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研究

2014-08-15李国冰

关键词:理想信念民族传统

李国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浙江杭州 310018)

卡尔·马克思经典理论中关于教育理论部分的阐释,认为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人文精神在教育领域里对人才的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因此,教育应为学生的身心体验、共同参与提供必要条件,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回眸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发现:西方体育一枝独秀,唱独角戏。在我国高校广泛开展的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项目中,无论是体育的内容、形式,还是体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都深深地印着西方文化的烙印,并且不断地冲击我们校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这也给处在知识和文化前沿地带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如何使高校青年在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挤压和冲击面前,在横向的体育文化全球化与纵向的民族传统体育文明承传中,分辨是非,选准方向,“把根留住”,树立起应有的“文化自信”与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并真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体育教育领域与思政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背景分析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分属于世界文化中性质相异的两个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先后出现且各放异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内陆农耕文明的文化体系,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属于海洋工业文明的文化体系,两个文化体系之间除了表层运动形式的交融之外,在追求目标、建立基础、运动手段与价值取向层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冲突。19世纪晚期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现代奥林匹克体育在西方工业革命大发展的背景下传入了中国。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中,以奥林匹克体育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国的广大城市与体育教育中占据了主流地位。高校体育开展项目几乎为西方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所组成,在奥林匹克体育进入高校的同时也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向外扩张同步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方体育文化在强大的政治、经济力推动之下,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西方体育俨然已经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流,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却不断的论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俨然已_经处于边缘的岌岌可危的地位,由于这两种文化所属的文化本体的价值理念、环境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在现实中他们交流的表现形式是对立的、矛盾的,甚至是冲突的。

有人说:“中国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中国文化重合,西方文化重分;中国文化向内,西方文化向外。”[2]这话很有道理,中国的民族体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人体的康寿、保健等养生文化思想与以经络为代表的“整体观”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追求以人为本、和谐、恪守中道、康泰的生活,并形成一整套身心并存、内外兼修的具有完整功能结构和理论科学基础的养生文化。西方体育文化主“动”,强调竞技,追求个人自由和人自身与环境的抗争。注重个人能力的发展,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宗旨强调人对自然的对抗与超越。因此这种建立在“解剖学”为代表西方医学基础上的西方体育文化,单纯追求体格和肌肉强壮,注重高水平体育竞技及其训练方法的研究,从而忽略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身心兼备与协调发展。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使两者所缺失价值功能都能够在相互的体育文化内涵中得到了充分的互补与结合。这对于改变和完善高校体育以西方奥林匹克体育为主的单一现状与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文化缺失与不足,从而使东西方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里得到交汇而产生异质互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文化内涵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使大学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建设成为大学生理想与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二、“文化自信”——民族传统体育的魂魄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坚持引入西方体育,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差异和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对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引进西方有益内容的同时坚持自己优势特点且不断发展,树立和保持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这需要有一个共同的“魂魄”。试想,如果我们高校培养出的青年学生对自己的本土民族文化缺乏信心、没有认同感,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得以延续,如何能够产生强大的创造性力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要重视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开展为平台,注重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在引入奥林匹克西方体育的同时,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根忘掉,不放弃自己的文化立场,不丧失自己的“文化认同”。

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强健学生体魄目的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以弘扬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源流和中介,从而能动地赋予大学生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优良品德。例如,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传授过程中以追求“德艺双修”为宗旨,在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尊师重道、坚韧笃实、讲礼守信;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体悟虚静自然、克己忍让、舍己从人等优秀民族品质。我国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的体现在运动中,有的融入与师生互动中,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可以使大学生在言传身授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分析

(一)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唤醒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特点就是以“仁爱”道德价值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中国武术作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在技术传承过程中同样受到孔子、孟子及道家老庄等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武德推崇“仁爱”,子曰“:智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武术技击禁止“野蛮”搏杀,讲究“点到为止”蕴含的是孔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的“仁”思想;在内家拳法中遵守的“贵柔守雌、舍己从人”,“反者,道之动”,“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练习法则[3],均反映出中国武术将技术与个人道德信念相结合的特点。

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都以爱国家,爱民族,以“卫国强身”护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许许多多练武之人不谋私力、秉承大义、不畏强暴,捍卫民族独立国家完整,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道德价值观。如:西汉抗击匈奴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精忠报国反抗金人侵略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明朝刻苦研习武艺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武术宗师霍元甲,变法斗士谭嗣同,一代剑侠秋瑾等。历代的仁人志士,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时,通过武术练习所灌输的“仁爱”精神与民族责任感,就会演变成为“故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尉缭子》)的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而挺身殉国的大无畏精神与行动。通过这些爱国事迹与民族精神的传承,更能够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唤醒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参与过程中得到加强。

