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新左派”社会发展理论评析*

2014-08-15陈治国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主体

陈治国

(作者陈治国系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新左派”特指20 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段时期内在英国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这一流派代表人物众多,理论观点复杂多样,但在理论立场、理论方法、理论宗旨等方面,基本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传承性,具备自成一个学术派别的特质。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英国“新左派”直面当代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探索当前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与可能途径,并提出通过文化解放来发展社会主义的各种设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社会发展的主体:无产阶级

关于社会发展的主体问题,马克思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61 页。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8—119 页。也就是说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历史的主体是现实活动中的人。在《共产党宣言》中呐喊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04 页。则鲜明揭示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使命;卢卡奇则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而阿尔都塞则提出“历史过程无主体”的论断,他指出:“在唯一的和绝对的主体名义下把个体质询为主体的所有意识形态结构……是推测性的,即一种镜像结构。”④Louis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1,p.180.即所谓的主体仅仅只是一种假想和幻象;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主体就是一种人为建构,“主体是虚构的;在极端意义上它只是一个建构,只是一个面具,一个角色,一个牺牲品;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建筑,至多也不过是一个让人怀旧恋昔的肖像”⑤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61 页。。从而否认历史发展的主体及其主体性。

英国“新左派”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主体思想,又吸收了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主体理论的观点,反对阿尔都塞与后现代主义者的“历史无主体”理论,提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就是无产阶级的观点。

针对阿尔都塞的“历史过程无主体”的论断,汤普森指出,历史是一个“无法掌控的人类实践”,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其中,每一小时都是“一个形成的时刻,选择可能的时刻,前代人与后代人力量的时刻,对立(阶级)界定和拼搏的时刻,或者欺骗迹象的时刻”①Perry Anderson,Arguments within English Marxism,London:Verso,1980.p.17.。汤普森进一步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特别是由下层民众创造的,而社会历史的进步同样是由他们推动的,“一个正义而人道的未来社会的根源可以在英国过去的大众性民主斗争中发现”②Edwin A.Roberts,“From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o the Science of History:Scientists and Historians in the Shaping of British Marxist Theory”,Science and Society,no.4,2005,pp.529 -558.。

安德森将阿尔都塞的“历史无主体论”斥责为“极端的结构主义”,他指出:“如果结构单独在一个超越所有主体的世界中得到公认,那什么能够确保它们的客观性呢?极端的结构主义也决不会比它所宣告的人类的毁灭再刺耳了。”③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68 页。安德森还重视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认为阶级斗争是解决结构危机的一种根本方式,认为社会主义的代理人依旧是工人阶级,社会主义的策略依旧是革命主义。“如果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社会之内把自己局限于特殊的合作利益,并努力改善其状况——有时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无法免除自己的世界历史任务,即把人类从资本主义和战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④Perry Anderson,The Antinomies of Antonio Gramsi,New Left Review,1976(100),p.18.

面对后现代主义者否认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伊格尔顿明确指出:“人类的存在历程无论如何应该是‘主体’完满实现其自然属性的过程。”⑤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 页。他从人的“身体”来重建文化主体,“身体”既指具体感性的生物性的存在,也指劳动和社会关系的存在,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的感性活动主体的角色,而要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就需要建立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霍布斯鲍姆所指出:“马克思主义及其在知识上的影响的历史的出发点是群众性社会主义运动”①霍布斯鲍姆:《马克思和历史》,易克信译,载《第欧根尼》1985年第1 期,第85 页。,英国“新左派”在现实政治斗争寻找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和根据,寻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突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主体的地位,这对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社会运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社会运动形式层出不穷,包括反核运动、女权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生态运动、妇女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动物权利运动等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围绕着种族、环境、性别、民权等问题形成了强烈的政治认同,表达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不满和抗争,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这些运动的参与者“什么也不要求,至少不要求政府让渡给他们任何明确的东西,同时他们要求一切:要求自由;他们不要求政权,他们没有试图夺取政权,因为今天对于我们来说,需要消灭的是使权力成为可能的那个社会结构本身”②参见徐崇温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可以看出,这些社会运动具有多元化主体和多元化目标的特征,偏离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不再把工人阶级作为唯一的主体,这对于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冲击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新左派”仍然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以此争取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创造一个在剥削社会中机会的平等,而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一个合作的团体。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为消费而生产取代为利益而生产。社会主义社会或落后或发达,或贫穷或富裕,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不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而在对产品的特定关系上,在于社会追求的目标和整体运转方式。”①E.P.Thompson,“At the Point of Decay”,in E.P.Thompson & Kenneth Alasdair (eds.),Out of Apathy,London:Stevens & Sons Ltd.,1960,pp.3 -4.

