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
2014-08-15季海雁
季海雁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一、大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不良行为的概念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包括违反一般生活准则的行为,违反社会生活、学习、劳动纪律等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和犯罪行为),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无故旷课、学习厌倦、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打架斗殴、恋爱观扭曲、沉迷网络、自私冷漠、诚信缺失、不良消费、语言行为不文明等[2]。
2.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上大学,而其中独立学院的学生占到了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学生人数的1/3 左右,这些学生的素质和本一、本二的学生不一样,处于中下游水平,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和理想,不喜欢学习,自控能力差,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网络媒体的发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和冲击,侵蚀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成为大学生实施不良行为的重要而直接的外在因素。
(2)家庭原因。在目前普遍的“4+2+1”的家庭模式中,孩子一般都是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学生中,一般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父母都采取“包办”的教育模式,将更多的精力灌注在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忽视了对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关注和引导,使得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家长中,很多是有地位、有背景的,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也比较高,都希望孩子在学校里能有优异的表现,将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为家长“长脸面”,这就给本身比本一、本二学生相对内心自卑的独立学院的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把压力化作动力,就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严重者会阻碍他们的人生发展。
(3)学校原因。随着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课堂教学不能像以往高中那样实行小班教学,这使得有限的老师的教学很多时候不分对象、不分时机、千篇一律、简单化、生硬化,同时有些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较少,老师的讲义往往一用就是好多年,慢慢地使得许多学生感到学无所用,缺乏学习的动力,于是开始无事生非,进而出现不良行为。其次,很多学校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更多的是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为了得到高分而不择手段:考试作弊、替考、贿赂批卷老师等,形成了极差的不良行为。第三,由于管理人员队伍数量不够,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学校有时会出现似管非管,时管时不管的情况,这就给了一下子缺少家庭约束的大学生形成不良行为的机会,多数高校面对大学生不良行为多数采取的是一经查出决不手软的强硬手段,警告、严重警告、留校察看、开除学籍。而每每采取了这些强硬手段之后所做的教育仅仅是让学生写一份 深刻的检查[3]。
(4)自身原因。较之本二学生,独立学院学生比较难以适应现在的大学学习模式,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动力不足。其次,一些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由于高考失利进入了独立学院以后,难以承受失败的压力,出现了焦躁、郁闷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慢慢地厌恶学习,生活态度消极。第三,相对于本二学生而言,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异,父母给足了生活费,经济的优越心理使他们生活上贪图安逸享乐、花钱如流水。有些追求个人自由,不入群,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懂得谦让和尊重。
二、纠正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90后独立学院的学生,见多识广,多才多艺,有很大的主见性,但是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却相对较弱,看问题往往以偏概全、 以点盖面、爱走极端、遇事缺乏冷静思考能力,自控能力差,易感情用事,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所以,学校应根据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殊性及身心特点,多渠道、多途径、生动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以此来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观念,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不适应状况和心理障碍,因此,在环境与挫折的反应上,较多地表现为消极性的适应或不适应的倾向,在行为上则表现为缺乏自律性。为此,学校要努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学校—院—学生三级心理教育网络,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助,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调解,从而避免由于心理失衡产生的不良行为。
(三)高度重视,加强学校管理体制
随着独立学院的扩招和普及,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涌入了大学,这批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心智上也越来越倾向于向社会接轨,传统的依靠于辅导员配合其他管理部门来完成学生的相关管理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应重视、抓紧对学校管理的改革,加强制度宣传,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培养和再教育,变落后的管理体制为与时俱进的管理体制,消除大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隐患。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全面发展
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对于“说教式”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作为学校,就要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入手,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先进的思想来引导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努力建设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文化,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其情操、增长其知识、发展其智力、矫正其不良行为,树立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五)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及法律意识
道德修养高的人,内心少一份急躁,气度上多一份安闲,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尊重。而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外在教育和内在自我修养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教育应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让大学生要充分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并以此作为道德行为的准则。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因为大学生还没有学会接受法律所确认的社会价值观念,同时也没有学会适应社会的正确的行为方法,要学会这些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1]汪洋.当代大学校园中不“诚信、文明”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J].消费导刊·理论广角,2009,(2).
[2]台秀珍,黄耀宇,李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12).
[3]梁超,肖周录.大学生不良行为与高校矫正机制的完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