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2014-08-15张燕
张 燕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林业站 271500)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是一种常见病菌性疾病,分布较广、发病率高,在全国各桃产区都有发生,如果防治不及时,常造成大量落叶,减少营养积累,影响花芽形成,不仅削弱树势,造成当年减产,而且会影响第2年结果,降低产量,经济损失惨重。现将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发病症状与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发病症状
1.1 叶片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绿色小点,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呈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大小不一,一般2~3mm。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色晕环,病斑干枯后,病部和健康部位组织交界处产生1 圈裂纹,脱落后形成穿孔或部分与叶片相连。
1.2 枝条
枝条受害后,在当年嫩枝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病斑变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感病严重的植株,1~2年生枝梢在冬季至萌芽前枯死。
1.3 果实
从幼果期即可表现症状,随着果实生长,果面上出现1mm 大小褐色斑点,后期斑点变成黑褐色。果面出现暗紫色圆形中央微凹陷病斑,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黄白色粘质,干燥时病斑发生裂纹。
2 发病规律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是由一种黄色短杆状细菌侵染造成,病菌在枝条腐烂部位越冬,翌年春天病部组织内细菌开始活动,开花前后,病菌从病部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病菌潜伏期与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有关。温暖、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适于发病,树势衰弱或排水通风不良以及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较重。树势强,潜伏期可长达50d。幼果感病潜伏期为10~20d。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也有所不同。
3 防治措施
3.1 物理防治
选择和栽培大和白桃、中山金桃、仓方早生、肥城桃、大久保等抗病品种。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彻底清扫枯枝、落叶、落果及枯草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源。合理修剪,提高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生长健状,提高抗病能力。适量灌水,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预防冻害。
3.2 药剂防治
发芽前可喷洒靓果安800 倍液预防,15d 用药1次,或用40%石硫合剂50 倍液彻底清园。桃树落花后开始喷施靓果安500~700 倍液,10~15d 喷施1次,连喷3~4 次;或选用25%赛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0%超铜水溶性粉剂2000 倍液加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预防。套袋后可结合使用内吸性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防治。在桃树生产区域,喷布或土施多效唑,可明显减轻穿孔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