英国“新左派”在批评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公正、经济运行的矛盾和缺陷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主义是理性、科学和进步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幸福保证。汤普森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实现‘人类的本性’方面已经明显地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因此,必须通过革命来超越这种局限,这只能是社会主义的逻辑。”②E.P.Thompson,The P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8,p.357.霍布斯鲍姆也提出:“我们不得不为西欧无产阶级的自由而工作,所有其他目标都附属于这个目的。”③Eric Hobsbawm,The History of Marxism,p.254.

面对各种社会运动思潮的兴起及其对社会主义运动造成的冲击,安德森坚持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他认为新型的社会运动并不能取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有效性,而社会主义方向恰恰是其他社会运动的基本目标,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目标,其他社会运动所提倡的性别、生态、和平等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科学的社会主义’……是理解当前和把握未来的事业——一项带有无产阶级革命理念的政治工程。”④Perry Anderson,Arguments within English Marxism,p.84.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目标作为当前社会运动的方向,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问题,威廉斯将其归结为资本主义对于自然与人类自身的控制和支配,这种社会发展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鉴于此,威廉斯则预设了一种被称做“共同文化”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社会,“我们需要一个共同的文化,这不是为了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因为没有共同的文化,我们将不能生存下去”①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淞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 页。。而这种“共同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社会价值与财富,实现了社会平等,“在此社会里,有关阶级的讨论可以用共同的平等成员关系来代替,这就是共同文化的观念”②Lisley Johnson,The Cultural Critics:From Matthew Arnold to Raymond Williams,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9,p.72.,威廉斯力图用这种共同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实际上,这种共同文化的发展模式与社会主义社会模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导致的社会控制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和谐进步。

三、社会发展的优先途径:发展先进的文化意识

面对已经完成工业化和高福利的晚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在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压迫下已经严重弱化,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力量受到资本主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压制,这种情形下,工人阶级难以担负起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历史使命。因此,英国“新左派”认为,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唤醒人民大众的文化意识,对于凝聚工人阶级的社会力量,实现社会主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而,英国“新左派”都把文化研究放在核心地位,把唤醒大众文化意识,争取人民大众的文化意识的解放,作为一种实现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发展的优先途径。

汤普森主张要创造一种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工人阶级文化,工人阶级的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即“新的意义和价值、新的实践、新的含义和经验不断地创造出来”③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见《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 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 页。。“我们能够确定新的工人阶级意识并赋予其目标。此外,我要说的是,努力确定这种意识是社会主义者不变的工作。”①Harvey J.Kaye,Keith Mc Clellandeds and E.P.Thompson:Critical Perspectives,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0,p.218.“经济关系同时也是道德关系;生产关系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道德的历史。”②E.P.Thompson,Socilist Humanism:an Epistle to the Philistines,the new reasoner,1957,(1),122.

威廉斯设想的“共同文化”发展模式更是力图通过文化观念的改造和文化形式的创新来实现人类的平等与解放,通过小规模的革命过程,创造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和共同文化观念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平等的成员关系代替了阶级的等级,充分参与的社会主义民主及其机构为文化共享创造了条件,也为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③Lisley Johnson,The Cultural Critics:From Matthew Arnold to Raymond William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p.72.伊格尔顿继承了威廉斯的这一思想,在共同文化的理想社会中,依靠“共同文化”所培育的新的主体力量,实现大同世界。因此,伊格尔顿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建设一种理想的文化——“更丰富、更多样、更开放、更灵活,更自由”④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 页。的文化,强调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体意识的批判,破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文化意识,以便达到人的解放。

甚至主要从科学技术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的柯亨,也提出一种“可及优势平等”的概念,以建立一个每个人都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的社会主义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能够包容多元化的价值观,“所有人都已经普遍接受一个平等主义理想的社会中,一个切实可行的正义体制也需要考虑平等之外的其他重要的人类共享的价值”⑤转引自乔瑞金等:《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52 页。。