(二)完善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来自于我国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从内至外、从内容到形式,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华是礼仪之邦,“礼”的功能在于实现人群的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从古至今,武德是中国武术的魂魄,武德修炼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两汉之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儒学“礼乐观”的影响,更是成为成德成圣,完成圆善的教育手段。如射礼要求“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牢固,然后可以言中”。司马光《投壶新格》明确提出:“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以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唐代木射,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取胜标记。《蹴鞠图谱》中曾言道:“踢球应以仁为主”[4]。

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在传统体育课教学中将优秀的民族文化意识融入其中,以传统的德、仁、礼、道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提升他们的自身修养与思想境界。让大学生的内在修养与外向发展间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使身心得以更好的平衡。民族传统体育这种“重教化,轻竞技”,将德、仁、礼、道等教化的育人思想蕴含在武术习练过程中,而德、仁、礼、道等与社会道德规范内在的一致性,即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于教学理念,在教授、习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

(三)培养大学生辩证统一的整体思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老子曰:“和曰常,知和曰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即是“和”或“和谐”,而西方赫拉克利特则认为:“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停滞或者毁灭。中国哲学更多的指向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和谐。受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的整体思维取向影响而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也蕴含着对立与融合的整体思维[5]。如在进行传统养生术练习时,我们能够和大学生一起体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的“中和”理论,通过运动让大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人与天和,人与人和,人与己和”的和谐养生文化;在华佗五禽戏的练习过程中,大学生们通过模仿虎、鹿、猿、熊、鸟的养生的动作,使身体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也更深刻认识到我们既要重视人与外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又要重视自身体内环境的和谐、一致;在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运动中的螳螂拳、虎拳、猴拳,模仿龙拳练精、蛇拳练气、鹤拳练神,自然和谐的外在环境与精、气、神的内在修炼,呈现了物我两忘、身心合一的养生观和修炼境界。

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中,大学生乐于投入、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气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和谐观。教授他们对习武者尚武而不随意用武的行为规范与要求,能培养他们时刻遵循《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的理想信念。学会关心帮助他人,认真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懂得宽容、体谅、尊重他人是自身的素养,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做有益于社会国家的人。

四、结语

(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应结合文哲思想的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历经千年东方人文思想的淬炼,孕育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之中,超越了简单身体运动的技术格局,将体育技术融合于修身、养生和哲学的个人境界提升,实现了“训练”到“修炼”的身心平衡发展和内外兼修的技术实践。就高校已经开展的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言,传统的课程设置很难摆脱“技术”、“致胜”等过度偏向功利现实的思考习惯,对传统体育的精神内涵较少探索。仅仅把目光放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养生、竞赛等外在肢体锻炼上,忽略了结合身心活动与文哲思想的创意,对如何透过民族传统体育重建传统身心活动观的探讨缺乏兴趣与耐性,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哲思想传承的引导与体悟。

(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多元思维教学模式的改革

民族传统体育虽然是体育的一部分,却不能将它局限于体育的范畴。综观民族传统体育近百年来的发展,一直朝体育化的路线迈进。进入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只注重筋骨锻炼和搏斗技巧,将原本以“复杂多元”为特色的民族运动项目转化为“简单统一”的体育活动形式,而忽略其注重整体、协调、多元思考的身体活动模式。多元思维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其课程教学要融合传统体育技术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形成丰富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不仅有功法、套路、技击方面的训练,还兼具养生、修身等内化人心的思想。

(三)注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对理想信念的引导

对于文化,无论是西方竞技体育,还是东方的民族传统体育我们要辩证地传承;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理性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新时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无论是体育还是教育,都不能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面,其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开展让大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从接触到熟知、再到热爱,最后形成内心中的一种强大力量——“文化自信”,而培养这种“文化自信”的意义所在在于引导大学生们的正确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即不盲目自封、自大,也不崇洋媚外,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且保有自己文化内核的过程,从而推动中国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2-56.

[2]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2-24.

[3]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1-24.

[4]张争鸣.中西文化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9-27.

[5]王海龙,何勇.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11-28.

[6]陈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何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2(5):42-43.

[7]李国冰.武术现代化社会价值的认知和多元化发展途径[J].福建体育科技,2008,27(2):14-17.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