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实施策略
2014-08-15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冯延梅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冯延梅
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党和国家、民族的重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攸关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攸关这支队伍个人发展。但是,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承担起如此艰巨的重任,这支队伍往往陷入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工作动力不足,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职业倦怠。因此,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一、校本培训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培训已成为一个组织提高其每个成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由于高校普遍对辅导员培训不重视,学校只要求奉献不给与相应待遇的做法导致了辅导员岗位重要但留不住人才,辅导员也将此岗位当作获得经验的跳板,缺少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意识;辅导员多是由刚离开校园的本科生担任,这些教师年纪轻、经验少,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这势必造成辅导员整体队伍素质不佳,不能更好地服务学校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通过调查得知,当前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的高校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教师培训混在一起进行,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广大辅导员的现实需求。培训实施在培训目标设定上,培训体制、培训机制、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效果等方面主要存在严重问题。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发展目标,由学校组织发起和规划,目的是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校长、教师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教师的一种培训方式。校本培训具有其他培训形式无法企及的自身优势:第一,针对性。被培训教师是带着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参训的,而培训实施者根据参训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开展培训;第二,灵活性。在时间、空间、内容等的安排上以学校工作需求便宜行事,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第三,实效性。培训是为了解决教育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解决难题走出困境,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发展而展开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究的现状与目前高校辅导员发展实际存在很大的偏差,所以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本培训实施的策略
结合高校辅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和校本培训自身优势,笔者经过反复研究和分析,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1.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培训理念。 辅导员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因此,对于辅导员而言,不能把培训当做负担,应付了事,而应看作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提高专业素养的途径。辅导员要增强培训积极性和主动性,认识到培训对自我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重要意义,最终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的选择应依据辅导员实际需求,还应结合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目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发展期的每个辅导员的个体需求,这需要对培训群体进行研究和细化。为形成培训合力,打造优化的培训队伍,培训时可以老带新,加强交流和互动。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学习方式适用于课题研究、专题讲座;以经验共享、促进发展的合作学习方式适用于小组讨论、校级交流。
3.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保障体制。健全的管理机制要求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履行相关培训职责,负责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目标,开发设计培训项目。明确培训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能够“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同时需具有较强的培训理论知识和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除了明确第一责任人外,学校还需成立专门的校本培训管理机构促进校本培训高效运行。
用经济学观点来说,零投入等于零收益。开展校本培训,仍需有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培训的人力、物力都需要经费作为物质支持,例如邀请校外专家辅导,指导教师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保障机制还包括一些物质条件,刺激他们寻求自我发展的欲望,这样辅导员才能够安心地参加培训、提升自我。学校要想激励教师主动参加培训并保障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就要制定相关规定制度。对培训中表现突出的辅导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相对比较,对于在培训中表现差,消极应付的辅导员也需批评和引导。通过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保障机制,在全校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气氛热烈的学习氛围。
科学有效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和得当的策略,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科学体系及高校模式的建立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投身实践。
[1]龙薇.校本培训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陶睿.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