“没有哪一种民族文化的内部拥有所有必需的资源——它们都潜在地源于世界各地的文化。恰当有效的办法是对全部地区性文化遗产资源的主动意识,这些资源在支撑相邻和有关文化(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起着作用。”①佩里·安德森:《文明及其内涵》,载《读书》1997年第12 期。安德森认为任何一种进步的社会发展模式都需要一种道德文化意识的想象和支撑,才能使革命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获得工人阶级的真正认同和接受,因而我们也要发展一种道德的社会主义,在实现文化认同和解放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四、简评

英国“新左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遭到种种质疑和危机的时刻,始终坚守着马克思的革命设想,期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的完美结合,期待着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坚持与守望本身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资本主义的各种问题与弊端,英国“新左派”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以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通过文化意识批判,来实现西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度。“英国新左派所开创的精神空间,给当代学术界留下了广泛而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在文化和政治意识方面,它对众多知识分子和学术圈之外的积极分子(特别是英国的)也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但这个理念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实践,即去发现新的社会主义政治。”②列奧·潘尼奇:《作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拉尔夫·密里本德》,见张亮编:《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9 页。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力图在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问题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寻求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实现社会主义和人类解放的新途径,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与实践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与创新。

英国“新左派”的社会发展理论在承认阶级意识对立冲突的基础上,将工人阶级视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将社会主义视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力图通过培养与发挥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与文化道德意识,来争取自身的解放,既凸显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意识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复兴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又弥补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化意识方面的某些不足,英国“新左派”在批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为优先途径,重视破除资本主义文化霸权,树立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建立先进的阶级文化与共同文化,以此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这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新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必须从经济层面与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 页。。可以看出,英国“新左派”的社会发展思想在社会发展主体、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的途径等方面注重于意识形态形式方面的分析,但是在某些方面过于强调文化意识因素的作用,从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经济物质因素。汤普森呼吁建立反抗资产阶级文化的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化主体,把“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视为“向人的回归,从抽象概念和经院教条回到真正的人,从欺骗和虚构回到真正的历史”②E.P.Thompson,Socilist Humanism:an Epistle to the Philistines,the new reasoner,1957,(1),p.109.。而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则忽视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利益以及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性,看不到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甚至将文化意识因素与道德因素混为一谈,“经济关系同时也是道德关系;生产关系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道德的历史”①E.P.Thompson,Socilist Humanism:an Epistle to the Philistines,,the new reasoner,1957,(1),p.122.。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看待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 页。。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完善,仅靠新的社会主义主体的意识形式去促进社会主义运动,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威廉斯的“共同文化”思想也忽视了当代主义社会条件下,由于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而导致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性,而从整个人类层面涉及其“共同文化”的社会主义,“在共同文化中体现的是一种更广义上理解的民主——一种生命的平等,而不是狭义上的阶级或政党的平等”③乔瑞金等:《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导论第39 页。。可见,威廉斯在设计“共同文化”的主体的时候,已经超出了阶级的范畴,走向一种抽象的人类生命概念,在这一点上,其学生伊格尔顿就明确指出了威廉斯的错误:“在反对他所认定的操纵性抽象概念,为人们进行辩护的时候,威廉斯用自由人道主义的短暂变化代替了革命变化的理论工具……在拒绝资产阶级的‘大众’定义时,威廉斯同时坚定地拒绝了革命的定义。”④Terry Eagleton,Criticism and Ideology,London:Verso,1976,p.3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 页。英国“新左派”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中的重大作用,力图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内容,来促进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自觉,产生巨大的工人阶级革命力量,从而复兴社会主义运动,实现人类的解放,“这个体系旨在理解意识形式,即人们在各个时代借以体验他们的社会的观念、价值和感情……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的解放”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 页。。但是他们恰恰忽略了一个前提,即理论武器必须借助物质武器才能发挥真正巨大的革命功能,如果仅仅在文化意识方面张扬工人阶级的主体性意识,凝聚工人阶级的阶级认同,而不从物质层面去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活动,那么就不能真正地消灭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私有制与资本,从而也不能真正地消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英国“新左派”的社会发展理论尚处于“批判的武器”阶段,继续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推进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化,才能促进社会的真正发展与人类的解放。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主体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