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对策探讨
2014-08-15
(乌鲁木齐市污染控制中心,乌鲁木齐市 830000)
作为一项重要的大气污染源,机动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伴随着城市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是特别巨大的。从当前我国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来看,其空气质量状况不断恶化,从空气污染的类别和来源看,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量增加是当前乌鲁木齐空气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切实增强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状况,提高空气污染治理活动和空气污染预防工作成为当前一段时期内乌鲁木齐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需要进一步立足于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具体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控制,以不断提高乌鲁木齐空气质量水平,为我国其他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1 乌鲁木齐市近年空气质量状况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省会城市,乌鲁木齐市是我国新疆自治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由于处于我国大陆地区的腹地深处,加上大气环流和地形地势等方面的影响,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36mm,年均蒸发量为2300mm,年平均气温为6.4℃,我们以2012年某月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状况为例,分析当前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状况。
表1 2012年某月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状况
根据表1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在一整个月份中,空气质量状况在良及良以上的天数为11天,不足一半,空气质量状况在中重度污染的共有8天,其余为轻度污染或者轻微污染。从主要污染物的类别上来看,重要集中于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从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上看,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工厂排放等。
2 乌鲁木齐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状况及其危害
乌鲁木齐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60万辆,以现有居住人口350万左右来算,平均每6人拥有一辆车,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和内地的诸多大城市一样,因停车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机动车尾气污染状况也日益严峻。
对于乌鲁木齐来说,机动车尾气污染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铅化合物、炭烟微粒等。这些物质对于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危害较为巨大。首先,对于一氧化碳来说,过多的一氧化碳吸入会大大降低血液输送氧气的功能,使得人的记忆力、呼吸等发生困难,严重的会导致人死亡。碳氢化合物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一种重要的物质,与氮氧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形成的光化学烟雾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对于喉咙和眼睛产生一定的危害。铅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也是造成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的原因。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铅化合物、炭烟微粒等物质大多来源于汽车尾气,因此,切实加强汽车尾气的治理和预防是减轻空气质量压力的主要的方式和手段。
3 乌鲁木齐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措施
3.1 做好乌鲁木齐尾气检测绿标工作
针对乌鲁木齐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严峻的现状,乌市政府采取做好机动车车辆尾气检测绿标的措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项措施专门针对外地进乌车辆,外地车进乌鲁木齐需贴汽车尾气检测绿标,否则罚款200元。针对外地进乌车辆,乌市在多个地点设立了机动车排污监测中心,外地进乌车辆需要持有自己的行车证和车辆登记证进行办理,尾气检测的检测指标共有三项。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这三项中如果有一项不合格就视为本次检测不合格,需要车主到自己认为维修调试技术过硬的维修厂家去维修过调试,调试完后再回到初检时候的检测站进行复检,复检不合格继续调试,直到合格为止。这个过程检测费用全免。如果你的车辆是双燃料的需要进行油、气两种燃料的尾气检测。持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行驶证、个人身份证到各检测站绿色通道办理,车辆必须经过尾气检测合格后方可领到环保标志。
3.2 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新型燃料汽车
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新型燃料汽车是乌鲁木齐市做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另一项有力措施。政府的有关部门需要加大新能源染料汽车的宣传工作,首先,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让广大的市民了解到乌鲁木齐当前空气质量状况,以及机动车尾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使得每一位市民切实增强环保意识。其次,要注意积极培育新型燃料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适当的进行政策倾斜,为新型燃料汽车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当前,乌鲁木齐市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扩大了燃烧值高、污染较少的新型燃料的使用范围,将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并且将压缩石油气的应用范围拓宽到的乌市出租车行业和乌市的城市公交系统上。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中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以及碳氢化合物的含量,乌市还积极推进甲醇汽油和乙醇汽油的使用范围。
3.3 缓解交通压力,做好尾气净化工作
在做好环保宣传和技术创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缓解交通压力,切实做好尾气净化工作。首先,对于交通压力的缓解上,要积极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完善交通周边绿化建设、拓宽城市道路、积极完善立体式交通模式的手段适当的缓解交通压力,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期的堵塞现象,同时积极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此外,要加强对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检测工作,淘汰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机动车,从根本上减少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在做好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作时,我们需要根据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物理的和化学的性质加以处理,综合采取多种方式和技术,例如三元催化转化器等,对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铅化合物、炭烟微粒等污染物进行处理,将其含量尽可能降至最低水平。
3.4 健全法制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要更好的做好乌鲁木齐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防治工作,还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来完成。首先,我们需要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久性的工作来抓,要根据每个地区机动车的保有量、机动车排污状况和城市道路建设情况制定阶段性的减排目标,积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和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制方面的立法工作,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减排目标和减排方式,使得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环境执法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不断提高环境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和执法业务建设,提高环境执法队伍的专业化素养,不断完善环境执法队伍的保障工作,利用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环境执法工作做好监督,及时发现环境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使得环境执法工作做到位。
3.5 做好城市基础绿化工作
绿化工作是城市基础性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需要将此项工作做到位,首先应该加强绿化工作的规划,大力发展环保型事业的建设。城市基础绿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通过完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来完成,同时需要我们做好城市基础的绿化工作,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主干道等周围采取良好的绿化和清洁工作,积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绿化设施体系,以不断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的自我调控能力。
4 研究小结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大,机动车尾气中所含有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铅化合物、炭烟微粒等物质不仅对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切实做好 乌鲁木齐市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我们需要从乌鲁木齐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加强宣传、通过技术创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以不断提高控制质量状况。乌鲁木齐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做好乌鲁木齐尾气检测绿标工作;二是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新型燃料汽车;三是缓解交通压力,做好尾气净化工作;四是健全法制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五是做好城市基础绿化工作。
参考文献:
[1]魏毅,加旭辉,李朝阳,孟亮.乌鲁木齐市机动车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广州化工,2010,7:66-68.
[2]苏君,童丽平,李建刚.乌鲁木齐市汽车尾气污染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J].新疆环境保护,2010,1:79-80.
[3]戴海.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9,1:52-53.
[4]刘丽华.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海峡科学,2011年,8:31-32.
[5]徐涛,努丽亚.克拉玛依市机动车污染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10,5:44-46.
[6]徐亮亮.乌鲁木齐市“煤改气”后治理大气污染关键措施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70-71.
[7]王淑兰,云雅如,胡君等.情景分析技术在制定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方案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4):14-20.
[8]解淑艳,王瑞斌,李建军等.现代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构想[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4):26-31.
[9]云雅如,王淑兰,胡君等.中国与欧美大气污染控制特点比较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4):32-36.
[10]王金南,宁淼,孙亚梅.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与方法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5):5-10.
[11]宁淼,孙亚梅,杨金田.国内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模式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5):11-18.
[12]刘炳江.“十二五”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对策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4):5-10.
[13]王帅,丁俊男,王瑞斌等.关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4):21-25.
[14]王淑兰,柴发合,高健.我国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战略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10-13.
[15]柴发合,云雅如,王淑兰.关于我国落实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的深度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5-9.
[16]高健,王淑兰,柴发合.我国大气灰霾污染特征及污染控制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