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4-08-15叶晓英
叶晓英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财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潜在发展空间巨大。1979年我国开始在会计领域应用计算机,到2014年会计电算化在有些地区及部门的应用达到70%以上,与此同时,会计电算化类课程成为大学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再思考
1.1 理论教学中追求“真”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定位在于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重中之重。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学生提升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重在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因此,高仿真的实验环境、实验数据、实验软件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1.2 根据教学目标,重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标准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现阶段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实践要求存在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薄弱使实验的正常开设增加困难,同时教学结果严重偏离教学目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5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一文。意见稿中提出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行:第一,设置计算机基础教学;第二,与专业课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1]
基于以上的思考,对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需进行重新考量。应该在原有的会计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重新设置计算机相关课程。
1.3 学生职业生涯的重新规划
会计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只可能越发紧密。目前,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岗位,如信息系统审计人员、企业数据管理人员、企业CIO和数据分析人员等。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新型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偏向于综合性人才。[2]这些新型职业要求工作者具备会计的知识以及计算机技能。而现阶段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相隔离的现象。
2 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存在的不足
2.1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不足
从目前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课程设置基本符合要求。而在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上只开设了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课程,缺乏对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更多课程的设置。
2.2 专业课程间的相互渗透性较差
会计电算化课程前期的基础会计、初级财务会计、出纳实务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理解理论知识并应用于会计软件中,并熟练各个财务模块的操作。但由于课程独立开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分割开来,形成两种不同的会计学习方式。
2.3 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差距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仍然局限于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内进行模拟操作,由于教材资料的仿真度不高,实验数据缺乏完整性,造成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学生无法深入到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中,不清楚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形以及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对会计实际业务的处理过程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更不明白会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业务信息是如何联系的,导致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到工作岗位后适应不了工作需求。
2.4 教学方法的传统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采取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讲授和演示。教师细心备课,将实验的所有操作步骤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给学生看,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实际演练时直接按照书本的教学指导按部就班的操作,根本无法理解实质内容。当发生错误时根本无法找出错误根源,无法独立解决问题,造成对老师的依赖性强。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 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建议
3.1 课程设置改革
建议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增设计算机网络课、会计软件开发与分析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其次注重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不只是在于总账模块的学习,也有必须薪资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应收应付款管理模块等的学习,理解各模块间的联系与作用。[2]因此,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各模块间的内容要紧密联系、高度仿真。
3.2 将ERP 软件相关模块的学习与各专业课程融合
目前,学校的ERP软件集成了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由于课时的限制,在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要学习全部模块不大可能实现,也不便于学生学习。应当将各专业课程与ERP软件中相应的业务模块结合学习。在学习完专业理论知识后,在ERP软件中完成相应的操作。[3]例如在学习完应付职工薪酬相应章节的理论知识后,再上机操作薪资系统模块,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以理论为基础引导实践,以实践巩固理论。
3.3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
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学校到学校任教,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举证和剖析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类情况,要求教师要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不应停留在证书考取上,更应注重企业实践经验,应鼓励新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或允许会计教师在企业兼职,以提高教师的会计操作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训练。同时,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会计人才担任讲师,让他们到院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师资培训,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4]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让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零距离或高仿真接触企业会计的处理流程。
3.4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非常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课程,在传统的讲授和演示等教学方法基础上应结合角色体验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方法来教学。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感受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魅力,充分发挥思考和想象力,加强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以赛促教
举办相关专业技能竞赛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采取的切实可行的途径。通过举办比赛加强实践课程的学习氛围,发掘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提供一个学习竞技的平台,树立岗位意识,争当业务能手。
在学校层面,鼓励学生成立会计电算化会计技能协会,协会内部以老带新学习研究,举办或承办校级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大赛。推举大赛中的优胜者由老师带队辅导参与各类省级、全国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如网中网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
结语
总之,课程的改革要从人才的市场需求着手,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教学目标,从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师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为培养同时具有专业会计技能和较高计算机技能水平的综合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大学教学,2005,(5):11-18.
[2]周元花. 探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4):95-96.
[3]钟红英.信息技术及ERP 软件应用与大学会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2):59-62.
[4]张芳丽,王苹香.浅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课程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3):96-97.