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在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中的应用
2014-08-15黎杨爱张女限贺小珍
黎杨爱 张女限 贺小珍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缩窄[1]。哮喘慢性持续期是目前防治关键,激素是慢性持续期最有效和应用广泛的药物,但长期应用激素将产生较多不良反应。我们应用自制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注重一般护理、灌肠的护理操作技巧、保留灌肠前的医患沟通和灌肠后的护理,收到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2年12月肺病科专科门诊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134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诊断标准按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其中男60例,女74例。年龄15~60岁,平均52岁。平均病程6年。所有参与治疗的患者均需签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等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中药灌肠液由蝉蜕10 g,僵蚕10 g,地龙10 g,桔梗10 g,桑白皮10 g,炙麻黄10 g,甘草5 g组成,煎药液至100 m l,冷却药液温度至37~38℃,保留灌肠,第1周1次/d,第2周灌肠2次,第3周灌肠1次,4周后统计疗效。
1.2.2 对照组 灌肠液用生理盐水100ml+氨茶碱0.25 g,加温至37~38℃保留灌肠,疗程同试验组。
1.3 灌肠技巧及护理 (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特别是首次灌肠时,要给患者讲解灌肠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对灌肠的恐惧、紧张和羞怯心理。患者灌肠前要排空大小便。(2)准备好灌肠液和灌肠包,保留灌肠液温度、酸碱度(pH值)要恰当,药液不能对肠道有腐蚀和刺激性。适宜口服的中药才适宜灌肠,只能外用的中药不能灌肠。(3)灌肠方法。取滤渣中药100 ml(或者生理盐水100 m l+氨茶碱0.25 g),以直肠滴入法灌入,药液温度以37~38℃ 为宜。嘱患者先取左侧卧位,并用小枕头抬高臀部约10 cm,用石蜡油润滑灌肠管前端,按摩肛门,待肛门括约肌放松后插入灌肠管,插入深度为20 cm。20~30min灌完。灌肠后应卧床休息1 h。(4)灌肠护理应注意问题。在患者情绪紧张时肛门括约肌紧闭,灌肠管难以插入,这时灌肠动作更应轻柔 ,肛门紧闭时,可在肛门口周围用指腹按摩,切忌暴力蛮插,防止损伤直肠黏膜;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尤其对年老体弱者,应避免出现由于灌肠不适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灌肠管要细,粗的灌肠管使大量药液残留在管腔内,浪费药液;细的肛管更易插入,且可减轻对肛门、肠道的刺激作用。灌肠时要仔细察患者的反应,注意是否出现腹痛、腹胀 、药物外溢现象,以及有无头晕、出汗、血压下降等现象。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同时配合处理。
1.4 评价方法 4周后统计疗效。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级别。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或临床痊愈,无须服用其它西药;有效:症状好转,但仍要使用西药治疗;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灌肠治疗支气管哮喘是可行的,虫类中药治疗哮喘有其独特优势,如蝉蜕、僵蚕、地龙等,能疏利上焦以散风邪,透邪外出,舒张气道,解痉止咳。另外,虫类药物又可搜风通络,活血行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不少虫类药物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机体对过敏因素的应激反应,拮抗组胺,抗过敏性炎症,可使肺之小气道由痉挛变为舒张,气道通顺。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学机制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可延缓哮喘发展进程、减少合并用药量,是目前唯一可以改变过敏性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虫类药物治疗哮喘被认为是通过调整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2-4]。中药灌肠有其独特优势,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络上输于肺而达病所,有利祛邪和疾病的康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灌肠使药物直接经直肠吸收,肝脏免受破坏,又可避免胃和小肠等消化液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从而提高药效[5]。虫类药的有效成份一般是蛋白质或多肽,如果通过口服给药,这些有效成份多被胃和小肠的消化酶所破坏,通过灌肠给药可避免有效成份的破坏而直接被大肠吸收,从而调节免疫系统。这些蛋白质或多肽在大肠的局部和大肠黏膜相互作用,作为非特异性抗原发挥作用。自拟中药灌肠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41.
[2]杨 璐,李国玉,王金辉.蝉蜕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J].农垦医学,2011,33(2):184 -186.
[3]程锁明,李国玉,王航宇,等.白僵蚕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7):544 -547.
[4]祝未名.中药地龙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J].海峡药学,2013,25(4):25 -26.
[5]张永志,王桂英.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5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9):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