎缩。避免这种情况,既要求政府部门要深入了解民意,也要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提高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引导人民群众多参与实践活动,如民众交流会、民主参与会等,把人民群众获取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正确看待贫富差距和阶层矛盾,把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真实地反映出来,坚持公平公正,将“问计于民”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各种途径加大网民教育力度,增强网民参与意识,提高网民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确保网民能够正确看待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积极参政议政。
(三)坚持群众路线制度化
群众路线制度化是指建立一套确实可行的实施制度,确立和巩固群众路线在国家政策中的指导地位。群众路线制度化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确立群众路线制度化。通过法律规定确保我党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群众路线为中心,把群众路线转化为“制度化的思想体系”。二是制度化的群众路线实际化。将群众路线理论变为硬性法规,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制度。从以往群众路线实践取得的经验来看,群众路线的实际操作很可能受到领导干部作风的影响。“就一个党员或党的领导干部而言,他是否联系群众以及多大程度上联系群众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的民主作风而非制度。”[6]78要通过健全群众参与制度和干群联系制度确保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在健全群众参与制度方面,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制度,发挥传统制度的功效。针对网络问政等新兴群众路线形式,政府部门要制定和细化网络回应制度,将了解民意、回复民意的渠道固定化。健全干群联系制度方面,要规范化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方式,促使领导干部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常态化工作之一。结合各类考核,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指标,通过民意调查了解人民群众的看法。党的群众路线内涵丰富,内容复杂,形式多样,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实现问必有答、求必有应。政府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要源于人民群众,有利于人民群众,确保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黄锋.新时期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0.
[6]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